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卓 時艷琴 石雅婷 丁繼偉



摘? 要: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自1993年實施以來,已遴選了28批共計2663名相關人才,是北京市實施時間最長的青年科技人才培養計劃。文章通過對28年來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入選與評審基本情況的統計分析,概述了新星計劃的發展歷程、科技人才評價的發展脈絡與重點要素,并為青年科技人才及科技機構提高申報人才計劃成功率提出建議。
關鍵詞:北京科技新星計劃;科技人才評價;評審
中圖分類號:G3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1.09.06
Research on Countermeasures for Appl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 Plan
——Analysis Based on Implementation of the Rising Star Program in 28 years
Chen Zhuo? Shi Yanqin? Shi Yating? Ding Jiwei
(Beijing Research Center of Urban System Engineering,Beijing,100044)
Abstract:Beijing nova Program? was implemented in 1993,28 batches of 2663 people have been selected,it is the longest-running you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in Beijing.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selection and review of the Rising Star Program in the past 28 years,this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Rising Star Program,the development context and key elements of the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and proposes for you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stitutions to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applying for the talent plan.
Key words:Beijing nova program;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Review
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簡稱“新星計劃”)實施近30年,是北京市政府財政支持,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負責執行的重要科技人才計劃,為北京市培養了大批優秀科技人才與管理專家。筆者通過對1993—2020年該計劃入選人的數據統計分析,對新星計劃實施效果進行了回顧性研究,以期有效讓青年科技人才更了解該計劃的實施特征,并提升申報成功率。
一、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基本情況
(一)1993—2020年入選人員數量與單位類型分布狀況
截至2021年9月,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共遴選2663名相關人才,其中有835人來自高校,占比31.4%;有596人來自科研院所,占比22.4%;有710人來自醫療機構,占比26.7%;521人來自企業,占比19.6%。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私營科技機構的入選人才占比較低。從時間上看,在1993—2001年的9年間共289人入選新星計劃,平均每年入選新星計劃的人數約為32人,高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和企業分別占比為34.7%、22.6%、26%和16.7%。以上4類科技機構的入選人數中,高校入選人數占比最高,企業入選人數占比最低。在2002—2015年的14年間,共1751人入選新星計劃,平均每年入選約125人,其中2008年入選人數達到峰值200人,高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和企業的入選人數占比分別為32.4%、21.3%、28.6%、17.7%。相較于1993—2001年的9年,2002—2015年的14年間,高校、科研院所入選人數占比略有下降,醫療機構與企業入選人數占比略有上升,醫療機構的入選人數顯著增多。在2016—2020年的5年間,共623人入選新星計劃,2016—2019年的4年間入選人數穩定在每年120人左右,2020年增加到150人。高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和企業的入選人數分別占比26.8%、25.4%、21.7%和26.2%,相較往年,企業的入選人數與占比顯著提升。具體情況如圖1所示。
(二)1993—2020年入選人員領域分布
1993—2020年新星計劃入選人員的研究領域主要包括9個,各個領域的入選人員數量與占比如圖2所示。從圖2可以看出,醫療衛生(含中醫)與生物醫藥(含中藥)兩個領域的人數占比總和達41%,這與北京市重點發展醫藥健康產業的方針是契合的;緊隨其后的是農業、電子信息、能源與材料,后兩個領域涵蓋了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高精尖領域,入選人數占比總和為39%;環境與城市建設、社會發展(除環境與城市建設)、制造技術(含裝備制造)、化學化工領域入選人數占比較低,這4個領域占比總和為20%,相關單位需要提高對這4個高精尖領域高層次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視。
(三)新星計劃的階段政策與發展趨勢
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分別于1993年、2002年和2017年出臺了《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暫行管理辦法》、《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管理辦法》(京科人發〔2002〕595號)、《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管理辦法》(京科發〔2017〕65號)作為新星計劃管理運行的依據。依據管理辦法更迭的時間,可將新星計劃發展分為3個階段,分別為1993—2001年的初始期,2002—2016年的發展期,2017年至今的成熟期,這三個階段的特點如表1所示。
2019年以來,新星計劃的實施與首都科技政策的結合更為緊密:在資助領域方面,加大對北京十大高精尖領域科技人才的資助;在科技機構方面,側重對于資助來自創新型民營企業中有創新能力、成就突出的青年科技人才;對于入選新星計劃后表現優秀的人才,助力其團隊的發展,推動這類團隊開展跨學科合作創新;在評審方面,專家的自由裁量權逐步縮小,標準更細化、更具備可操作性;在管理方面,逐步淡化過程考核,注重采用多種方式提升入選人能力;在人才后續跟蹤方面,更加注重入選人的科研成果在首都科技發展中的實際貢獻。
(四)新星計劃的培養成果
新星計劃實施28年來,培養了28批次共2663名科技人才,為首都科技人才隊伍和科技創新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為重點學科隊伍建設提供了人才培育基地,使首都的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初具規模。[1]
1. 新星計劃加速了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長和科技成果的產生。據統計,新星計劃入選人員在入選后的10年中,獲得正高級職稱的比例超過88%,成為博士生導師的比例接近60%。新星計劃入選人員獲得正高級、副高級職稱的平均年齡比北京市科研人員平均水平早3—4年。在培養期內,入選人員共出版專著約1700部,先后獲得4500余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超過3000項。在入選人員的后續培養成果跟蹤中,新星計劃入選人才參與的相關項目共有超過246個項目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超304項獲得過省部級獎勵。
2. 在首都科技重點產業各領域均有新星入選人員擔當重任,包括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徐惠彬等7人成為中國工程院或中科院院士,超80人成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40余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
3.新星計劃資助了大批入選人員出國進修、訪學等。科技工作者“走出去”,尤其是進入國外著名實驗室工作或進行博士后研究,既可拓展學術視野、加快學術成長,又可促進學術交流、推動研究理念的互動與融合,以快速搶占學術前沿。[2]
二、從新星計劃入選人看科技人才評價的發展脈絡與重點要素
(一)科技人才評價的發展脈絡
1.綜合評價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科技人才培養出現青黃不接的局面,北京市也亟須培養一批青年科技人才。新星計劃作為北京市第一個青年科技人才培養計劃應運而生。新星計劃改變了以項目選擇資助對象的資助辦法,通過對申請人的思想素質、專業能力、申報項目和科研支撐條件等方面進行全面評價,在專家評議的基礎上對青年科技人才進行選拔,將青年科技人才培養與高新技術項目研發相結合,從而達到培養人才的目的。以人為本的人才計劃資助充分體現了“資助人而不是項目”的核心特點,該資助計劃注重對科研人員潛力和能力的評價,通過識別和資助有天賦、有潛力的科學家,實現對科學研究的推進和突破。[3]在這個階段,新星計劃的經費總量較少,資助規模有限,但是每個資助人獲得的資助金額在當時仍相當可觀,是很多入選人科研生涯的“第一桶金”。當時的評價過程尚未實現電子信息化,評價過程完全依靠紙質版申報書與專家手寫評審意見,按照大領域分組后,評審專家根據當時的《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暫行管理辦法》與相應指南對申報項目進行評議,新星計劃根據專家打分匯總確定入選人員。以新星計劃實施首年的1993年為例,當年有135人申報新星計劃,通過專家評審,30名青年科技人才入選,當年入選人平均年齡為30.5歲(低于之后入選人的平均年齡)。當年的30名入選人中包括了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的王辰,現任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的劉小明,現任河北省委常委、黨組副書記、副省長的陳剛,現任北京市結核病胸部腫瘤研究所所長許紹發等。新星計劃人才的選拔與資助參照了北京市科技經濟發展的重點方向,1993—2020年,醫療衛生和生物醫藥、能源與材料、電子信息領域入選人員分別占總人數的26.7%、23.3%、16.7%。
2.分類評價
自2002年起,新星計劃的執行參照新修訂的《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管理辦法》(京科人發〔2002〕595號),該辦法中有兩點明顯的變化:(1)明確了新星計劃的執行期為3年。資助分為A、B兩類,其中A類要求申報人依托在研項目申報,入選后資助人才培養經費,B類申報新的研究項目,入選后資助科研項目研究經費及培養經費。(2)資助人員規模顯著擴大。新星計劃在這個階段對科技人才的評價主要是分類評價,按大領域將入選人分組,由評審專家對其評議。評審分為兩輪,第一輪初審,同行領域專家根據申報人的評審材料對其進行函評,選出一定數量的入選人進入第二輪答辯評審。初審和答辯環節評審人對A、B類申報人的評審都是有區別的,A類側重對申報人的科學素養、科研能力和發展潛力的評價,B類項目除了要對申報人的個人能力進行評議外,還要評價依托項目的科研水準、可實施性和科研產出效益等。此階段的評審,評審單位對基礎的紙質材料采用一定的電子信息手段進行加工,如轉換為電子文檔、電子統計表等。在這個階段,由于北京市申報人數過多,新星計劃采取了單位限報措施,規定高校限報4人,其他單位限報2人,且限制條件一直延續至今。2010年,新星計劃開始試點聯合培養,聯合培養由聯合培養單位對本單位符合條件的申報人自行評審后確定一定名額的入選人,聯合培養單位需要自行匹配研究經費。
3.分類后標準化評價
從2016年起,企業科技人才對企業創新主體的驅動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在新星計劃的評選過程中,企業與事業單位申報人按領域分組后再分別進行評審,對于來自企業的人才評選人更注重對其應用型成果的評價而非高級別項目和論文。在此階段,隨著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新星計劃對科技人才的評價形式也發生了較大變化。按照領域將申報人進行分組后,同行專家到達評審現場依托北京市科技人才管理信息系統對申報人的申報資料進行初審函審,并通過系統進行線上投票,通過計算機計算同組專家的投票,現場確定進入復審的名單。第二輪為答辯評審,專家聽取申報人匯報并質詢后,分別單獨投票,經過唱票確定本組入選人。從這一階段數據看,2016—2020年間申報數量每年穩定在800人左右,初審通過比例約為1/3,復審入選比例約為1/2。從2017年起,新星計劃評審取消A、B類,申報人均作為科研項目的負責人進行申報,每個入選人資助金額達到50萬(2020年入選人資助額為40萬)。新星計劃對申報人的資助更加聚焦于醫藥健康、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十大高精尖產業從事技術創新、應用技術開發和能夠推動產學研結合的青年人才,人才和項目兩個方面的評價指標設置得更為細致,專家的自由裁量權逐步縮減。
(二)科技人才計劃評審的重點要素
科技人才計劃的評審主要是對申報人和申報項目進行評價,對申報人的評價主要是對本人既往經歷與成果等客觀要件的綜合評價,對項目的評價則更多是同行專家依據行業經驗的主觀評價。評價主要包括同行專家對申報資料進行函審與現場質詢打分。
1.申報人的學術背景及科研成果
申報人的學術背景從時間先后上可分為求學和工作兩個階段,在求學階段主要評價內容為是否就讀于名校重點學科、是否師從名師、是否有海外學習經歷、碩博期間的研究領域是否一脈相承、在求學階段的學術能力表現;在工作階段主要評價內容為申報人是否具有高級職稱、研究方向的一貫性、是否具有良好的科研條件、是否擁有自己的研究團隊或在團隊中擔任重要角色、是否承擔過高級別的科技研發項目、學術社會團體任職情況以及個人所獲的榮譽等。對申報人取得科研成果的評價包括申報人所獲得的科研成果獎勵、科研成果轉化效益、對促進行業進步與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力等。
2.申報項目的科技創新性
申報人所申報的研究項目是其科研能力的重要體現,對項目的評價主要是圍繞研究內容的科技創新性展開的。申報人可以通過簡單凝練的語言清晰地陳述優秀的項目研究的必要性與可行性,以及根據查新報告說明項目研究在國內外同行業領域所處的位置及填補的空白、解決的問題等,并用嚴密的邏輯論證項目的學術價值或技術創造,以及研究成果將會為推動行業進步帶來的影響等。
3.未來的發展貢獻
對于申報人未來發展貢獻是基于前兩項的情況并結合科技政策與規劃中的重點研究領域與產業發展方向對人才的再次篩選。再優秀的人才也需要結合時代發展需要、地域發展的特點,才能在未來發展中借助平臺發揮優秀科技人才的發展潛力,對研究領域的推動力以及對行業創新、社會發展的貢獻。
三、科技人才及科技機構申報人才計劃的建議
(一)對科技人才申報人才計劃的建議
1.謹慎選擇行業后一以貫之、深耕細作
對申報人既有的科研經歷和成績的評價是人才計劃遴選的重要評審要件,人才計劃在申報系統都會對這些信息進行采集。申報人需要做的是通過長期積累讓所填寫的數據信息在與同類人才的比較中出類拔萃。首先,申報人在求學和工作的過程中都應謹慎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行業,一以貫之并不斷深入鉆研;其次,在專業上不斷豐富個人研究經歷,包括赴所在領域中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高校留學、訪學,在著名研究機構任職等;最后,不斷努力承擔高級別、重大科研項目,及時通過總結成果并通過專利、成果轉化、論文等形式獲得同行認可。
2.申報項目內容結合時事動態、社會發展需求
對申報項目的評價是人才計劃遴選中同行專家的評審重點,應著重評價項目研究是否能夠通過解決關鍵技術痛點滿足社會實際發展的迫切需求。因此,申報人應敏銳觀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不斷尋找社會熱點與自己研究領域的結合點;了解與所在行業領域交叉的其他重點學科的發展前沿與現狀;以解決短期迫切需要或者關系民生的實際問題需求為導向,結合長期積累的技術優勢,以項目研究為契機,尋找領域研究的新突破與個人、團隊的新發展。
3.提升成長計劃設立、陳述答辯的雙重技巧
人才計劃的資助目標之一是通過資金的投入讓入選人在短期內有躍進式的成長,成長目標的設立與實現途徑也是評審的內容之一。因此,申報人應明確發展目標,在培養期內制定可行的個人發展規劃,根據申報人才計劃的定位,從科研、管理、交流等多維度設定具體任務指標與成果考核指標提升綜合素質,指標設定需要富有挑戰性與成長性,并與資助經費相匹配。另外,陳述答辯的技巧也決定了同行專家對申報人的關鍵印象及打分走向。申報人應有意識地訓練嚴密、系統的邏輯思維和簡潔有力的表達能力,突出陳述項目的創新點、可行性以及對科技、社會經濟產生的影響,對專家的提問予以貼切回答;對于有英語問答環節的項目應進行充分的準備。
4.研究成果結合科技企業、金融資本盡快實現產業化
近年來,人才計劃的評審愈發重視科技成果所發揮的實際效能,即更加注重對成果產業化與社會經濟效益的考量。無論處于何種類型的科技機構中,科技人才均應意識到研究成果從理論到應用的時間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縮短,以論文為評價重點的形式將被逐漸淘汰,取而代之的將是能夠充分與企業生產、金融資本相結合的新型技術研發與創新,新的研究成果應該盡快通過股權激勵、天使基金或者合作方式等實現市場化與產業化。
(二)對科技機構申報人才計劃的建議
1.從中長期戰略上保障機構內人才的行業水準
人才計劃的申報一般由科技人才所在科技機構限名額推薦。科技機構只有嚴格把關,選出本單位最符合人才計劃資助條件的、在行業中最具發展潛力的人才,才能在未來激烈的評審中入選。對科技機構而言,申報不同人才計劃的成功率是對本單位中長期人才隊伍建設是否成功的一項重要考量,管理者應以戰略眼光保障本單位科技人才隊伍可持續發展的行業水準。首先,科技機構要了解本機構優勢領域在行業中、地域中所處的位置,因地制宜地對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科技人才成長情況予以關注;其次,將本機構優勢領域的打造與人才發展規劃相結合,為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有潛力的科技人才提供發展平臺,通過高級別項目、突出科技成果的不斷積累及有效的培訓與交流等手段提升人才成長效率,鼓勵各單位自主布局基礎研究,通過設置自主科研項目,鼓勵更多年輕科研人員潛心研究,積累經驗,產出原創性成果[4];最后,科技機構的科研與人事部門要了解國家級、省部級等各類人才計劃的實施宗旨、資助偏好等,公平公正地予以推薦,才能有效地從根本上提升申報成功率。
2.從短期戰術上充分發揮各類專家在申報過程中的精細化幫扶作用
科技機構對于本單位申報人才計劃的人員應利用組織資源優勢通過不同專家給予申報人在政策解讀、項目研選和申報技巧上進行切實有效的幫扶。首先,為申報人聘請高水平的同行專家,對其所依托的科研項目進行專業指導,對申報項目的創新性、先進性、可行性和社會經濟效益等方面進行把關,提出具體可行的修改建議;其次,聘請人才管理專家對申報人進行相關人才計劃的政策解讀,幫助申報人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才計劃的實施宗旨、目標,申報中所需注意的事項,給予申報人對稱的信息優勢和信心;最后,對于確有前沿視野和成功經驗的專家可以考慮“一對一”的多次邀請并與申報人共同對申報書選題方向、核心研究內容撰寫進行深入完善,以及答辯技巧的指導等。
3.準確把握宏觀政策走向,對申報指南的細微變化了然于胸
人才計劃評審本質是人才評價,評價依據源于國家的科技政策和人才政策。政策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國家發展戰略及創新發展狀況適時調整。作為科技機構具體分管人才工作的領導和工作人員應著眼于國家與其所處地域的科技政策與人才政策,深刻理解并準確把握政策走勢,在人才工作中順勢而為、有所作為。根據其所在科技機構的具體情況,梳理適合本單位申報的人才計劃簡表,并定時定期進行宣講,讓潛在的申報人能夠明確各人才計劃的宗旨、申報流程等,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準備。應加強與科技人才計劃主管單位的溝通,對每年新發申報指南中的細微變化及宏觀政策落實要有敏銳的研判,并及時傳達給申報人,集中單位優質人才資源有的放矢地攻克人才計劃,而不是被動地轉發通知、收發材料和應對結題等。
4.有針對性地引進人才、使用人才和引導人才流動
科技機構應對本單位人才隊伍的年齡結構、領域分布、科技成果、獲得榮譽、團隊構成等重點要素進行動態監測,結合行業發展和人才現狀,集中力量打造優勢專業領域和王牌科研團隊。具體舉措包括有針對性地引進青年科技人才、培養使用骨干人才、引導人才良性流動等,著力構建一支結構健康、具有鮮活創新能力的科研人才梯隊;設立人才領導小組,通過多種方式理順人才引進、使用與人才計劃申報的互促共進關系,聚焦科技機構自身的優勢領域,重點引進具有優越求學背景和科研經歷的青年人才;為骨干科技人才創造出國深造、學習交流的機會,整合科研資源提供重大課題研發攻關研究平臺;通過設計“旋轉門”“導師制”“實習制”“博士后工作站”“專家顧問團”等方式引導優勢人才為我所用,并引導人才流動,促進人才計劃的托舉式申報與成功入選。
參考文獻:
[1] 蘇潔,陳凌,何士大,等.“科技新星計劃”人才培養與醫院重點學科建設.中國現代醫學雜志[J].2013,23(13):110-112.
[2] 柏璐,高耀明.杰出女性科技工作者的教育背景和成長環境探析——以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女性獲得者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04):59-65.
[3] 劉云,楊芳娟.我國高端科技人才計劃資助科研產出特征分析[J].科研管理,2017,38(S1):610-622.
[4] 劉亞君,陳貽斌,郝艷妮,等.基于“優青”獲得者成長為“杰青”情況分析探討人才成長對策[J].中國科學基金,2019,33(05):496-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