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霞 金環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講中國故事是時代命題,講好中國故事是時代使命。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落實立德樹人的一門關鍵課程,承擔著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講好中國故事的特殊使命。講好中國故事是一種能力,也是一門藝術,不僅需要方法策略,還需要技巧和情感,更涉及導向、觀念和認識等層面的問題。
要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中講好中國故事,只有做到有趣、有理、有情,才能讓中國故事入耳、入腦、入心,才能讓學生在故事中發現與建構知識、培育學科核心素養。
案例簡介 “傳統節日與語言文字中的‘家”是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家是最溫暖的地方”的課時內容。本課教學中,教師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采用“故事+”的教學方式搭建起兒童生活與學習內容的互動橋梁,讓傳統節日和語言文字中的“家”活起來、豐富起來。學生不僅能夠通過“故事+對話”的方式體驗與“家”有關的傳統節日,還能通過“故事+思辨”的活動進一步了解傳統節日和語言文字背后蘊含的“家”的故事和意義。在多樣化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能夠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體會并感悟到中國民族重視家庭和親情的傳統美德和美好情感,同時也能助推“家國情懷”在課堂上落地生根,激活學生對家庭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一是創設真實多樣的故事情境,激活文化認知的學習熱情。在本節課的第一個教學環節中,教師結合教材內容,首先以學生熟悉的《春節序曲》拉開教學序幕,以此創設喜迎春節過大年的情境氛圍,用音樂喚醒學生對春節的已有記憶。而后,通過“故事+圖片”的方式,讓學生回憶和分享自己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飯”的故事和心情。再通過“故事+小視頻”的方式,與學生建立情感聯結,讓學生了解“年夜飯”中不同寓意的食物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和祝愿,進而體會到一年一度的年夜飯表現出的是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在這樣的故事分享與交流中,不斷激活學生文化認知和學習熱情,增強文化認同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是運用情理交融的講述方式,塑造發自內心的文化認同。故事要“入耳”,首先要把“我們想講的”變成“學生想聽的”,做到語言優美且生動形象,引人入勝;“入腦”則要說理和陳情相結合,同頻共振才能達成共識;“入心”則是在理性認同基礎上達到情感認同的過程,也是實現中國故事深入人心、文化認同落地生根的真實體現。在第二個教學環節中,為了讓學生初步體會中國人重視家庭的傳統觀念,教師先是讓學生認真觀察“春運大潮”中三張老人、孩子等不同年齡群體回老家過春季的表情、狀態等,引導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猜想照片背后的故事。當學生能說出“想回老家過團圓年、想念家鄉”時,教師再次出示視頻故事“回老家過春節”,生動再現人們真實的心聲和故事,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人們回老家過春節的背后,其實正是中國濃厚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積淀。這時,教師再用平實卻溫暖的語言進行充滿感情地講評:無論你長大以后走多遠、走多久,最不能忘懷的就是自己的“家”。這樣既能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傳統文化的洗禮,又能幫助他們加深家國情懷,發自內心地產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而內心的認同正是文化自信的根本。
有人說,故事是一門“世界語言”,一個好故事勝過千言萬語。通過講故事這種通俗易懂的方式,能更好地闡釋“國家夢、民族夢、個人夢”,有助于展現更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因此,講好中國故事既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方法,是上好“道德與法治”課的源頭活水,更是每一名思政課教師的擔當和責任。
故事的育人價值 故事是生活的折射,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深受孩子喜歡。尤其對于正處于形象思維認知階段的小學生而言,故事的呈現和講述方式更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同時,故事本身具有的生動性、情境性、趣味性、角色性以及教育性等,有利于激發情感,領悟道理,對于提升學生生命成長中的學習品質、綜合能力、文化素養等方面發揮著獨特的育人價值。
講好中國故事的時代意義 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是促進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同時,它作為一門育人學科,在新時代更是承擔著落實立德樹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歷史使命。基于此,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講好中國故事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首先,講好中國故事,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點燃他們對文化認同的探究熱情。其次,教師能夠通過中國故事走進學生心靈,建立情感聯結,以文化認同塑造學生個人的生活理念和價值,增進學生對文化認同的歸屬感和凝聚力。最后,能夠通過中國故事傳遞中國精神和力量,讓學生在歷經文化認同—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過程中,由外向內地培養必備品格,提升關鍵能力,讓文化認同成為學生個人價值觀的指明燈。
(作者單位:北京市朝陽區白家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