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軍 陳敏 李超群
“無為而無不為”這是《道德經》中的表述。教育中的“無為法”,并不是指與世無爭的態度和價值觀,而是一種順應自然的教育態度:讓兒童站在課程的中央,讓課程適應于學生,而不是學生適應于課程。
自1995年以來,浙江省杭州市大成實驗幼兒園一直致力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積極挖掘其中潛在的教育元素,梳理并逐步形成“啟·潤”課程。我們的課程并非通過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學習傳統文化,而是強調“浸潤”,即通過傳統文化與兒童生活的整合,將課程理念、教學內容等深深“浸泡”在傳統文化這個巨大的泉眼中,讓傳統文化蘊含的價值慢慢滲透于兒童的內心深處。因此,在我們的課程中,兒童始終是學習的主體,他們通過合作參與、創新實踐,在學會學習、自主發展的基礎上,深入感知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和多元,并在潛移默化中生發出一種內在情感,繼而認同、悅納,并真正喜愛中國傳統文化,從而慢慢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水墨畫具有線條千變萬化、墨色豐富多彩、暈染變化無窮、作品快速成型等特點,其構圖不受時空限制和焦點透視的束縛,其造型是對事物的高度概括,在似與不似之間蘊藏著“無中生有”的萬千可能。而這恰好與我們課程中的“無為”教育理念契合。在學前階段接觸水墨這種傳統的繪畫形式,是讓幼兒從小感知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
但是,由于幼兒年齡偏小,肌肉發育尚不充分,也缺乏長時間執筆的練習,因此開展大量的“執筆”訓練幾乎是不可能的。故目前我園開展的水墨活動拋開對“執筆”的學院派迷思,返根于中國書畫“執筆”觀念形成之前的“無為”的狀態,創造出適合幼兒的水墨教學法。拋開“執筆”的繁難訓練,不拘泥于教授幼兒執筆運筆、作畫步驟等內容,提倡“無為”教育,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注重幼兒的情感體驗與獲得,無論是賞墨、玩墨還是造墨,都能夠讓幼兒身心愉悅,同時還將幼兒作畫時的身體運動之勢作為水墨視覺表達的基礎。
在水墨活動中我們返璞歸真,回歸自然,打破傳統,將動物毛做成的傳統毛筆用自然物或生活中幼兒隨手可得的材料來代替,以此激發幼兒對材料的探索熱情。這里的“筆”特指自制筆,即用天然樹枝做筆桿,用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做筆頭。這樣的筆頭具有繪圖工具頂端的三維形狀,它有助于幼兒手勢活動的施展并即刻在紙上留下墨跡;在演變過程中,呈現出不同的肌理效果,能夠幫助幼兒運用自制筆,通過體(手)勢運動創作出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作品。基于幼兒的興趣,我們常常開展“制筆游戲”,在不斷地發現、嘗試中,幼兒發現各種筆頭在紙上留下的印跡不同,充分激發了他們表達水墨作品的興趣。
自然物制作的“筆” 竹葉、粽葉、樹葉、羽毛、絲瓜絡等都能夠成為制筆的材料。例如,在中班活動“秋天的樹”中,幼兒拿著竹葉做的自制毛筆,運用拖、點等動作表現天氣漸冷的樹皮有一點干枯的樣子。
生活物品或玩具制作的“筆” 鋼絲球、海綿、麻繩、扭扭棒、紗線、水果包裝網、牛皮筋、塑料紙、吸管等都能做成自制毛筆。例如,中班活動“美筆秀秀”中,一位幼兒選擇利用麻繩做的自制毛筆進行創作,一股股麻繩沾上墨汁后立馬顯現出比原先精神的模樣,再執筆做出拖的動作,便在紙上呈現出一座座高山,幼兒收獲驚喜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水墨的靈性。
綜合材料制作的“筆” 除了體驗利用自制毛筆創作水墨畫的趣味,還可以選擇多種材料制作畫筆,如滴管、積木、樹皮、洗潔精等,從而體驗創作的樂趣和成就感。例如,在中班“老房子”的活動中,結合“品味杭州”的主題,孩子們利用周末時間尋訪了杭州的老房子,看到了許多房子都是磚塊結構的,于是想到可以利用班級里的塑料、木制積木進行創作。其中一位幼兒用自制毛筆做甩的動作表現房子被火燒著的情景,他用積木拓印在畫面的右下角,呈現出一座老房子被燒毀后磚塊落地的情景,創作出生動的畫面。
在“無為”理念的引導下,我們開啟了對戶外水墨活動的“四維”共享模式的探索。
一維共享:場域(生活場) 這是一個能讓幼兒真實體驗的生活場,并且是一個可以讓他們從容地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一個開放式的生活場。在這個生活場中,幼兒可以自主選擇場地,自主動手創設屬于自己的水墨游戲環境。
策略:空間共有·規則共建,場域共創激發合作意識。幼兒自主打造共有的游戲空間,共同商討與制定游戲規則,從而創設合作環境,激發幼兒的合作意識。
二維共享:材料(資源庫) 幼兒將班級使用的水墨材料搬到戶外,除了有自制的水墨毛筆外,還有宣紙、顏料、水桶等多種材料可供幼兒共同作畫。
策略:多元共用·同護共管,資源共享形成合作氛圍。對于戶外水墨的各種材料,幼兒能運用多種方法共同使用,并一同參與保管。在游戲結束時能一同收拾與整理,形成合作氛圍。
三維共享:經驗(信息鏈) 戶外水墨活動開放多元的特征促使幼兒放慢腳步,在互通有無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建構了一條環環交織的信息鏈:用語言分享彼此的生活經驗,傾聽同伴的見解,同時行為上不斷試錯,去解決活動中產生的問題。
策略:言語共商·行為共識,經驗互通促進合作技能。在活動中,幼兒通過語言的互動表述自己的已有經驗,通過傾聽了解他人的經驗,學會遷移,學會妥協,在商討的過程中優化彼此的信息鏈。商討的結果需要幼兒去落實,通過實際操作他們會發現哪種方式更為有效,無形之中達成某種經驗上的共識。
四維共享:情感(交互網) 我們把幼兒相互間的情感體驗看作一種內在的動機之源。幼兒在交互過程中共情共鳴,情感的構成是提升其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徑。
策略:親歷共情·換位共鳴,情感交織提升合作能力。戶外水墨活動的游戲過程是幼兒不斷打破自我封閉圈,尋求情感共鳴的過程,孩子們在活動中會遇到各種意見上的分歧,也會面對諸多需要尋求幫助的情況,這恰好都是最好的合作契機,在經歷了一系列彼此幫助或者不斷嘗試說服同伴、證明自己等情感后,他們能夠體驗到換位與共情。
只有把水墨活動和幼兒自身的經驗聯系起來,游戲活動才會變得更有意義。
基于經驗的創造 例如,中班幼兒們非常喜歡吃食堂阿姨準備的塘棲枇杷,他們一邊品嘗一邊評價著幼兒園提供的枇杷:“圓圓的”“黃黃的”“這個好像水墨區域里海綿的樣子”……于是,我們立馬順應孩子的發現開展“枇杷”的水墨活動。孩子們拿起圓海綿做的自制毛筆,蘸取藤黃色的彩墨,輕輕一按,立刻呈現出好似“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樣子。其中,一位幼兒家里是開水果店的,在活動中他邊畫邊介紹自家店里賣的枇杷種類。在創作過程中有一顆黃色的枇杷被黑墨給點到了,瞬間變成了黑黃色。他說:“沒關系,這顆枇杷是爛的,爛的就是這個顏色的。”
作畫方式的創造 “蛋殼潑墨”活動發生于立夏時,活動中幼兒充分利用蛋殼,在宣紙上潑灑蛋殼中的彩墨,留下斑斕的色彩,在此過程中提升了駕馭材料的能力,初步感知了渲染。孩子們欣賞畫作,盡情想象,體驗創作的樂趣,并在潛移默化中感受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興之所至的創造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幼兒參與水墨活動的重要動力。為此,我們將幼兒的興趣看作是一種內在的動機之源,充分遵循幼兒的發展需求,為他們參與“興之所至”的水墨活動提供充分的空間、機會和可能。例如,在以“荷花”為主題的水墨活動中,幼兒們高高地站在椅子上作畫,舍棄傳統的毛筆,改用小碗潑墨,表現出令人驚嘆的水墨韻味,給予觀者強烈的、多樣又個性化的審美體驗。幼兒也在創作過程中,表現出極其興奮的情緒,充分享受水墨創作的快樂。此外,通過此次活動所呈現的效果來看,我們發現越小年齡的幼兒越應該用大肌肉來作畫,最好能夠將全身器官參與到藝術創作中去。幼兒們站在一定高度作畫既能拉大與紙張之間的距離,又能促進全身動作的發展。
總之,在幼兒水墨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我們引導幼兒運用“神奇”的工具進行水墨材料的改良、自主探究進行水墨場域的打造、腦洞大開地進行水墨游戲的設計,充分激發幼兒們對水墨活動的興趣。同時,在活動過程中,每個幼兒都身兼三職,即研究者、藝術家、教育者。他們既是研究者,會主動探索研究水墨的特性、作畫方式和畫面效果的關系;也是藝術家,每個孩子都能自如地通過潑、點、撒、甩等動作完成行云流水的畫作,且都能從中獲得成就感;同時他們也是教育者,因為探索的過程并不是依靠教師的教授,而是幼兒自己創造并互相學習得來的,人人都是老師。中國的傳統元素與“無為”教育理念的結合,為幼兒開啟了水墨藝術之門,讓幼兒領略了傳統文化獨具的藝術魅力。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大成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