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嘉璐
課前調查探究是教師有效教學的必要前提,教師需引領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前調查體驗中,在與學生的對話和情感的交流中打造高效的課堂。本文主要從“課前調查的常見問題、課前調查的內容選擇、課前調查的指導方法、課前調查的實效運用、課前調查的重要評價”五方面來談談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前調查實效性的方法。
一是布置粗略。教師在平日課堂中,尤其不是公開課的時候,對于學生的課前調查多數是口頭上隨意布置,未經深思,范圍大而空,導致指向不明,學生迷惑不解,調查混亂。二是缺乏責任感。課前調查沒有激發學生興趣,學生沒有按時完成,教師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對未完成調查的學生不過問原因。三是缺少指導。教師面對學生的課前調查,很多時候只關注學生調查的結果,不關心、指導學生調查的過程,導致學生并沒有掌握調查的能力和系統的方法。四是結果偏離。教師往往把“課前調查”當作一個走過場的環節,在真正教學的時候,就只按自己的教學設計走,對不合心意的調查結果視而不見,沒有掌握所教學生的困惑與實際需要。
一是豐富內容。有時教材中所提供的只是一些供師生討論的話題和范例,此時教師可以對話題等進行內容上的擴充和豐富。二是引起情感共鳴。在課堂上引起學生情感共鳴應該是品德教師的教學追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能引起情感共鳴的內容。三是培養習慣養成。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節道法課就能解決的問題,這是一個長期培養的過程,而無論之前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還是現在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都留存著大量的實踐空白,需要學生通過課外延伸,去鞏固深化教學內容。四是避免學生負重。并不是每一課教學內容都需要布置課前調查作業,教師可以以主題單元為單位來設計綜合性課前調查活動,精簡內容,從而避免調查活動過于頻繁的弊端。
課前調查的開展是否成功,一個重要的因素取決于學生是否懂得如何去調查、去操作。教師“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得“法”,這樣才能提高課前調查的實效性,才能得到生活積累。
常用調查方法 一是資料搜集法。資料搜集法是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搜集文字、圖片、視頻與實物等資料,豐富自己的學習內容。二是社會調查法。課前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可增加學生的感性認知,開闊視野,對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十分有效。三是行為踐履法。這種方法是課前為學生在家庭和社會中設置相應的“崗位”,讓他們承擔某種角色,通過親身體驗實踐,從行為踐履中孕育出相應的情感體驗。
巧用調查方法 當然,我們還應根據具體內容指導調查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明確先干什么再干什么,預想到調查中的困難和解決辦法,使調查不再無從下手。具體策略有三:一是系列問題。讓調查內容具有極強的指向性,讓學生做到有序可循,有據可依。二是小組活動。活動前,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語言表達、性格特點、家庭背景、住址,合理設置學習小組。三是表格呈現。教師引導學生將調查的內容設計成表格的方式,將問題化繁為簡。
總之,教師要根據具體目標、內容、條件、資源的不同,結合教學實際,選用合理的方法,將趣味性和知識性相結合,落實課前調查活動。
一是總結展示式。學生通過課前調查,各自都有了自己的收獲體會,會想在同學們面前表現、展示。教師為學生在課堂上盡可能多提供表現自我、展示自我的平臺,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課堂上,我先讓學生在小組匯報、交流、發表自己的看法,并進行適當的指導,推選出語言、神態、動作、故事情節等比較好的學生在全班進行匯報交流、表演。課堂氣氛愉悅,學生對所學的知識興趣濃厚,理解到位,記憶深刻。二是檢查交流式。學生課前完成調查作業后,教師課前檢查或在課堂上根據教學目標、內容,隨機地交流與反饋。這不僅檢測了課前調查作業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發揮課前調查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課堂教學即時性評價,也稱為“學生課堂表現性評價”,是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態度、方法、過程、效果等方面進行的即興點評。其中準確、及時的評價,對教學活動起著重要的反饋、激勵、調控和導向作用,使教學過程更趨完善,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品德課前調查活動如果沒有及時的評價、賞識、反思,也將會流于形式,因此課堂教學即時性評價作為師生交流的一種有效方式貫穿于課堂教學活動的始終。
課前調查的根本是要讓學生真正的體驗、探究,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課前調查的有效方法,大量的學生課前調查資料的展示,加上教師的補充,有效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共享,讓每個學生的思想得到碰撞,情感得以提升,讓課前調查成為“高效課堂”的助燃劑。
期待課前調查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逐漸被學生喜愛,成為學習環節中永遠最值得期待的前奏,演繹出更多的精彩。
(作者單位:北京市朝陽區呼家樓中心小學柏陽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