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秀玲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應該以學生發展為本,成為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建構的過程,成為真實自然的師生互動過程,成為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的過程。只有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力求“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服務”,追求真實、有效、互動、生成的課堂教學新局面,數學課堂教學才能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陶行知曾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因此,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必須追求真實。真實的數學課堂應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不能一味地追求課堂的完美,而忽略了學生存在的問題;不能滿堂表揚,而不敢做出善意的提醒和批評。真實的數學課堂要有教師的耐心引導,真實面對學生的認知基礎和錯誤,能夠充分展示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讓每個學生都有所發展。首先,要找準知識起點,精心預設過程。教師的預設應遵循“一切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的原則,更多地關注課堂上的動態生成。因此,教師的備課要從著重于教師的“教”走向學生的“學”,更多地為學生的“學”而預設。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充分考慮課堂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及處理策略,形成彈性化方案,使整個預設具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給課堂生成創設可能。其次,要正視學生錯誤,糾正課堂差錯。在真實的數學課堂上學生一定會出錯,面對學生的錯誤,教師要把它作為珍貴的教學資源加以利用,要善待學生的錯誤,敏銳地發現錯誤背后的原因,挖掘錯誤的價值,呈現真實的數學課堂。
山東大學校長展濤在談到數學課程改革時說:“應該讓學生學簡單的數學,學有趣的數學,學鮮活的數學。”因此,數學課堂教學要讓學生用簡單的方法解決數學問題,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而不是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學習數學,讓學生知道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而不只是“燒中段”;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學習鮮活的數學,而不是人為編造、紙上談兵,不是只動口不動手、只計算不應用,不是學習陳腐僵化的數學。
教師不僅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還是學生年長的伙伴和真誠的朋友。在課堂教學中,數學教師應善于營造生動的數學情境和平等的對話情境,讓師生在這樣的情境中進行“對話”,不僅要通過語言進行討論或交流,更要進行平等的心靈溝通。在對話的過程中,教師憑借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社會閱歷感染和影響學生,學生則將自己的見解及生活經驗直接或間接地展示在教師面前。這種狀態下的課堂教學過程,對師生雙方來說,都是一種“共享”;這樣師生互動交流的課堂教學,簡單而又高效,師生間是真互動、真交流。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教學十分重視生成性教學,這是由新課程的教學目標所決定的,也是由數學課堂的多變性和不確定性所決定的。因此,關注課堂生成性成了當前課改的主流,事實上,課堂在動態生成的過程中也因為無法預約而格外精彩。無法預約的精彩應是教育智慧的結晶,是神來之筆。
營造和諧氛圍,促進有效生成 課堂心理氣氛是課堂教學心理效應的總體反映,是課堂內部個人人格的組合,是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關系長期發展的結果,是生生關系、師生關系的一種潛在反映。構建師生情感共鳴的和諧的課堂心理氣氛,是學生“自主創新學習”的重要條件。為此,教師應充分調動情感因素,時時處處從“尊重人、愛護人、促進人”的角度,去關愛每一個學生,這樣學生也就能夠充分感受有趣的課堂,感受教師的關愛,產生尊師情感和愛學熱情。如果能達到這一點,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會得到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就會得到激發,從而促進數學課堂的有效生成。
捕捉思維亮點,抓住有效生成 新課程強調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在動態生成性教學中,學生是教學過程創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活資源”,學生發表的見解、提出的問題乃至錯誤的解法,都是鮮活的教學資源。課堂教學時,教師如果能夠在課堂教學中及時捕捉課堂中學生的一次精彩回答、一個具有錯誤傾向的問題、一個相互矛盾的看法,或者選取學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重點分析、有效引導,及時調整教學思路,擴充研究內容,這樣的課堂必將是師生深度學習、共同成長、充滿智慧與藝術的學習殿堂。
課程在改革,每一位教師都應該用新課改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追求課堂教學的“真實、有效、互動、生成”,在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下,真實有效地展現學生的學習過程,在師生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善于傾聽,及時捕捉課堂上的亮點,抓住有效的生成資源,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實踐證明,“真實、有效、互動、生成”的數學課堂再現了師生“原汁原味”的動態教學情境,它是學生內在生命活力成長、發展的需要,它還是教師生命活力、自我價值得以表現和實現的需要,更是教育永恒的價值追求。
(作者單位: 北京市密云區古北口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