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妍語
隨著近些年新課改政策的實施,切實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高中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古詩詞鑒賞教學亟需由原來的“滿堂灌”轉變為學生對詩歌的自主閱讀,切實提高學生的詩詞解讀能力。基于此,本文以蘇軾《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為例,探討如何在高中詩詞教學中應用文本細讀方法,幫助學生讀懂詩歌,從而切實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什么是文本細讀?“所謂‘細讀,指對文學作品中的語言和結構要素做盡可能地分析和解釋,在闡明每首詩中各種因素的沖突和張力的基礎上把握詩的有機統一結構,即詩中的所有因素都是相關的并圍繞著中心悖論展開的。”簡單來說,細讀就是排除其他一切參考資料,單一分析文本,對文本進行仔細認真的分析。
本文依據文本細讀的概念,結合孫紹振教授的文本細讀方法,認為在高中教學中,教師應當在備課時從細讀文本出發,并結合詩人生平、相關參考資料,對詩詞文本的跳躍空白、語言變形、有悖于情理處設置細讀點,并以此為切入點設計教學問題,引導學生對其進行誦讀、討論、闡發、鑒賞,從而幫助學生真正走進文本,品味詩詞之美,并最終形成和提高核心素養。
細讀詩題 細讀古典詩詞,首先必須從題目入手。中國古代詩詞的題目中蘊含著豐富的信息,是解密詩歌內容、情感的鑰匙。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一詞的詞題,點名了作者創作此詞的地點。此外,“黃州定慧院寓居作”還暗示了蘇軾創作此詞時的背景,乃是被貶黃州時所作,從“寓居”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漂泊、無依之情。這些信息對接下來理解詩歌內容、體悟詩人感情會有極大的幫助,因此在細讀詩歌時,必須注重培養學生閱讀詩題并從中提取信息的習慣。
細讀詩人(注釋) 此處所說的細讀詩人,即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詩人的創作背景、生平、寫作風格都與詩歌創作密不可分,在中學語文的教學中,想要培養學生詩歌解讀的能力,必須幫助學生建立知人論世的習慣。細讀詩題《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后,我們對此詞的創作背景、作者的處境已經有了大致的了解。對詩歌創作背景有了基礎的認識,才能在接下來細讀詩句時準確地把握“孤鴻”這一意象的象征之意。
但是,“細讀詩人”在高中教學時往往變成“貼標簽”,學生對主要的大詩人、大詞人往往流于表面化、標簽化的理解,對常見的創作背景生成了固化的認識。這種理解慣性,是詩歌解讀的大忌,是需要教師在教學時特別注意的。只有培養出學生通過知人論世的方法來提取信息,為閱讀文本服務的意識,才能真正落實基于核心素養進行詩歌鑒賞教學的目標。
細讀詩句 那么,怎樣幫助學生擺脫“貼標簽”的慣性,真正走進詩詞、理解詩詞呢?又或者,怎樣的詩詞閱讀可以稱之為“細讀”呢?過常寶教授的看法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難講的詩要拋開成見,讓詩的本身來說話,要分析它的形象、句法、結構和質地。”細讀詩詞,不能脫離詩題、詩人的相關信息,但最終,教師要注重帶領學生走進詩句本身,品味詩句中傳遞出的作者的悠閑、曠達,抑或是失落、惘然。
不過,詩句細讀包含大量的信息,如古詩詞中的藝術手法、意象意境、“煉字”等等,內容繁雜,不一而足。由于本文重在探討如何幫助學生讀懂詩意、理解詩句內容,以及詩句中傳遞的詩人情感,接下來僅從理解文意、意象這兩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是細讀詩意。由于古典詩詞的文體特征,其文字高度凝練,講究韻律,且多使用典故、意象等曲折地表達情感。這正是鑒賞詩詞的美感所在,但同時也造成了學生閱讀詩詞時文意理解的困難,長期以來,便形成了學生對詩詞閱讀的畏懼心理。所以,細讀詩句的第一步,就是要幫助學生盡可能地理解詩句本身所表達的意思,即理解句意。理解句意,首先要對古代詩人錘煉詞句的一些常見方法有所認識。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詩句本身的扭曲、倒裝等等,幫助學生讀懂句意。細讀詩句的第二步,是要幫助學生讀懂詩意。既在讀懂句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尋找句間聯系,補足詩句空白的意識。
二是細讀意象。意象,即作者主觀之“意”與客觀之“象”相互契合而成的產物,古典詩詞中的情感往往蘊藉于意象之中而傳達。在細讀了詩題、詩人、詩意之后,對意象的解讀難度已經不大了,此時教師需要做的就是提醒學生細讀詩句,把握住意象所具有的所有特點,做到真正還原出詩人當時心境,而不是套路化詩人的情感。
對意象的解讀,要建立在對意象本身特點的全面把握的基礎上,即細讀詩句,體會意象之特點,再結合詩歌的整體信息來品味詩人情感。如果在教學時,教師能夠引導學生細讀詩句,對詩詞情感的體會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綜上所述,要想切實培養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必須培養學生細讀詩歌的習慣。在細讀詩句前,從詩題、詩人相關背景中提取信息,幫助理解詩句,并在掌握詩詞閱讀基本知識的基礎上讀懂詩詞,進而領悟詩詞的深層意蘊,品味詩詞之美,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文學素養。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通州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