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錦鴻
廣東肇慶的地方史志,在明代崇禎以后明、清兩代各版《肇慶府志》或者是清代各版《高要縣志》中都可看到陳輅(字以載)這個歷史人物的記載:明代崇禎《肇慶府志》載:“陳輅,字以載,高要人。儀干魁梧,志氣慷慨,以舉人授袁州府推官,平獄執法,人不敢干以私。南贛都御史王守仁執宸濠,獻俘行在,輅有勞焉。為忌者所中,罷歸。居鄉恂恂,至今學者稱其純德。卒年七十有五。子,修,以歲貢任沐陽知縣[1]?!鼻蹇滴酢墩貞c府志》對陳輅的記載是照抄崇禎《肇慶府志》[2]。而康熙《高要縣志》對陳輅的記載也是照抄崇禎、康熙《肇慶府志》[3]。
清道光《高要縣志》對陳輅的記載雖是對上述舊志的抄錄,但增加了一段按語:“案,《明史·王守仁傳》,守仁趨玉山請獻俘,帝不許。至錢塘,以宸濠付太監張永,未尚獻俘行在。陳或隨守仁至錢塘也[4]?!?/p>
清宣統《高要縣志》除了對前代府志和縣志的繼承以外,還第一次提到參考了族譜和墓表、墓志銘,對陳輅的記載更加詳細,同時也增加了一段按語[5]。但沒有提及墓葬究竟在哪里;墓表、墓志銘的具體內容也沒有刊出。
從史料看,此人在歷史上曾有過不凡的經歷,但由于各種資料詳略不一,更有互相矛盾之處,使人對其認識總有云遮霧罩的感覺。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田野實地調查過程中,肇慶市高要普查隊在村民的指引下于廣東省肇慶市高要區活道鎮水口村鳳山的半山腰處發現了陳以載(陳輅)墓。后來該墓被公布為高要市(現為高要區)不可移動文物[6]。為揭開籠罩在陳輅(字以載)身上的歷史面紗,促進當地不可移動文物的研究,筆者對陳以載墓的保存現狀及其墓表、墓志銘文字進行梳理和解讀。
陳以載墓(圖1)保存基本完好。墓位于高要區活道鎮水口村鳳山半山腰的山脊處,坐南朝北,依山順坡而建,墓無墳堆。地表建筑呈直角官帽椅形半包圍,墓墻用打制成有規格的長方形朱紅色沉積砂巖砌筑。南部后墻長400厘米,高約100厘米,墻中間鑲嵌質地細膩的沉積巖類顏色偏灰青的石質墓名碑,高70厘米,寬50厘米,碑中央楷體陰刻:“大明袁州府推官陳公之墓”(圖2)。緊貼墓名碑前的墓庭處建有石質拜臺,所用石材與墓墻同。拜臺用兩塊石材制作而成,呈條案狀,案面下沿雕有陽線。石案形拜臺工藝細致,制作精美。案面的石板長300厘米,寬50厘米,拜臺現高出地面約45厘米。

圖1 陳以載墓

圖2 陳以載墓名碑

圖 4 陳以載墓表拓片(作者拓印)
墓南墻兩端分別向北砌出總長約800厘米左右的兩道墓手墻。在墓手墻中段處,兩邊各向中間折進約一米左右各建一堵短墻,形成北面有開口的長方形墓庭。在開口兩側的短墻北面各鑲嵌石碑一塊。鑲嵌在左側的是墓志銘碑,鑲嵌在右側的是墓表碑。兩塊碑的石材是高要當地所產、類似端石質地的泥質沉積巖。這種石頭在當地有一個專有名字:碑石[7]。墓志銘碑高150厘米,寬77厘米。墓志銘碑額為橫排大字篆書“節推陳公墓志銘”,每字約7厘米×5厘米。碑額下陰刻楷體豎行的正文。題名和正文字形大小相同,每字約1.5厘米×1.3厘米。40行,每行90字,合計3016字(見附錄1)。墓碑高143厘米,寬75厘米,無額。墓表題名和表文均為楷體豎行陰刻,字形大小相同,每字約2厘米×1.5厘米。共28行,行60字,合計1421字(見附錄2)。

圖3 陳以載墓志銘拓片(作者拓?。?/p>
陳以載墓的墓庭地面高出墓埕地面約45厘米。使整個墓葬地面分為兩級。墓手墻的最北端(即末端)原來各鑲嵌一塊長約70厘米,略呈正方形減地陽雕朵花紋紅砂巖石。由于墓墻兩端都有破損,目前這兩塊陽雕朵花紋的紅砂巖石塊被隨意放置在墓埕地面上。其紋飾依然清晰可辨(圖5)。

圖5 紅砂巖刻花圖案拓片
陳輅(1468-1539年),字以載,明代高要縣人,初號東巖居士,后改為七巖居士。生于成化四年(1468年)十二月十六日子時。成化十五年(1479年)考入肇慶府學,成為府學生員。弘治十七年(1504年),鄉試中式,成為舉人。正德三年(1508年)和下載德六年(1511年)兩次參加會試均未入圍(又稱下第)。正德十二年(1517年)銓選(明清時期具有資格的人到吏部接受選用),獲江西袁州府(今江西省宜春市)推官。親歷正德年間震動整個大明王朝的“寧王叛亂”事件后,于嘉靖四年(1525年)三月辭官歸里。逍遙林下十五年,卒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三月三日戌時。
陳輅,明崇禎版《肇慶府志》開始有記載。清康熙、道光版《肇慶府志》和清代各版《高要縣志》都有記載。各志的記載都比較簡單而且有誤。道光《肇慶府志》用了69個字;卻出現兩處錯誤:一是說他“為忌者所中,罷歸”[5];二是說他“年七十有五”[5]。實際上他是四次上書請辭獲批后才歸隱的并非“罷歸”。他去世時的年齡是七十一歲而不是“年七十有五”。
《高要縣志》到了清宣統版才說據墓表和墓志銘以及參考府志重寫了陳輅的傳,用了552字。但對陳輅一生的高度概括中既沒有突出與寧王宸濠有關的內容,也有明顯的事實錯誤。如“釋死罪吳尚八、林信孚、吳希固等二百余人”[5]。實際上陳輅在任期間開釋死罪只有三人,判斬了二百余人。
寧王叛亂又稱“宸濠之亂”“寧王之亂”。這一事件雖然持續的時間不長,但帶給朱明王朝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各種史書都有該事件的記錄。《明史》載:“守仁已械系宸濠等,取道浙江。帝留南京……檄守仁還江西。守仁至杭州,遇張永,以俘付之,使送之行在。十五年十二月。帝受所獻俘回鸞,至通州,誅之,封除[8]?!钡珜τ趯幫踔戾峰┍环髲慕鞯酵ㄖ荼惶幩肋@一段歷史,卻鮮有詳細的記錄。通過對陳輅墓表和墓志銘的識讀,使我們能夠具體到月、日的時間段內了解寧王朱宸濠被俘后的押解過程等歷史細節。
1.押解寧王朱宸濠的詳細過程
正德十四年(已卯,1519年)秋天,朱辰濠起兵叛亂,都御史王守仁指揮軍隊平叛成功。朱宸濠被擒后,極需要一個負責押解的人。找來找去很難找到合適的人選。后來大家一致推舉由陳輅來擔任此職。王守仁便把此重任交給了陳輅。
九月十三日,領宸濠等上船。
九月十四日,啟行。
九月十八日,到達貴溪。此時太監張忠命令把朱宸濠押回江西省城聽候審訊。王守仁感覺這樣的命令有疑問,便命令陳輅加快速度趕路。
十月初七日,到達浙江杭州。遇到太監張永,才知道果然有皇帝的圣旨。王守仁命令陳輅押解朱宸濠等回到江西。
十月二十九日,到達會城。朱宸濠悲傷不已,陳輅竭力寬慰。張忠、張永二位太監,以及總兵許泰、劉暉,每五日一次,訊問朱宸濠反叛的情況,朱宸濠多數情況閉口不答。期間,張忠、張永與王守仁常鬧意見,陳輅彼此調和,王守仁對陳輅更加敬重。
正德十五年(庚辰,1520年)正月二十二日,陳輅和宸濠等先行。這一天,朱宸濠因悲傷而嚎啕大哭,以致絕食。陳輅只能對朱宸濠多方寬解。
正月二十九日,船只駛到江西省彭澤縣馬當山一帶,朱宸濠才開始進食。過長江這一段路程,陳輅對朱宸濠等人的防備更加嚴密。
二月初九日,到達南京大勝關,風浪猛惡。
三月二十日,移泊中新河。此時正德皇帝在南京,不知道幾時北上。朱宸濠的憂懼更重,陳輅委曲寬慰,讓他唱歌、吟詩、寫字、讀書等。押解全程,陳輅對朱宸濠等人的管理外若寬縱,中實嚴備。
八月初六日,申牌(下午4點左右),正德皇帝駕幸中新河,驗功。酉牌,(下午6點左右)接到圣旨,命令陳輅押解朱宸濠與其宮屬的幾艘船先在儀真等候。
九月初六日,過揚州,開始出發。
十月十一日,船隊行到天津直沽,河水冰封,命令地方官準備車馬。
十月二十五日,太陽落山后(戌牌,下午8點左右)從丁字沽上岸,走陸路。
十月二十七日,到達通州舊城,住在周章知縣家。
十二月初四日,有圣旨命令陳輅將宜春王等十人押解到漕運總府聽候處罰。巳時(上午10點左右)將囚犯押送到監獄。
2.寧王朱宸濠被處死的細節
十二月初五,將朱宸濠等押赴通州抽分廠聽候圣旨。張永等憂慮朱宸濠不愿意動身,向陳輅尋求辦法。陳輅以周宅窄狹,要移居玉虛觀為借口,告知朱宸濠要轉移住處。朱宸濠欣然答應。剛到達,朱宸濠見周圍軍隊和馬匹排列森嚴,驚懼嚎哭。待宜春王等到達后,才命令宸濠下車,與宜春王等全部用青布幛蒙面。派人從兩邊夾著朱宸濠,將他押到廠臺下。太監們左右排列,令朱宸濠下跪聽旨。朱宸濠十分強硬,被打一瓜槌才跪下。宣布圣旨,被賜自盡。朱宸濠剛起來叫屈,被眾人拖下東廳,用黃絹吊起,頃刻氣絕身亡。將朱宸濠的尸體用錦褥經被包裹,放在荊條編織的棺材,扛出廠西邊的空地上,焚燒成灰,并拋灑到水里。宜春王等十人的處置方式亦相同。
對于寧王朱宸濠及其同黨的死,《明史紀事本末》卷之四十七“宸濠之叛”是這樣記載的:“十二月,上至通州,賜宸濠死,燔其尸。余黨至京師,磔誅之[9]?!?/p>
“余黨至京師,磔誅之”或未能完全記錄當時的歷史事實。真實情況是,宜春王等十人的處死方式和朱宸濠被處死的方式是一樣的:“黃絹縊之”“焚之成灰,棄之水”。可見其余黨并未完全“至京師”,亦未必都是“磔誅之”。
陳輅墓表為賜進士出身曾任廣西布政史司左參議、廣東按察司僉事、奉勑提督校、錢塘人田汝成所撰;墓志銘為進士出身、曾任廣東按察司僉事、廣東提學、兩京大理寺丞,晉安人林希元所撰。他們均為“學而優則仕”的封建時代具備“進士”身份的知識分子官員。正如清宣統版《高要縣志》所說“田、林皆當時人,稔悉其事,故言之詳確,乃爾足昭信録[5]。”
查《王陽明全集(肆)》之《咨南京兵部議處獻俘船只九月初二日》有“擬于九月十一日親自督解赴闕”“煩請選拔馬快船二十只”[10]《王陽明全集(貳)》之《按行浙江按察司交割逆犯暫留養病十月十九日》有“當具本題知,于九月十一日將宸濠及逆黨宮眷解赴軍門”[11]。《王陽明全集(貳)》之《獻俘揭帖九月二十六日》有“本職已將寧王并逆黨,親自量帶官兵,徑從水路,依照原擬日期,啟行解赴京師,已至廣信地外。今又準前因,及該差官留本職并寧王及各黨類回省……今若留回省城,中途疏虞,尤為可慮……責仰貴溪縣撥人看守……除將寧王宸濠等,各另差官分押?!盵12]
從上述文字表明:(1)寧王宸濠等人的押解是有人專門負責的;(2)押解線路以走水路為主;(3)押解中途確曾有要求返回江西省城的事發生;(4)押解船隊走到貴溪縣時是一個重要的時間和地點的節點,曾發生過重要犯人病死等重大事件,所以墓志銘將其作為押解過程的第一個地點記錄了下來。此后提及的十三處時間和地點都各有其重要性,在此不作詳細羅列和分析??梢?,墓表和墓志銘兩篇文字對“寧王之亂”這一歷史事件的最后階段記載的準確性、真實性較高。其對研究這段歷史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陳以載墓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2年)左右。它的發現為我們研究當地明代后期的墓葬的選址、建造、裝飾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標本;其墓表建筑的總體布局特征,為我們從地面建筑上區分明代墓葬和清代墓葬,提供了明確的實物參考依據。墓葬建筑所用的紅砂巖材料與當地眾多明代著名建筑如:麗譙樓基座(建成于明成天順六年即1462年)、開建古城南城門(建成于明成化元年即1465年)、封川古城南城門(建成于明成化七年,即1471年)[13]等所用的建筑材料相同。為我們從建筑用材上判定古建筑的年代提供了新的年代明確的實物標本。其石質拜臺的造型裝飾和雕朵花紋圖案等亦為重要的年代判斷標準物。
更重要的是,通過對陳以載墓的研究(包括對墓葬碑文的識讀),我們可以更正某些史料的錯誤、補充史料的不足甚至填補史料的空白。陳以載墓上的墓表和墓志銘文字,是一份涉及明代后期重大歷史事件的真實記錄材料。其內容豐富,可補史缺、可正史謬,屬重要歷史資料。拙文首次予以披露,公諸于世,以供學界深入研究之資。
附錄1:
陳以載墓志銘碑刻釋文[注:碑文原為繁體字,今改為簡體字。分行處用“」”符號,行文中的標點符號為筆者所加。]
節推陳公墓志銘」
公姓陳氏,諱輅,字以載,初號東巖,以郡有七星巖復改七巖。陳之先自浙如南雄,宋紹興中有七十一宣義郎諱字誠者,自南雄珠璣巷遷高要之水坑,是為陳氏之始祖。七傳至觀,任交趾縣丞」。國朝永樂中自水坑分居郡西之清泰坊。觀娶吳氏生顥,顥娶氏生繼英,繼英娶陸氏生節推。自幼穎悟出群,年十一補郡第子員。比長,寢有聲。司徒績溪康惠胡公,初備兵嶺西,公從受學,甚見器重。督學歲考,輒居首選,名大起。司冠鳳」山聶公,初以御史按廣,閱其文曰,信名下無虛士。領弘治甲子鄉薦。戊辰下第,卒業南雍,因得盡友天下士,益聞所未聞。辛未下第南歸,郡人開建聶太監,讬以姪子。無何,聶沒,其姪至江西亦病沒。公為棺殮,附葬于僧寺。攜其相還,召其」家人歸之,其家人間歲始至。交于官,封鎖如故。內有貼白金叁百兩,紸絲、紗絹八十余匹疋,衣服三十余襲。其人酬以白金二十,紸絲四疋,卻不受??h官嘆賞。春闈屢仆,正德丁丑始就銓選,得江西袁州府推官。攜二仆之任,廉潔自持,苞苴」不入,留心刑獄,期民無冤。戊寅夏,府藏失銀捌百兩。守徐璉罪戌夜,王子文等五十二人嚴訊,殆死。公疑,請曰,此曹罪誠莫逃,但急之愈匿,若裴度之事可監也,盍緩諸。徐喜,囑公訊之。公盡踈其刑法,不二日得賊。王子文等咸得釋,家家」生祠公。徐守謝曰,微公言,幾錯了事。時鳳山以都御史督軍南贛,聞其政聲深贊賞。己卯秋宸濠造逆,都御史陽明王公起兵,分公兵事,公以不閑弓馬辭。徐守乃委郡事于公,而自請行。宸濠就擒,欲得管押者,難其人,眾舉公。陽明曰:得」人矣。隨屬公。九月十三日領宸濠等登舟,十四日啟行。十八日至貴溪,太監張忠命取宸濠回省聽訊。陽明疑,命公兼程前進,十月初七日至浙江杭州,遇太監張永,果有」旨。陽明乃命公以宸濠等還江西。十月二十九日至會城,宸濠悲傷不已,公寬解之。二張太監暨揔兵許泰、劉暉,每五日一臨,訊反狀,宸濠多噤不答。二張與陽明議相見之儀,不合,公彼此調和,陽明甚加敬重。明年庚辰正月二十二日,公以」宸濠等先行。是日,宸濠悲呺,絕不食飲,公多方寬解。二十九日,舟至馬當山,乃食。公喜,廣娛以珍羞。經歷長江慮防益密。二月初九日,至大勝關,風浪猛惡。三月二十日,移泊中新河。時」武廟駕在南京,北上未有期。宸濠憂懼方甚,公委曲寬慰。歌詩、寫字、讀書悉隨所欲,外若寬縱,中實嚴備。故宸濠深恨曰,若見陳推官,要剜他眼睛」。武廟聞之,曰,還是我這個臣子。八月初六日申牌,忽報」駕幸中新河驗功。酉牌有」旨,命公以宸濠與其宮屬數舟先候于儀真,九月初六日過揚州,遂行。十月十一日舟至直沽,河冰,命有司具車馬。二十五日戌牌,自丁字沽陸行。二十七日至通州舊城,館周章知縣家」。武廟嘉公之勞,欲賜以衣服。江彬使人曰,與我銀數百,衣服可得也。公辭曰,車服以庸報功也,求而后得,君子鄙之。事遂寢。十二月初四日,有」旨令公以宜春王等十人赴漕運揔府聽鞠,巳時送獄。初五日,將處宸濠,有」旨令公以宸濠等赴通州抽分廠聽」旨。張永等慮宸濠不行,謀于公,曰,事將若何?公曰,但以周宅窄狹,移居玉虛觀為辭,彼必不疑。諸公曰,善。以告宸濠,宸濠欣然,真謂移居,不知其」賜死也。比至,宸濠見軍馬森列,方驚懼號泣。及宜春王等至,乃令宸濠下車,與宜春王等俱蒙以青布幛,令無見。左右夾而入,至廠臺下。內臣左右列,令宸濠跪聽」旨,彼猶倔強,打一瓜槌乃跪。宣」旨,各賜自盡。宸濠起,方叫屈一聲,則眾採下東廳,用黃絹縊之,頃刻氣絕。以錦褥經被包裹,置荊條編棺,扛出廠西空地,焚之成灰,棄之水。宜春王等十人,皆然。己,乃入京獻俘,候」武廟,久不視」朝。公乃告吏部給文回任。吏部知公之勞,甚加慰勞。明年辛巳夏始抵袁。時郡守羅輅新任,少年頗有傲氣。初,公有宸濠之役,陽明令府與資費銀八十兩,公暫收藏之。比回,以原封還府。曰,食有廩餼,行有舟車,何用此為?羅罵曰,此陽明公」盛意也,何為卻之?公固辭曰,此所謂貸之也。羅敬服,由是益與親厚。分宜民鐘應、鐘慶被誣強盜,廉使曾大有不與辯,奏行。巡按御史檄公辯問,公廉得其冤,釋之。副使錢如京怒曰,推官膽大,敢審異憲斷耶?州吏有袁氏者,密書令公改」之。公曰,職理刑名,有冤當釋,上下雷同,非國之福。出處有數,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競不改。在郡五年,斷獄多所平反。前后開釋凌遲死罪吳尚八、林信孚、文江三人,斬罪吳希固等二百余人。咸不避嫌,自信自誓。每與恤刑郎中蔣彬序」可否。曰,輅為子孫仕,我雖不殺彼不使由我而死。古人謂,求生而不得,則死者與我皆無憾,況有可生之路而不為之求耶?撫按監司咸重公,獎勞旌異無虛,必且大起。甲申秋得病幾殆,遂決志乞休。公之疾根于宸濠之役,至是始發。書」三、四上,當道見其情辭懇切,乃可。乙酉三月南還,士民遮送莫不太息。抵家,郡守曾直嘆曰:昔人謂,相逢盡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見一人?今于先生見之矣。深加敬重。由是杜門不出,別營一室以居,遠隔塵事,左右置圖書時取展玩,興至」或吟詠自適。當世理亂付之不聞,尋常不入府縣,絕不以事相干。予昔督學,纂修通志,以禮聘公,固話不就。其嚴于自守率此類也。當道諸公咸知敬重。鄉飲大賓屢辭不赴,間或一往。居官守其常祿,外無長物;及歸,勤儉自給,布衣蔬食」無異寒士。念十年仕宦無以潤宗族,乃捐己地建家廟一所,舉錢生息以供用。仍置田以供祀事,宗族稱孝。公年雖老猶好學不倦,嘗夜讀至二鼓,晨起繼之。為文若不經意,自成一家。詩詞學李杜,不落塵俗。善草書,效白州體,因其失節」,改學右軍諸體。長于對聯,有曰,莫作小人事,當為君子儒;又曰,養靜延年處所,培蘭種菊生涯,皆警句也。凡醫卜音律技藝無不旁曉,尤邃于星命,縉紳傳播經其推弄鮮弗證驗。嘗自述曰:吾貌若斯,其心熙熙。理刑袁郡,直以生之。備勤」王事,履險而夷。乞歸林下,樂與夫宜。若曰清風兩袖,急流一人,乃三符太守之贈;對曰,浮名無競早投閑,則介溪宗伯之贈。詩予之出處心術,而為二君之見知也耶?嘉靖戊戌仲冬至水坑祖墳拜掃,感疾歸,至己亥正月遂臥床,自度不」起。戒其子修謹守禮法,以毋墜家聲。丁寧訓戒至三、至四。喪葬令從儉約,稱家有無不得過侈。因曰:我于先人,昔以貧薄不得盡心,至今缺然。于是淚下不己數日。命修取紙筆,伏枕書五言詩一律,曰,不戒傷肝怒,因成抱席眠,祛除難仗藥」,歸寄揔由天,食有先人業,囊無薄宦錢,茫茫身后事,惟愿子孫賢。書畢付修曰,吾子識之。遂卒。時嘉靖十八年己亥三月三日,戌時也。距所生成化四年乙丑十二月十六日子時,享年七十有一。公自致政家居,逍遙林下一十五年始」卒,卒之日囊篋蕭然,可以觀其守矣。娶何氏同縣珎之長女。生子一,即修。歲貢生,娶謝氏,卒無所出。繼娶何氏,女三。長適郡庠廩膳生何高,次適」崇府典膳梁汝寧教授宗器之長子,三適邑庠生嚴丕,尤溪丞敭之次子。孫男四,長懋和府庠生,娶鐘氏監生昉之長女,次懋恭聘李氏,次懋賢、次懋聲尚幼。孫女一,適高明楊希尹,府庠生司訓衡之長子。外孫男一,何惠迪,邑庠生。外孫女」,四。陳自縣丞觀至節推,五世皆一人,至修始有四子,亦公積善之慶也。公之壯也,所親勸置妾以廣嗣息,公謝曰,天若祚我,后必有昌,胡用多為。且古之益壽延年皆以節欲,其寡欲如此。己亥十二月十九日任午,修葬公于橫石都九」公山之原,子其向,以狀求,請銘。銘曰」:
勞以從事,迄疾其身。廉以守宦,弗救厥貧。治獄陰德,慶衍兒孫。急流勇退,林下一人。九公之原,有冢嶙峋。形久則朽,公名不泯!」
嘉靖二十年歲次辛丑二月朔旦」。
賜同進士出身,廣東按察司僉事,前廣東提學,兩京大理寺丞,晉安林希元撰」。
附錄2:
陳以載墓表碑刻釋文[注:碑文原為繁體字,今改為簡體字。分行處用“」”符號,行文中的標點符號為筆者所加。]
袁州府推官陳公墓表」
予自蒼梧過高要,訪故人陳公,聞其卒已六月矣。改服而哀之。問后事畢。其子修稽顙泣請曰:孤不肖,不吊明神,禍先人以不祿。惟先人治行依名教,辱先生」知,幸節惠而書之以表墓所,則死且不杇。予惟陳公高誼,相識有年,而修又嘗與都授優等,表于我有謂,乃序之,云爾。公諱輅,字以載,始祖子誠,宋紹興間,自」南雄徙高要為儒家,歷十一世而生公。公自幼穎拔,治尚書,有傳,為弟子宗事。弘治甲子舉于鄉,學益邃愽,顧連不第于春官,已而嘆曰:仕以行義攄志耳,何」論崇卑而必進士求哉。乃正德丁丑就選部除袁州府推官。推官理刑獄,而公鞠獄詳慎。以經術緣節法比,服念丕蔽,無愆民情。上官成案有未當者,必宛曲」爭之,棘棘不阿,多所反異。嘗曰:故入者罔民,巧出者罔上,市恩徼譽,均為舞文,吾不忍也。于是上官咸謂公法吏,治辨有疑,獄者必歸焉。十四年七月,宸濠反」,都御史王公破擒之,將獻俘」闕下,而難部押者。藩臬舉公以往。公知宸濠驕侈,驟屈辱,急之,恐自盡,不得致法甸師,傷隱刑之義;寬之,慮不測篡取。乃千方慰藉,釋其驚疑,而出則嚴扃鐍輔」滕,夜不交睫。是年十月至杭州,會權奸江彬等勸」毅皇帝親征」。車駕南狩,而太閽張永、張忠繼來江西詰反者。有」詔還俘南昌。比至南昌,又有」詔移俘就訊南京。自是宸濠憂憤不食,公苦勸之乃食」。毅皇帝聞之,喜曰:秀才能事如是!命賜文綺表里。而江彬遣人要公須數百金、叩頭乃給。公謝無之,彬怒,竟格旨不給。明年十月」,車駕還京師,公復以俘屬。自南京從之京師,至通州而宸濠賜死,公始得旨歸袁州。最凡以俘屬往來者十有七月,竟勞勚致羸疾,慮不可起,便乞骸骨田園。上官」慰留不許,再四乞請,乃許。歸則只舸飄搖,獨兩蒼頭伶俜執爨耳。今禮部尚書嚴公素器重公,贈之詩,有云:世路飽經方脫險,浮名無競早投閑。而肇慶郡守」曾公喜公之歸也,署其堂曰,進退得禮義之正,清白遺子孫以安。人皆以為善述也。公既歸家,不復生產作業,以文字自娛,皓首不倦,詩詞沖雅有煙霞泉壑」之思。善草書,效白洲體,尋以遜學失節,棄之,更學右軍體。或言晦翁亦學曹操書,何必棄也?公曰:晦翁可,我則不可。吾將以不可學晦翁。耳聞者韙之。好藝菊」蒔蘭,陶冶景物,尤耽山水。邑有七星巖,為嶺南勝覽,公時時往游,因自號曰七巖居士。又嘗仿古宗法,建祠堂、置祭田、定薦祼儀注以事先。合族而子弟則怡」怡彬彬,咸知尊祖而好禮矣。公以成化己丑十二月十六日生,嘉靖己亥三月三日卒,年七十有一。疾革之夕,索筆書空朗吟曰:食有先人業,囊無薄宦錢,祛」除難伏藥,歸寄揔由天。擲筆而目瞑,聲咯咯含糊微聞‘子孫賢’三字而已,須臾而絕。配何氏,一子即修也。三女。四男孫,懋和、懋恭、懋賢、懋聲。一女孫。先是公下」第還自京師,中官聶某者郡人也,以族子讬公攜歸。未幾,中官物故,族子亦道死,公為棺瘞而識之。挈其四篋歸縣,令召其家當官發之,裝直可數百金,無一」遺者。其家感激以百金酬公,公卻不受。以此起名,鄉人謂公信義潔長者。乃公先人五世皆一子,至公而子姓獨蕃,人以為陰德之征云。田汝成曰:吾聞君子」之道二,義與命而巳。義有可否,而命有盈虛。明義則身安,順命則心泰,是以進不屈己,而退不損名也。乃陳公委身就秩,以繩墨自持,皎然不爽,非明義歟?急」流而退,不待引年,非順命歟?持此二者以約束其身,始終無愧,非君子歟?可以表矣!夫表以表其大者,其他小德之懿則家乘存焉。
嘉靖十有八年九月」
賜進士出身,廣西布政史司左參議,前廣東按察司僉事,奉」勑提督校,錢塘田汝成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