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強(山東:莒縣青島路小學)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工作,生態環境部、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六部門共同制訂并發布了《“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提升公民生態文明意識行動計劃(2021-2025年)》,明確提出推進生態文明學校教育,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筆者認為,在小學階段,把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學科教學是實現學科育人非常有效的途徑。小學科學課程內容涉及多個領域,有些教學內容直接或間接地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其中。怎樣找準生態文明教育與小學科學教學的契合點,不斷創新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是新時代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對學科育人提出的新考題。
推進生態文明教育與學科課程融合,離不開教材的有力支撐。現行的小學科學教科書(以教科版為例)內容廣泛,包括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四個領域,編有適合小學生學習的“18 個主要概念,75 個學習內容”。有些內容直接提出了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實踐探究,有些內容則潤物無聲地滲透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是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最好的有形載體,需要科學教師進行梳理和整合,讓教材發揮最大的育人功能。
要用好原生態教材。科學教材中的生態環保內容涵蓋了探究學習內容、科學閱讀以及資料庫等,不但深化了學生對生態文明的理解和認識,而且讓學生在參與探究的過程中,明確了保護生態環境的具體做法,并落實在生活中,指導自己的行動,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可以說,用好這些教材,為學生從小接受生態文明教育,備足了萌芽的沃土。
如,一年級下冊“動物”單元,在觀察小動物的探究中明確提出“不驚動、不傷害動物,不損壞動物的家”的具體要求;二年級上冊“材料”單元中的“科學閱讀”資料庫,涉及材料的來源和去處等內容;而六年級下冊“環境與我們”單元,則在前期探究的基礎上,從日常生活中的垃圾丟棄現象入手,向學生進行了環境保護的全面探索。教師在教學時,引領學生結合身邊的環境問題進行探究,借助閱讀資料拓展學生思維、深入生活實際明確環保做法、尋找現實問題展開持續關注,讓科學教材發揮最大的生態教育功能。
要開發新生態資源。生態文明源于生活,歸于生活,而生活更是最好的教科書。培根式的生態文明教育單憑科學課本是遠遠不夠的。基于教材,立足生活,在不斷的實踐摸索中,學校從校本、社會和網絡三個層面開發了適合小學生的新生態資源。
校本資源開發是提升教學實效的有力補充。根據教學需要,我們主要開展了學具自制和課程研發,充分發揮校本資源的育人優勢。通過自制教具學具比武活動,把師生從課內引向課外,參與教學和研究中,用課后服務于課上,讓教材真正“活”起來,實現科學教學和生態文明教育的共贏。
如教學六年級上冊《斜面的作用》時,學生用自帶的泥巴模擬修盤山路,充分探究斜面的作用,“玩泥巴”不但綠色環保,也是學生的最愛,材料唾手可得,探究興趣高漲,一舉多得。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用氣球驅動小車》時,我們用礦泉水瓶制作模擬小火箭,讓學生現場感受反沖力,實現廢棄物再利用,現象直觀、效果顯著。圍繞“環境與我們”主題,我們組織研發了《垃圾分分類》校本課程,從垃圾哪里來、垃圾寶寶住哪里、垃圾的妙用等方面讓垃圾分類教育變得生動有趣,潤物無聲地把生態環保理念根植學生內心。
學生身邊的公園、濕地、環保局、科技館……蘊含著豐富的學習資源。在開展“生物的多樣性”和“生物與環境”主題教學時,我們組織學生走進公園、濕地,開展對動植物與環境的觀察研究,并組織環保志愿行動,讓觀察和保護同步前行。在探究“材料”和“地球的運動”等主題時,我們走進環保局、氣象局、科技館等開展科技研學,讓學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多樣化的社會實踐,融合了豐富的社會資源,鞏固了課本所學,讓生態環保行動有了更廣闊的天地。
生態文明教育要從小抓起,更要著眼未來、放眼世界。我們突破教材和現實的局限,引領學生關注環境保護的前沿領域,瀏覽全方位的網上數字科技館,將人工智能與環保融合,讓學生尋根探底,開闊眼界,培養學生對未來科學世界的濃厚探究興趣。基于網絡引領,學生的科幻日記、自然筆記、環保小論文等,讓生態文明教育展開了夢想的翅膀,為生態文化的宣傳和繁榮搭建了更寬廣的舞臺。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從小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可以把生態文明意識根植學生內心深處,并自覺養成踐行綠色生產生活的行為準則。學校精準把握小學生的認知局限和強烈的好奇心這一最好的學情,在實施教學時,對教材目標分層細化,對教學內容有序厘清,讓教育過程層層都有發力點。
教育目標兒童化。學生的年齡和認知層次,決定了不同學段學生對生態文明的認知能力。學校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兒童化的角度,對生態文明教育與科學教學的融合目標進行了系統化梳理(見表),便于教師在教學中有效引導,學生易于接受。

表 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小學科學年級目標分布
學習過程梯級化。為了讓每個年級的學生都把生態價值觀念入腦入心,學校從低年級趣味化、中年級簡易化、高年級生活化三個梯級遞進的學習過程中夯實教育基礎。低年級放低要求,主要以觀察體驗為主,讓學生觀察身邊的動植物和常見的物品、材料,初步認識自己和我們生活的地球家園,在趣味化的研討中,形成初步的生態環保意識。中年級目標漸進,主要以較簡單的探究分析為主,引導學生探索水、空氣、天氣的基本性質,以及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并在動植物的生長變化以及巖石、土壤的形成與比較中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知道國家保護耕地的紅線行動。高年級提高要求,以實踐應用為主,在深入探究生物與環境、地球表面及其變化等環保主題的基礎上,讓學生走進生活,開展調查研究和實踐行動,搜集和整理相關的現象和多種資料,感受生物的多樣性分布與環境的關系,特別是環境與我們生活的重要關系,養成自覺保護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習慣,為初中階段的接續培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生態文明教育重在行動。學校通過科學課的教學引領,發揮學科和地域優勢,拓展課程育人渠道,創造性地開展“美麗中國”實踐行動,讓生態文明教育在科學課的溫床中孕育長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生根發芽,為美麗中國建設,造就合格的預備隊和主力軍。
開展生態文明專題活動,實現綠色環保靶向發力。生態文明專題活動作為加強學生思想引領和環保技能培育的聚力點,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圍繞垃圾分類教育,學校聯合環保部門,組織學生走進垃圾發電現場開展生態研學,親歷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的全過程。隨著輻射面的不斷擴大,逐步研發形成了以“制訂方案—資料預集—現場體驗—分享感受—童心創意”為基本流程的生態研學課程。讓學生了解更多關于垃圾分類方面的知識,從而自覺、正確地進行垃圾分類,變廢為寶,減少資源浪費,為保護地球出份力。
再如,保護碧水藍天巡河行動,招募學生組建巡河小隊,由教師帶領每周日到沭河流域開展巡查。撿拾垃圾、勸阻網捕、監督污水違排等,對發現的問題及時向環保、水利部門反映,爭做“美麗中國,我是小小行動者”,培育學生從小樹立良好的生態道德。
精心設計節約型探究活動,實現資源再利用。探究活動是科學教學的基本內容,每學期初,學校都對本學期的實驗設計進行梳理,統籌編排,對實驗材料進行優化組合、循環利用,實在無法利用的,進行垃圾分類的實踐,把每項實驗材料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學生的節約意識也逐漸在系列化的探究中得到浸潤和強化。
例如,在四年級下冊,探究植物的生長變化時,我們將種植鳳仙花與校園美化綠化相結合,開展了種植區評選活動,比一比哪個班級種植的鳳仙花更美麗。學生科學種植,精心管理,將植物生長變化的研究和生態綠化美化完美融合,學校種植園一派熱鬧場景,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我們還把五年級下冊“沉與浮”單元中對馬鈴薯的探究與六年級下冊《米飯淀粉和碘酒的變化》進行整合,將探究沉浮的馬鈴薯用于淀粉遇碘酒變藍實驗的探究,把剩余的米飯用于飼養小烏龜。二年級上冊“材料”單元,最后做一頂帽子用到的就是前期觀察探究的各項材料。另外,把樹葉的觀察與養蠶進行組合,解剖后的油菜花,用于飼養昆蟲,做到一物多用,物盡其用。
倡導家校環保行動,廣泛動員社會。天性率真的小學生是每個家庭最稱職的環保監督員。學校充分發揮小手拉大手的力量,將生態文明教育動員輻射到每個家庭,實現家校互聯。
例如,在五年級上冊“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和四年級下冊“巖石與土壤”兩個單元的探究學習中,學校都組織了“務農”活動,學生和家長利用節假日去農村、回老家一起干農活,實地探究水土流失和耕地保護,尋訪生物的多樣化分布。甚至有學生向農民伯伯提出了用動物天敵實現蔬菜大棚綠色無公害生產的大膽建議。基于科學課程學習開展的節能環保行動、環保節約妙招征集等,記錄著家人每天的努力和基于生活的小創意、小發明,雖然是點點滴滴,卻養成了良好的習慣,更帶來良好的效益。以此連點成面,共創生態文明教育濃厚的社會氛圍,有效助力了生態文明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