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靜
教育援藏作為援藏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西藏的全面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作為對口幫扶西藏各縣級中學的援藏化學教師,面對西藏教育的特殊性,為了因地制宜發揮自身優勢、革新教法、優化教學質量,我在一年半的援藏過程中進行了諸多嘗試,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回想在西藏受到學生愛戴、同事好評、領導肯定的一幕一幕,心潮依然難平,更覺得自己有責任將援藏教學中的一些有效嘗試分享出來,回饋給西藏,并供援藏同行借鑒。
初到西藏,我發現當地初中生不僅化學水平明顯低于同齡內地學校學生,且大部分當地學生認為化學學習比較難且枯燥。而通過調查我發現,當地學生對學習化學的畏難情緒主要源于主觀上缺乏對學習化學的意義建構,不知道學習化學對他們有什么好處、有什么用處,將化學等同于“枯燥乏味”。而這種主觀上的畏難情緒,則會放大化學學習的客觀難度。因此,我將化學教學的立足點放在讓學生喜歡上化學上,即想方設法利用學生身邊的“化學現象”,讓他們不斷了解學習化學對他們的生活能夠產生幫助,亦即教學理論所提倡的讓學生的化學學習成為一項“有意義”的活動。
例如,對于酸的用途,化學教科書只是簡單例舉了工業用處,但是對于當地學生來說,化學工業區與他們的生活太過遙遠,無法切身體會。但我發現,由于醫療條件落后,很多當地學生的手腳上都長有易傳染的病毒疣,很不美觀,學生們常常戴手套遮掩。于是,在教學酸的用途時我特地告訴學生,醫療上通過“刷酸”的方法能去除病毒疣,并展示了其過程與圖片。這樣一來,學生立即對學習酸的知識產生了興趣,急切地想學習這種“能治病”的酸。
再如,在講授物質的化學性質時,我借鑒魔術的手法進行化學實驗,讓學生切實體會化學的“分解”與“化合”之妙。當學生看到滴入高錳酸鉀的白水變成漂亮的紫色溶液時,他們沸騰了,“電視上看到的魔術居然在化學課上看到了”,學生對魔術謎底的好奇心隨即轉化成了學習化學知識的探究欲。
類似的經驗告訴我,改變當地初中學生的化學學習狀況,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靜下心來,從源頭抓起。
化學用語抽象、生僻,學起來枯燥、難記,是初中生初學化學時普遍反映的難點。學習化學用語對于當地初中生而言更是感到頭疼:那些元素名稱與符號、物質名稱與化學式、物質間產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等,既涉及漢語又涉及英語,理解時可能還需要借助藏語,簡直就是漢英藏之外的“第四門語言”,不但理解上“語義不清”“囫圇半片”,表達上更是“詞不達意”甚至“答非所問”。鑒于全部化學教學內容都跟化學用語密切相關,全部化學基礎知識都是由化學用語建構起來的,一些教師為了按既定進度完成化學教學任務,采用多種在內地“行之有效”的方法讓當地初中生強記化學用語,但是學生叫苦連連:“概念太多,單純靠背記不住”“記化學用語比記英語單詞還難”。我在經歷了多次的“嘗試—失敗—反思”往復后認識到,幫助當地學生掌握化學用語,不能簡單套用內地學校的方法,必須根據學情及實際狀況革新教學方法。
為此,我嘗試以普及式的教學方法重新整合有關化學用語的教學內容,并以“全科教師”的方式重新整合教學載體,力求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教好當地學生眼中的“第四門語言”。
例如,扮演歷史教師,講述元素符號的由來與意義。1860年秋,在德國召開了第一次化學家國際會議,各國著名化學家云集。當時,化學正處于混亂狀態,就拿化學元素的符號來說,各國各搞一套。為了統一化學元素的符號,使各國科學工作者之間有共同的、統一的化學語言,便于進行技術交流,在此次會議上各國化學家共同制定和通過了世界統一的化學符號。這些符號,一直沿用到今天。我們教科書上提及的那些化學符號就是這次會議上確定的。會議決議規定,化學元素的符號,均采用該元素的拉丁文開頭字母表示;如果有的化學元素的拉丁文開頭字母相同,那就在開頭字母旁邊另寫一個小寫字母,這個小寫字母是該元素拉丁文名稱的第二個字母,以資區別;如果有的元素的拉丁文名稱的第一、第二個字母均相同,那就用該元素拉丁文名稱的第三個字母做小寫字母。
再如,扮演語文教師,就化學用語進行“說文解字”,幫助學生厘清相近化學用語的意思與區別。
又如,扮演英語教師,聯系英語字母的大小寫規范,幫助學生掌握化學元素符號的正確書寫方式。
當然,更多時候要做好化學教師的本職,對于課堂上和生活中出現的化學用語,做到“隨時出現隨時訓練,隨時需要隨時使用”。實踐效果顯示,以“全科教師”的方式普及化學用語,盡管進度會放慢一些,但我所帶的當地學生對化學用語的掌握程度,在“橫向比較”中明顯占優。
在中考指揮棒和評價模式的影響下,很多西藏的化學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省去了化學實驗及技能訓練,或將對于化學實驗的訓練“代換”為應付中考的背熟實驗操作步驟和對應現象。加之西藏學校的化學實驗條件普遍有限,難以滿足傳統化學實驗教學對實驗條件的要求。結果導致當地初中生普遍缺乏化學實驗技能,更談不上以探究的方式對化學實驗過程進行設計和思考。其實,能力的培養必須靠實踐,而實驗教學就是最好的實踐。實驗探究是學好化學的必不可少的途環節,在西藏學校進行化學實驗教學不能簡單移植內地學校的實驗要求和實驗方法,必須因地制宜。《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會實踐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化學實驗應源于生活,在西藏學校進行化學實驗教學必須考慮“本地化”,即將化學實驗教學與當地學生日常的生產、生活有機結合和聯系。
例如,當地學生冬天都要幫助家里通過燒木柴、燒牛糞取暖,關于如何填裝爐子?怎樣將牛糞或者木柴引燃?怎樣讓它們燃得更旺?怎樣減少屋子內的煙塵?學生都是根據家長口述傳授的經驗照做的,并沒有從化學的角度深思過這些問題。為此,我結合“燃燒與滅火”一課的教學,將這些問題作為實驗內容引入探究,比如風口位置的設置、牛糞的濕度對燃燒的影響,并讓學生通過動手試驗、比較,掌握一些化學實驗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并體悟到了課堂所學知識在增強生活能力方面的實用價值。
此外,為了克服西藏學校實驗條件有限的困難,我盡量利用當地可以找到的物質做實驗材料,設計一些能展示發熱、發光、發聲、沉淀的生成或溶解、氣體的逸出或吸收、顏色的驟變或消失等化學現象的實驗。例如,讓學生研磨生石灰和銨態氮肥的混合物,再“不小心”猛吸一口后,感受實驗結果—“哇!是比旱廁還可怕一百倍的味道。”同時,我還會給學生們布置一些相應的實驗任務,讓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探究,并通過展示優秀實驗范例的方式進行互動交流。凡此種種,都能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體悟自然界物質間相互反應的豐富多彩和變化規律,并能直觀感悟化學的科學美感。
(作者單位: 福建省廈門集美中學附屬濱水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