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剛,蘇玉菊
(1.海南醫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海南海口571199;2.海南省人文醫學研究基地,海南海口571199)
隨著改革開放西方多元化思想的輸入,我國大學生的價值觀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思想的影響。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顯得尤其重要。
國內若干學者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了研究, 張耀燦(2009)歸納了我國60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經驗。[1]楊飏(2017)研究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發展軌跡和內在關聯, 研究了研究焦點和發展趨勢。[2]趙暢(2013)指出歷經30 余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內容研究產出不均,提出要保持學術獨立性, 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3]馮剛,金國峰(2013)研究了70年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歷程, 要進一步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 促進思想政治工作同信息的結合。[4]張睿,王義保(2020)發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熱點分布在教育內容和教育主體兩方面,經歷了發展期和成熟期兩個階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朝著立德樹人相關內容研究、話語權相關內容研究和新型信息傳播媒介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研究方向發展。[5]本研究基于CNKI 數據庫和科學計量學方法,借助Spss 和CiteSpace 等多種分析軟件,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題、研究焦點、高被引文獻,以期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領域的研究和實踐帶來一些啟示。
本研究原始數據來源于CNKI 和CSSCI 數據庫,以“題名”為檢索項,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為檢索式,限定年限為1999-2019年,刪除新聞、會議通知等, 再利用Citespace 軟件進行大數據處理共得2842 篇。
從圖1 可以發現,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2007年為分水嶺, 2007年之前處于低速發展期, 2007年之后出現高速發展的態勢,2018年出現了正態分布的峰值,載文量達到176 次。

圖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文量圖
從圖2 可知,在有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產機構中, 武漢大學載文量達61 篇, 東北師范大學57篇,北京師范大學47 篇,華中師范大學40 篇,中國人民大學39 篇,清華大學32 篇,河海大學28 篇,北京大學、中南大學和西南大學都是26 篇。武漢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河海大學、北京大學、中南大學、西南大學、電子科技大學、東南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和中山大學等高校的馬克思主義學院是我國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的重鎮,這些高校的馬克思主義學院聚集了一大批思政專業的知名學者,發揮旗幟引領作用,這些高校是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的主導力量。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科是國家的“雙一流”學科, 是我國最早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大本營, 聚集著全國各地的馬克思主義的專家和教授。通過分析發現, 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發文機構數量很多,但是合作的機構較少,作者互相合作的現象也比較少, 因此需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機構與作者之間的相互合作,鼓勵相關機構和作者之間的合作研究。

圖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產機構圖
高產作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中堅力量,他們指引學科的發展方向,經過大數據的處理,我們得出下圖。
馮剛老師歸納了新中國成立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就、經驗,指出要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動力, 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新中國的社會主義發展之路,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德才兼備的接班人。張耀燦指出要加強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教育的重要指導思想。[6]李衛紅老師指出全面認識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地位;把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成為教學、科研和人才培育的基地。[7]馮培指出國家精品課程雙萬計劃“金課”建設中提出三個指標,在“高階性”上,要以培養學生牢固確立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為魂,著力加強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辯證思維和擔當使命的歷史思維的教學含量。在“創新性”上,要以構建學生真心喜愛、傾心參與的教學情境為形。在“挑戰度”上,要以涵養學生知、信、行相統一的人格品性為基。[8]駱郁廷指出校園新媒體正影響著當代大學生, 新媒體有助于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要大力推動新媒體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密切結合。鄭永廷認為要思政課程化,還要課程思政化,全方位進行教書育人。[9]通過分析發現,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作者之間的相互合作比較少,需要加強科研機構與作者間的合作,鼓勵相關學者進行跨校科研合作嘗試。

表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被引作者表
圖3看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眾多學科,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學科,發文量高達2744 篇,因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從根本上來說,屬于教育學科的范疇,因此教育學科的發文量非常之高。可以發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專業比較多,但是交叉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新聞傳播發文量為50 篇、馬克思主義發文量為42 篇、政治發文量為37 篇、歷史發文量為16 篇、圖書情報檔案發文量為11 篇、心理發文量為5 篇、社會發文量為5 篇、哲學發文量為4 篇和法學發文章為3 篇,可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極為不均衡,應該實現學科的交叉性均衡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多個學科的綜合發展,目前這種狀態不利于學科的發展,應該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加強馬克思主義同新聞傳播學、馬克思主義學、政治學、歷史學、圖書情報檔案學、心理學、社會學、哲學和法學等學科之間的交叉研究。

圖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產文獻學科圖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獻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高達452 篇, 江蘇省教育廳基金總共達455篇,其中江蘇省教育廳人社科基金達259 篇,江蘇省教育廳高校社會基金的文獻達186 篇, 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107 篇,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05 篇,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78 篇,吉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68 篇。由此可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江蘇省教育廳、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的后備軍,他們是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的物質支撐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快速發展,源于這些科學基金的大力支持。科研基金對于學科的發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沒有基金的支持科學就會停滯不前, 科學的發展和國家的基金投入成正比例。在當下,從習近平總書記“三·一八”講話以后,特別是香港暴亂風波以后,黨和國家更加重視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逐漸被充分意識到,要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因此從國家層面到地方層面,都加大科研基金的投入,加大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圖4 高等思想政治教育基金圖
《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被引頻次高達5873次,張耀燦認為發揮政治教育服務于社會的根本途徑就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這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根本方法, 大力推進人才培養的模式的改革。張耀燦概述了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他先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和范疇體系,還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學科體系和理論基礎。再詮釋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發展理論。《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被引頻次高達3730 次,居第二位。習近平在文中強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關系到我們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的根本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立德樹人,高等教育水平是一個國家國力的重要標志。我國獨特的國情決定了必須走自己的發展道路。我們必須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被引頻次高達869次,位居第三。樹立“課程思政”的先進理念,發揮高等學校的全方位的德育功能。《高校輔導員理論與實務》介紹了輔導員制度沿革、輔導員的角色定位和要求。

表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經典文獻表
從表4 可以看出,“新時代”成為爆發性系數最高的詞,在新時代,在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不同的挑戰,教師要更新工作理念,健全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全面開展并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們共同的思想基礎,是國家發展的前提條件。“以人為本”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發展不僅僅是經濟的快速運行,不僅僅是生產總值的增長,還包括人民群眾的需要和利益。“新媒體”也稱為數字化新媒體,它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教學資源,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就是促進新媒介與教育需要結合。“大數據”是信息時代的產物,我們對大數據進行處理,增強決策力、發現力。“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傳統行業”,創造新的發展機會。“互聯網+”通過其自身的優勢,對傳統行業進行優化升級轉型,使得傳統行業能夠適應當下的新發展,從而最終推動社會不斷地向前發展。

時間 主題 爆發性爆發性 主題 時間2018 新時代 9.18 4.47 大數據 2015 2007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6.09 4.01 科學發展觀 2004 2012 思政教育 5.73 4.01 質量評價 2018 2004 以人為本 5.64 3.93 改革開放 2008 2014 新媒體 5.35 3.8 互聯網+ 2016
本研究根據科學計量軟件對近20年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了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取得了不少的成績。但相關研究成果的數量和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
從聚類來看,心理健康教育、新時代、思想教育、主體間性、大學生、改革開放、網絡思想政治、價值、價值取向、教育者、經濟全球化、有效性、實效性、創新探索、教育理論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和座談會成為高校思想教育的新方向,研究范圍比較寬,需要進一步深化研究。
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關鍵詞來看,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思政教育、以人為本、新媒體、大數據、科學發展觀、質量評價、改革開放和互聯網+等,這些相關研究學術前沿問題,符合當前我國社會政治新形勢。可以為今后我國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
但是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總體上系統性不強、理論需要進一步聯系現實,應當創新研究的范式, 把握時代性的大趨勢;思想政治教育還具有交叉性,需要加強同其他部門合作,實現學科之間的綜合發展;加強理論基礎建設體系, 通過運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借鑒相關的社會理論等, 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面對社會發展的新趨勢,根據中國的社會的基本需要而改革創新;加強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關注網絡意識形態動向, 搶占網絡輿論的空地,吸收國外高校的優秀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