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宏君
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并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是學校教育中一種重要資源。近年來,山東省青島第三十一中學積極實施“紅色教育”,多方式、多途徑搭建平臺,通過豐富的資源和鮮活的實踐,努力培養具有革命精神和民族情懷的“紅孩子”,切實做好“拔節孕穗期”的精心引導和栽培,讓紅色教育入眼、入耳、入腦、入心,增強初中生的愛國認知,培養愛國情感,鍛煉愛國意志,養成愛國行為。
校園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部分,是對初中生進行紅色文化教育的重要陣地和有效載體。學校綜合樓的一、二樓走廊建設了“黨史文化墻”,將黨的發展史清晰地呈現于師生面前;教學樓大廳以“群星閃耀照中華”為主題,以文字和圖片相結合的形式,展示兩彈一星的歷程和主要人物、墨子號蛟龍號主要工程師和團隊、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的經歷和意義等,學生每天進出教學樓,或側目或停下注釋閱讀,耳濡目染;開辟“革命事跡天天見”專欄,采用每天更換的形式,大容量、大密度地把革命故事、革命人物和歷史事件進行推介,課余時間師生駐足閱讀,成了很多老師和同學的每日必修課;在教室、走廊等張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紅色教育內容隨時可讀,隨處可見。此外,每年新生到校第一課就專門開展新生與家長共同參觀校園文化活動,通過這部立體無聲的教科書,讓家長和學生一起學習了解更多黨史。
規范的升旗儀式是把知識、能力和情感融成一體,實現內化和外顯相融教育的最佳途徑之一。學校專門成立升旗班,重大節慶日承辦全校性的主題升旗儀式;每個班級成立升旗隊,承辦日常的每周一升旗儀式。每次升旗儀式都按嚴謹完整的流程進行,包括出旗、升旗、奏唱國歌、主題演講、呼號等環節。在正式升旗前做好“五個整理”,即對衣帽、發型、表情、站姿、站位進行整理,做到莊嚴肅穆。在升旗過程中做到“五個必須”,即要求全體師生必須做到眼神跟隨國旗、保持正確站姿、大聲唱國歌、熱情聽演講、激情呼號,紀律教育和革命教育效果躍然于眼前。通過這種高規格的升旗儀式,將行為規范、革命理想信念等通過具象的符號和莊嚴的儀式情境傳送到師生的內心世界,重復性的操演強化了學生的自覺行為,萌生的短期情感歷經反復之后轉化為持久的情感能量,革命的理想信念也在廣大學生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紅色歌曲通過描敘革命歷程和激昂奮進的旋律,為我們進行革命感人故事素描,給我們努力奮斗、激昂向前的動力,對于激勵師生斗志、緩和焦慮和鼓舞人心有著特殊的、積極的作用。音樂課上,教師結合課本內容和實際情況,和學生一起認真分析《歌唱井岡山》《學習雷鋒好榜樣》等紅色歌曲的內容和節奏,體悟情感;全校范圍內開展紅色歌曲大賽活動,人人參與,層層推選賽歌;每天中午開播“紅歌一刻”,學生午休之后,校園廣播用15分鐘時間播放不同紅色歌曲,學生在跟唱中進入下午的學習,情緒得到很好地調動。通過一首首膾炙人口、振奮人心的紅歌,讓廣大師生感動于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感受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校園內愛國愛黨、朝氣蓬勃、昂揚向上的豪情日益顯現。
紅色經典是中華民族革命歷史記憶的重要符號,是不可或缺的教學素材,對于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正在形成階段的初中生來說,有著更為深遠的無可替代的積極意義。多年來,我校堅持開展“讀紅色經典,做時代先鋒”閱讀活動;購買革命歷史人物系列叢書、《三大戰役》等大量紅色經典書籍,放置于圖書室、閱覽室和走廊書吧,供學生閱讀;注重紅色經典故事的讀講結合,在校內、校外開展“我講紅色故事”演講活動;節假日期間,學校還給學生和家長推薦“學習強國”平臺觀看《鐵道游擊隊》《上甘嶺》等革命題材的影視作品。
開展紅色主題教育活動是追尋革命先輩足跡,重溫黨的光輝歷史的重要途徑,是讓學生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實現立德樹人的有效方式,能夠更好地引導廣大師生知行合一,更好傳承。為此,我們結合五四青年節、少先隊建隊日、國慶節等重要節慶日,開展弘揚紅色傳統文化主題教育活動;開展新團員入團宣誓和初一少先隊建隊儀式活動,通過身份認同,進一步激發了同學們的光榮感、責任感和使命感;開展紅色教育參觀實踐活動,借助愛國主義歷史遺址、紀念場館等,從不同角度發掘和活用這些紅色資源等等。不同類別的主題貫穿于學期始終,進一步增強了初中生的愛國認知、培養愛國情感、鍛煉愛國意志、養成愛國行為,也體會到生活在這個物資充足、經濟發展迅猛的時代的來之不易。
總之,學校通過搭建五大教育平臺賦能“紅孩子”培養,讓歷史事件和人物可視化、形象化、故事化,引導學生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堅定信仰,努力學習,把個人的愛國主義情感轉變成實際行動,自覺融入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奮斗征程,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第三十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