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中國只是剛剛邁向全球價值鏈高端。
目前,中國工業防腐蝕技術協會制定了分三步走的“三十年規劃”,分別與“十四五”“2035年遠景目標”“2049年第二個百年目標”等國家戰略目標相呼應。“應該將腐蝕控制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核心標準、主導標準列為強制性標準,并實施相關立法,以推動安全生產和綠色生產。”任振鐸表示。
腐蝕是人類社會日常生活和工業生產中廣泛存在的問題,一方面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另一方面極易引發安全、環境污染等重大事故。可以說,腐蝕在地球上時刻都在發生,凡是使用材料的地方,都存在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腐蝕。據統計,全世界每年腐蝕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當年GDP的3%~5%,約為7000~10000億美元,通過有效的防腐蝕技術和措施,每年至少可以減少三分之一的腐蝕損失。由于腐蝕存在的普遍性、隱蔽性、依附性和其破環的漸進性、突發性潛伏于主體工程上的各個方面,實施作業控制分散存在主體工程的各個不同階段,并且由不同的人分別進行相應相關的作業、實施、執行,即便是一個點、一個針眼的腐蝕沒有按照標準得到應有控制或任何一個控制因素缺控、失控或控制不當,就有可能形成事故隱患,給主體工程造成較大的安全事故和經濟損失。
隨著腐蝕問題的越來越突出,防腐蝕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防腐蝕已經逐漸擺脫過去作為功能性、附屬性的地位,而發展成為完整、獨立、系統的應用學科,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自成一體的理論基礎,但在實際應用中有越來越多的內容需要統一和規范。國際上,工業發達國家對腐蝕危害認識較早,制定了相應的法規和標準,達到阻止和控制腐蝕的目的。在我國,雖然在工業發展中已經注意到腐蝕危害的嚴重性,但由于防腐蝕在工業生產中處于輔助性、附屬性、服務性地位,其效益滯后、間接、隱性,因此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主要是缺少政策法規支持,標準化基礎工作相對薄弱,防腐蝕效益得不到最大發揮。
防腐蝕作為工業生產中的重要支撐技術,隨著工業生產新技術、新工藝的發展,腐蝕源呈現多樣化、腐蝕程度深入化、腐蝕效應多元化等問題,這就要求防腐蝕在充分發揮阻止和控制腐蝕功能的基礎上延長防腐蝕壽命,提高防腐蝕效率,達到最佳防腐蝕效果,從而實現節約資源,提高能源效率,保護環境和安全的目標。特別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如何以標準作為抓手,充分發揮在行業轉型升級上的支撐、引領作用,將是防腐蝕標準化面臨的新問題。
為解決腐蝕給人類社會造成的各種危害,包括裝置設施損壞、人身傷亡、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等重大安全、環保、資源事故的發生,世界各國各行各業都從不同角度,針對不同腐蝕源進行了專題攻關,開發出了具有相對適應國民經濟發展需求的單項、一物降一物的、以防為主的科研成果以及相應的專業技術標準。
防腐蝕本身是一門跨學科、跨領域的綜合性邊緣學科,并不是單個行業、單一專業的問題,需要多行業、多專業、多學科的共同合作。事實上,由于防腐蝕涉及行業多,過去相關標準主要由與防腐蝕產品直接相關行業或腐蝕問題突出的行業或相關單位,根據自身生產和安全的需要,制定相關標準,防腐蝕往往只是作為性能要求之一在標準中體現,并沒有將防腐蝕作為獨立的標準化對象進行研究,因此沒有建立起統一、完整的防腐蝕標準體系,標準的制定主要是從行業需求的角度出發,缺乏通用性。
為了有效控制腐蝕,減少腐蝕損失,防范化解腐蝕風險,防控腐蝕污染,中國工業防腐蝕技術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