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帥
我們實際需要多少硬件?
從初代iPod至今,原本僅具有音樂、視頻播放的產品經過不斷地更新,已推出到了集合各項功能甚至更精進的iPhone 13,每一次的變化,都將最初的產品推入一個新的高度。
這就是智能硬件的現狀,經過不同形態產品的問世,慢慢地形成了一種持續發展的環境,并含有營銷的規律。
正因如此,當今的技術世界,正在經歷智能設備爆炸式增長的時代。例如:與聊天機器人互動;利用算法來展示不同的娛樂項目;利用集成的人工智能系統控制燈、警報器和汽車。不過,十年前,就主流而言,許多技術是科學家和企業用來篩選大量數據的工具,并非消費者手中的產品。
只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科技圈一些有想法的公司將其變為了常態,有的產品成為了大眾的“寵兒”,有的則與發展脫節甚至銷聲匿跡。要知道亞馬遜成立時,它是賣書的;華為成立之初也是自主開發交換機(PBX)的公司……。全球太多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但是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在于將技術與傳統且單一的事物相結合,變為了消費者手中的工具。
硬件迭代是有意義的,但也是有極限的。
對于智能手機等迭代硬件,可能距離收益遞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歷史告訴我們,這一定會發生,例如物理媒體(DVD、CD等)幾乎完全被數字媒體取代,僅用了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所以當我們達到難以改進的硬件迭代時,可能會有新的產品形態改變著目前的形態,導致公司的研發方向上發生革命性轉變,消費市場也會隨著逐漸的接受而增長。
有人認為,目前硬件技術的發展,也是未來某項技術的“搖籃”,這可以是數字化生活,也可以是人工智能,甚至有的專家提出了AiaaS(人工智能即服務)將會成為生活中的標配:“人工智能在消費電子產品中的使用通常在它不可見時是最好的——Siri 和 Alexa 是最明顯的例子。當它‘正常工作而不必被稱為新奇事物時,它處于最佳狀態,無需客戶做額外的工作即可預測用戶的需求或用戶所說的內容。用戶的樂趣在于他們無需做任何事情即可與 AI 互動——他們只是以更清晰和對比度更高的方式聆聽世界。”
如果真的是這樣,那么硬件的變革就不僅是技術問題,也可能會涉及生活或工作等社會活動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