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金燕
近期,關于幼兒園大班幼兒要不要提前學習小學課程、上不上幼小銜接班的話題再一次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調查顯示,家長寄希望于利用幼小銜接班來解決幼小銜接問題的現象的確普遍存在。在我看來,幼兒園升小學是一場“成人禮”,其本質是幼兒由此轉變為小小的“大人”,即將踏入的不僅僅是課堂,還是校園這個小型的社會,要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心理預期。而開展這方面工作,需要幼兒教師幫助家長消除焦慮,讓他們科學、正面地面對幼小銜接。對此,山東省青島市李滄區永安路幼兒園進行了以下嘗試。
與家長面對面進行交流是開展幼兒園工作必不可少的環節,幼兒園可以組織大班幼兒的家長開展專題交流會,以此幫助他們重塑“幼小銜接”教育觀。我園在這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我們多次邀請專家教師、小學教師來園與家長交流,向家長說明小學階段的學習任務、科學做好幼小銜接教育工作的方向方法。我們還特別邀請同樣面臨孩子即將升入小學考驗的教師同其他家長進行交流,請他們以“小學老師”“幼兒家長”的雙重身份為其他家長“拆解”焦慮,這樣更能獲得家長的認可和共鳴。在家長交流會上,大家坦誠交心,專家、教師能夠為家長提供很多有用的教育建議,也可以現場解答家長的諸多疑問。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要“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忽視幼兒學習品質培養,單純追求知識技能學習的做法是短視而有害的”。基于此,承接著小學教師在交流會上為家長帶來的思想啟發,我園著手引導家長與我們一同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時間管理 我園教師加強對于大班幼兒按時入園、不遲到、不早退的關注,并與家長溝通協調,幫助幼兒逐漸建立良好的時間觀念。同時,我們建議家長在家中引導孩子嘗試進行時間管理,幫助他們在量化管理上建立自信心。
社交關系 家長在幫助孩子面對幼小銜接階段社交關系的挑戰時,可以預先帶他們參加不同類型的集體活動,讓他們在集體活動中接觸不同年齡、能力和個性的小朋友,從而鍛煉社交能力。同時,在幼兒參加集體活動時,向他們講解建立友誼的方法;當遇到困難時要教會孩子主動向負責人或教師求助,以正面方式共同處理和解決問題;當孩子們產生矛盾、發生爭執時,家長要心平氣和地幫他們分析事情,正面解決問題。
生活自理 升入小學后,孩子們需要獨立吃飯、如廁、收拾書包等,這很容易使他們產生壓力和焦慮。對此,幼兒園教師要提醒家長全方位地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不要過分驕縱寵溺。家長要相信孩子的潛能,給他們提供充分實踐的機會和時間,有耐心地進行指導。同時,我們也為家長指明了幼兒亟待掌握的生活自理能力包括獨自進食、穿衣技巧、如廁衛生、簡單家務等。
在引導家長做好以上幾方面工作后,很多家長開始意識到幼小銜接不僅僅是知識學習上的跨越,更是對孩子良好生活習慣、規則意識、基本自理能力、傾聽和專注力的挑戰。而這些也恰恰是家長最容易忽視的,也是最能夠引起家長焦慮的。
在幼兒園的課程設計上,需要設置有關幼小銜接的相關內容,幫助幼兒樹立信心,做好升學準備。首先,我園在幼兒園一日常規活動中,融入了諸多貼近幼兒興趣和經驗的游戲活動,以此幫助幼兒做好升學準備。例如,帶領幼兒參觀了小學后,在角色扮演區中創設“快樂小學”游戲,鼓勵幼兒與同伴協商開展學校游戲,模仿教師講課、學生上課、課間活動等。
其次,在生活活動中,重點引導幼兒預估收拾玩具、整理床鋪等所用的時間,活動后對比用時長短,幫助幼兒樹立時間觀念,養成做事不拖拉的良好習慣;組織“我的小書包”整理心得交流活動,鼓勵幼兒相互學習整理書包的好生活方法,引導幼兒感知整理帶來的便捷和快樂。
最后,在實踐活動中,確保入小學參觀活動的常態化。在大班下學期,組織幼兒參觀小學,提前感受小學的文化、生活、環境,成為一項必有的外出實踐活動項目。這滿足了幼兒對小學學習生活的好奇,對即將進入的新環境有一個總體的認識和心理準備。當了解到小學豐富多彩的學習和課外生活后,幼兒產生了成為小學生的期待感,能夠將這種積極的情緒傳遞給家長,增強家長對孩子入學的信心。
幼小銜接對于小主人翁幼兒來說,是一場小小的“成人禮”。作為參與幼小銜接的各方,都要注重從多方面鍛煉幼兒的自理能力、規則意識、社交能力等。幼小銜接是一個系統工程,幼兒教師更應提醒家長開始為幼小銜接做合理準備,而不僅僅是通過要求孩子提前學習小學知識來拔苗助長。同時,小學方面也盡量根據幼兒的生理、心理情況,安排適宜的教學內容,循序漸進。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市李滄區永安路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