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 管曉旭
事,前定則不困。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是本套教材中首個獨立編排單元,需要學生在這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中,通過自主活動、自主探究去感受詩歌的神奇美麗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了解現代詩歌的特點,同時根據收集的資料,初步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培養策劃、開展活動、查找和整理資料的能力,為后續綜合性單元的學習奠定扎實基礎。對此,我們在這一綜合性實踐單元的教學中,進行了以下探究與實踐:
將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依托課文展開,與閱讀教學相輔相成,教學過程中課內外聯動,把整個活動分為啟動、推進、展示等階段,并將階段性評價與展示貫穿于教學全過程。教材的9、10兩課作為啟動階段,讓學生初步了解現代詩歌的特點,從而喜歡上詩歌,愿意閱讀和積累詩歌;11、12兩課作為推進階段,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詩歌富有節奏感、語言表達獨特、情感豐富的特點,進而仿寫;綜合實踐課是成果展示階段,學生通過學習能夠達成收集整理資料、合作編小詩集、合作舉辦班級詩歌朗誦會的教學目標。層層推進,步步踩實,輕叩詩歌大門,感受詩歌魅力。
“輕叩詩歌大門”綜合性學習需要緊緊依托課文內容來展開,對此,我們將《短詩三首》課后的“活動提示”作為啟動階段,引導學生課后搜集自己喜歡、感興趣的詩歌,做好先期的資料收集工作。課堂上教師重點幫助學生明晰收集現代詩的媒介和途徑,同時也要提醒學生,在利用網絡收集詩歌時,注意核實詩歌的準確性。同時,對學生摘抄現代詩提出了明確要求:注意分行、寫清詩歌的作者及出處等。隨著教學的不斷深入,學生不僅能將搜集到的詩歌工整地抄寫下來,還能做到信息齊全。然而,教師發現學生由于視野限制,摘抄的現代詩出現了一定的趨同性,大多學生都選擇摘抄了冰心的《繁星集》,或學過的《秋晚的江上》《明天要遠足》等。針對這個問題,教師以“對冰心奶奶的熱愛”為主題,引導學生搜集冰心的其他詩集。
在《繁星(一三一)》的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收集詩歌的創作背景資料,并從中了解到冰心在童年時期,隨著當海軍的父親謝葆璋遷至山東煙臺,在海邊度過了8年的童年生活,因此與大海結下不解之緣,由此萌生了許多以“大海”為主題的詩歌。緊接著,我們又通過搜集資料,了解到冰心詩集的主題除了有學過的對母愛的歌頌、對大海的贊頌,還有其對童真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等。于是,孩子們逐漸從關注文本、詩歌本身,到關注詩歌的寫作背景、詩人作品的主題,從而逐步落實了“豐富摘抄,分類整理”的教學目標。隨后,再借助學生交流中出現的分類收集的范例,利用圖示幫助學生講前期收集的現代詩進行分類梳理,從而明確后期分類摘抄及整理角度。這樣的教學形式,不僅拓寬了學生的閱讀和積累面,也初步滲透了“詩歌分類積累”的思想。
此外,我們還試圖讓學生通過學習發現詩歌的特點,并嘗試進行仿寫,以此逐步培養學生的遷移運用能力。在第9課《繁星(七一)》的教學中,我們將語文園地中的仿寫訓練提前教學,與本課內容相結合,趁熱打鐵進行訓練。關注課文本身,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寫寫自己難忘的事,整體取得了良好效果。隨后,在第二首現代詩的仿寫中,學生的思路逐步拓寬,自信心也不斷增強,仿寫熱情特別高。尤其是隨著《繁星》《大海》《雨后》等詩作進入學生的視野,他們逐步意識到“萬物皆可入詩”,詩歌同樣可以是“我手寫我心”,于是,萬物都成了他們創作的源泉。
在整個綜合性實踐活動中,我們充分關注學生在各個環節的參與情況,并進行了及時統計,結果顯示:學生對詩歌摘抄還是很有興趣的,做到了全員參與;能夠做到針對詩歌的主題、作者等進行正確分類的學生也超過了半數;大部分學生都能夠參照教材或者詩集進行仿寫;通過學習能夠對詩歌產生學習興趣并進行自主創編的學生也超過總數的三分之二。由此可見,在活動中,學生都對詩歌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實踐證明,通過這整個單元現代詩歌的學習,學生初步了解了詩歌的特點,體會到了詩歌的韻律、魅力及表達的情感;朗讀能力及對文字的感悟能力得到發展;提高了對語言文字的敏感性,激發了豐富的想象,培養了形象思維能力;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和創造能力都有了極大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也得到了全面發展。總之,通過單元整體教學,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了提升,每個學生都收獲頗豐,滿載而歸!
精美的詩集體現學生無窮的創造力,稚嫩的童聲再次向我們展示了本單元的學習成果。通過立足教材與學情統籌設計;輕叩主題,方法引領;作品展示,激發創造等方式,我們立足整體,對話文本,層層遞進開展教學實踐,真正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尋找詩歌”“發現詩歌”“學習詩歌”“喜歡詩歌”,從而叩開詩歌的大門。
(作者單位:北京市順義區教育研究和教師研修中心附屬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