單金雪
著名幼教專家陳鶴琴曾說:“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兒園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個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家園關系直接影響幼兒的發展質量和園所保教質量的提升。對此,北京市東城區革新里幼兒園將讓家長對幼兒園的保教服務滿意、放心作為開展家園共育工作的突破口。
切實關注幼兒的健康成長應是家園共育各主體為之努力研究的核心。為此,我園明確“敬畏生命,以孩子的視角做教育”的理念,從“幼兒的實際需求和困難出發,以幼兒勝任為標準,以方便幼兒生活”的工作思路開展幼兒園保教服務工作。我們利用家長會、日常主題活動交流、個別案例分享等形式,讓教師和家長明確教育的目光應放在孩子的健康成長上。即讓學生成為主動發展的人、獨立人格的人,特別是要學會思考、學會做事、學會共處等等。
家園工作的難點在于沒有建立良好的情感溝通平臺,彼此對各自的期待、要求無法通過適宜的渠道進行溝通、疏解,以至于家園合作處于比較被動狀態,導致溝通受阻、正常的教育延伸無法進行。基于對家長實際需求的調研,我們發現大多數家長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上存在極大的差異:一是崇尚西方自由散養任意而為的,他們覺得要充分尊重孩子,樹大自然直;二是秉承中國傳統禮儀之邦、重習慣養成的,他們覺得應該立足國情和價值觀培養孩子,要有規矩,懂得控制自己的行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家長對孩子培養所持理念、方法雖有不同,但愛孩子、希望孩子成長成才卻是共同的心愿。為此,我們以敬畏生命、尊重、支持為切入點,將家長的想法、做法引到真正促進幼兒發展的內容上。
一是在新生入園初期,通過制作微視頻的方式,讓家長和幼兒了解幼兒園是什么樣子、孩子在幼兒園要自己做的事情、具體開展的活動以及可能會遇到的問題。通過這種方式完成了入園適應中的家長工作和幼兒心理準備工作。
二是通過教師自制原創繪本的方式,記錄幼兒在園生活的所思所想;繪本創作原型中的生活體驗是幼兒在后期教育活動中進行遷移、拓展的載體,也是教師與家長研究幼兒的共同話題。例如,在原創繪本《小不點的大問號》中,教師清晰地記錄了幼兒來園前需要獨立吃飯、盥洗、午睡等日常生活情景,幼兒由于缺乏離開家人而獨立面對集體生活的體驗和經驗,所以“問題”多多,“問號”多多。同時,繪本將孩子“焦慮—驚訝—驚喜—勝任—欣喜”的心理感受和情緒完整展現出來,以幫助幼兒完成了解自己、成長自己、確信自己“我能行”的心理轉化過程,也幫助家長從幼兒心理視角正確看待幼兒不愛來園的真實原因。
三是當需要家長積極配合時,教師則轉換溝通視角,將目光鎖定在幼兒的健康發展上。例如,關于幼兒早來園遲到的問題,教師先是對幼兒進行積極引導,提示幼兒早一點起床,按時來園與小伙伴們一起游戲、一起早餐。可是,這種方式的效果并不明顯。于是,教師嘗試主動與家長溝通,說明來園遲到會給幼兒帶來的不良影響:首先,幼兒園的集體進餐時間是25~30分鐘,這時教師會全身心關注幼兒的進餐情況,包括餐食餐量、餐具使用常規以及全體幼兒進餐表現,此時教師無法及時接待個別幼兒來園,家長和孩子需要等待;其次,來園遲到,會因為時間倉促導致幼兒進餐情緒不穩定,或急于和小伙伴們一起游戲而導致進餐快,長此以往會影響幼兒腸胃的正常運行。溝通視角的轉換,讓家長理解了教師對孩子心理、身體等細節的關注和關心,自然能夠更好地配合教師的工作,以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多年來,家園工作的方向、內容和質量提升基本呈現的是形式和手段的變化,雖耗力多時,但從根本上沒有解決家園共育的核心問題教師苦心溝通,疲于應對家長“無禮”的詢問和挑剔。為了有效解決家園溝通的有效性問題,我園將工作重點放在了用心支持幼兒真實體驗、完成表達上,幫助幼兒回顧、梳理幼兒在園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教師用心、誠心,幼兒開心、順心,彼此心靈的流動、流淌成為家園共育工作質量提升的核心點。每天離園前,教師跟幼兒一起回顧一天生活中有趣的事、變化的事、有進步的事。這樣一方面能夠引發幼兒回顧自己感興趣的事,一方面為幼兒回家后與家人的溝通提供了有意義的素材。這樣良好的家、園、班級的融洽關系讓家長的擔心、擔憂于潤物細無聲的工作中自然化解。
家園共育的重點應是育心,只有心靈相遇、心靈陪伴、心靈滋養,才能促進家園工作高效開展;家園共育的方式應是化育,無須成人更多的語言表達,應落位于真實的幼兒發展中,讓孩子主動、健康、自信發展成為家園共育重要的動力源。
(作者單位:北京市東城區革新里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