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終其一生都在弘揚普世的君子之道。千百年來,心懷生生之心,尋求治國平天下的大道,成為讀書人的最高理想和價值所在。“學而優則仕”折射出積極的入仕思想,這是實現弘道濟世的最有效途徑。孔子博物館館藏《皇朝仕學規范》,是宋代具有代表性的雜纂類書籍,書名取“學而優則仕”之意,多載古人嘉言懿行,為當世讀書人提供為官治學之規范,其所蘊含的價值仍具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張镃;仕;學;影響
1 張镃與《皇朝仕學規范》
“镃字功甫,官奉議郎,直秘閣。”①張镃是南宋著名文人,系宋室南渡中興四將張俊曾孫,生于紹興二十二年(1152),祖籍秦川(今甘肅天水)。由祖上蔭官至奉議郎職,旋改授直秘閣,至通判婺州。張镃作為貴胄之后,家境優渥,擅長詩詞,又善繪古木竹石。其一生著作頗豐,今傳《南湖集》十卷、《仕學規范》四十卷、《玉照堂詞》一卷、《四并集》一卷、《玉照堂梅品》一卷、《桂隱百課》一卷。唐圭璋《全宋詞》輯錄詞八十五首。
《皇朝仕學規范》(圖1)共四十卷,按內容編排為《為學》《行己》《蒞官》《陰德》《作文》《作詩》等六大類,通過載錄宋代名臣懿德佳言,為世人讀書治學、賦詩作文、品行修為、為官處事等多方面提供參考規范。該書輯錄的材料廣泛,共征引書目百余種,具有重要的文獻學價值。《皇朝仕學規范》成書于南宋淳熙三年(1176),傳世版本較多,有宋刻本、宋抄本、明刻本、清四庫本等。
孔子博物館館藏《皇朝仕學規范》現存二十九卷(第一卷至第二十九卷),入選為山東省第一批珍貴古籍名錄的宋刻古籍善本,2008年4月入選首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其開本縱26.5厘米,橫17.4厘米,板框長21.5厘米,寬15.1厘米,字徑1.2厘米。紙本線裝,淺藍色灑金書面裝幀,白口中縫,左右雙邊,雙黑魚尾,不分欄,單框,版心無字。每卷首均有“欽雪堂印”“雪庵道人”兩枚鈐印。行款為半頁橫排12行,行25字,宋體正楷規范書寫。由于年代久遠,書頁多有龜裂,其中序言和第一卷等篇殘缺。清代衍圣公府曾對該書進行整理修復并重新裝訂,于書心每頁加線托裱,增加黃色蜂巢紋錦緞函套,書“宋本仕學規范”6字,一函6冊,計178頁。
2 “仕”“學”觀解讀
儒家追求“內圣外王”的政治理想,可以分兩個維度來體現,“內圣”是要求士人在品學修養方面具備較高的德行操守,“外王”是指積極入仕,推行“王道”和社會教化,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政治抱負。“內圣外王”是古代讀書人的最高政治理想。《皇朝仕學規范》著重從仕(為官)、學(治學)兩方面編排,對讀書人為官從政和修身治學進行規范和勸誡,該書在思想性上別具特色。
2.1 為政以德的處“仕”觀
為政以德,是儒家所倡導的為政思想,主要以道德教化來約束社會、治理國家。為政者先立德,立德在于修身,德行操守是評價官員的重要標準。《皇朝仕學規范》中處“仕”觀集中體現在《行己篇》《蒞官篇》,側重于對官員修身立德的引導和從政行為的教化。
2.1.1 治心養氣
修身立德首先要加強身心的修養,在傳統觀念中“心”包括了人的所有精神活動,是所有行動的指南。治心的關鍵又在于養氣,即孟子所倡導的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行己篇》強調官員修身立德首先要做到治心養氣,“節孝徐先生積平日教學者,每以治心養氣四字為先,曰:‘修身務學為文之要莫大于此,其效甚眀,其術甚易。晚乃著書未成而病,嘗曰:‘吾之書大要以正治心,以直養氣而已。”①
2.1.2 恭儉寬厚
恭儉寬厚是中華傳統美德,是儒家倡導的君子道德標準。《行己篇》將恭儉寬厚作為官員的基本道德修養,為官者要恭敬節儉、寬容厚道,書中多舉恭儉寬厚的名臣言行事例。如“富鄭公為人溫良寬厚與人語若無所異同……及公為相,雖微官及布衣謁見皆與之抗禮,引坐語從容,送之及門,視其上馬乃還,自是群公效之自富公始也。”②
2.1.3 為人誠信
誠信是儒家道德倫理的重要范疇,人無信不利,誠信是做人之本,是為官從政必備的基本道德修養。為官者常懷誠信之心,才能取信于民,才能安定社會。“問人之治身,何者為先?人之所戒,何者為急?公言易曰閑邪存其誠。孔子曰思無邪,則是人之治身以誠為本,而所戒者以邪為急。蓋正心誠意而行乎正,則動容舉措無非正也。”③
2.1.4 “清”“謹”“勤”
對官員從政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操守集中體現在《蒞官篇》,官員的道德素養、執政水平牽動著個人、社會、國家的利益。此部分在全書中所占篇幅最大,集中反映了社會對官員品格的期望。《蒞官篇》征引大量官員從政為官的事例,包括除奸盜、除水患、除惡習、賑濟災民、興水利、興學校、平抑物價等,幾乎囊括了社會的各個方面。指出為官從政的要旨須具備清廉、謹慎和勤政三種道德品質。“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謹、曰勤。知此三者,則知所以持身矣”。④
清,即清正廉潔,為官者要做到為官公正、廉潔無私。隨著公共權力的出現,社會分配出現了貪腐和執法不公等行為,可引發社會混亂,甚至導致國家滅亡。廉潔政治成為社會共識,清官的出現也是民眾的普遍期待。“或問法未嘗不便于民,而吏每至于害法,治吏者當如何?先生曰:仕宦者往往多以私意處法,故吏得以欺之,稍能以公心守正理則人情所在,即是法意,吏安能欺之?”⑤
謹,即處事謹慎。權力是一把雙刃劍,特別是在對權力的執行上,官員要時刻保持“如履薄冰”的態度。權力運用得當,造福一方。若濫用職權,失度為害,往往要付出高昂的行政代價。因此,《蒞官篇》把謹慎作為為官者的品格進行錘煉。“或問當官臨事如何?先生曰:切戒躁急,躁急則先自處不暇,何暇治事?加以猾吏奸民窺伺機便以成其利,非特害人,于己甚害。”⑤“當官者先以暴怒為戒,事有不可,當詳處之,必無不中。若先暴怒,只能自害,豈能害人?前輩嘗言,凡事只怕待,侍者詳處之謂也。蓋詳處之則思慮自出,人不能中傷也。”⑥
勤,指勤政愛民。勤勞是中華民族優秀美德,更是對中國古代官員執政品德的重要評價標準。為政之要在于勤、在于恪盡職守、在于保民愛民,官員勤政愛民是社會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蒞官篇》談及為政品格時強調“人有語及為政者……倦最害事,若能無倦,推而行之為尉、為邑、為郡、以至為宰相皆可了。若倦即雖居家至小事,也不能了。”④
2.2 修身勤勉的治“學”觀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⑦體現了古代讀書人憂國憂民的責任感和豪邁氣概。修身治學,兼濟天下,是古往今來讀書人追求的政治理想。《皇朝仕學規范》的治“學”觀集中體現在《為學篇》,側重對讀書人品德涵養、治學態度和方式方法上加以引導和勸誡。
2.2.1 治學修心
兩宋時期理學開始繁盛,理學作為心性之學,“性”即“天理”,“心”即“神明”。這一時期的治學特點強調修身自省,只有修身才能實現人格的圓滿,達到“內圣”的最高境界。《為學篇》認為治學之道在于修身,修身的關鍵又在于修心。修心忌浮躁,只有靜心節欲,方可為學。“學者所以求治心也,學雖多而心不治,安以為學。”①
2.2.2 學貴在勤
“已立志為君子,自當從事于學。凡學之不勤,必其志尚未篤也。”②作為立志君子的人,應當勤奮從事學問。治學方法各有所擅,但學貴在勤是通用法則。《為學篇》指出,作為學者,勤奮是治學精深的第一要旨。“學者所守要道亦只是一字,更無兩字,只一勤字盡矣。學者能勤,則邪僻無自而生。”①
2.2.3 治學門徑
由于以四書為主要講習內容的理學開始繁盛,特別是經南宋大儒朱熹匯輯注解,將四書推向中國核心文化的最高舞臺,以至其成為封建教育的教科書。作為濃縮孔孟思想的載體,四書影響著讀書人修身治學、為人處世、為官從政等方方面面。因此,以二程、張載、朱熹為代表的宋代理學家們紛紛將四書作為讀書入學的門徑。《皇朝仕學規范》作為宋代勸學類書籍,亦不例外。“呂居仁云:學問當以《孝經》《論語》《中庸》《大學》《孟子》為本,熟味詳究,然后通求之《詩》《書》《易》《春秋》,必有得也。既自做得主張,則諸子百家長處,皆為吾用矣。”③
3 《皇朝仕學規范》的影響
3.1 仕風的教化
吏治一直是中國古代政治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仕風引導和官德培養成為實現吏治清明的手段。宋代以來涌現出大量以勸誡、引導為官處仕的“官箴書”,《皇朝仕學規范》作為同時期此類書籍的代表,對仕風的教化尤為務實,主要體現在:
①引導正確的仕風規范。將官員的道德操守作為評價仕風的標準,《皇朝仕學規范》提出了廉潔奉公、勤政愛民、謙遜等一系列從政準則,勸誡為官者應嚴于自律、恪行操守。
②提供可行的執政經驗。“德主刑輔”是儒家法律思想的要義,更是我國古代社會治國理政的根本經驗。《皇朝仕學規范》通過形式多樣的執政案例,將“德主刑輔”的執政思想貫穿始終,為為官者提供了一整套可行性的行政解決方案。
③樹立正面的典型示范。“扶正才能驅邪”,樹立正面典型是中國古代社會管理的重要方法。《皇朝仕學規范》對德行端正、廉政愛民、公正無私、政績突出的官員加以褒獎,通過典型人物的事跡加強官員教育,是規范引導仕風的重要方式。
3.2 學風的規范
學風,指某一時期的學術風氣,包括治學精神、治學態度和治學的方法措施等。《皇朝仕學規范》的成書年代正是宋代理學繁榮發展的時代,該書所倡導的規范學風代表著理學思想對教育的新發展。
①四書地位的崛起。宋代以前五經一直被列為官學,四書則是五經之外的一般儒家經典,地位遠不如五經。理學興起以后,四書的地位被重新審視,作為表現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地位等同甚至超越了五經的存在。四書作為理學價值體系的基礎和重要依據,對其的推崇和研究成為這時期學風的直接體現。《皇朝仕學規范》將四書作為治學之門徑,正是代表這一時期理學的高度發展。
②義理之學繁盛。義理之學是儒學在兩宋時期發展起來的新哲學流派,主要以闡發經義、探究明理為主要宗旨。在實際探索中應重視理論思維,通過解經釋義構建哲學體系,又以義理作為價值衡量的主要標志,強調倫理綱常。《皇朝仕學規范》中多引二程、張載等宋儒言論,具有濃厚的理學色彩,體現了義理之學的繁盛。
4 結語
君子仕學以弘道,儒家賦予君子更多的道德因素。行君子之道,成為無數讀書人的價值追求。《皇朝仕學規范》作為箴言勸誡類書籍,通過征引名臣賢士的言行事例對讀書人進行“仕”“學”方面的引導,使他們不斷充盈自身,以實現君子的弘道責任。
【作者簡介】馬寧,男,碩士,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歷史文獻。
①永瑢,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①張镃.皇朝仕學規范:卷八:行己[M].刻本.[出版者不詳],1176(南宋淳熙三年).
②張镃.皇朝仕學規范:卷六:行己[M].刻本.[出版者不詳],1176(南宋淳熙三年).
③張镃.皇朝仕學規范:卷十一:行己[M].刻本.[出版者不詳],1176(南宋淳熙三年).
④張镃.皇朝仕學規范:卷二十六:蒞官[M].刻本.[出版者不詳],1176(南宋淳熙三年).
⑤張镃.皇朝仕學規范:卷二十三:蒞官[M].刻本.[出版者不詳],1176(南宋淳熙三年).
⑥張镃.皇朝仕學規范:卷二十七:蒞官[M].刻本.[出版者不詳],1176(南宋淳熙三年).
⑦孟子.孟子:公孫丑下[M].北京:中華書局,2006.
①張镃.皇朝仕學規范:卷二:為學[M].刻本.[出版者不詳],1176(南宋淳熙三年).
②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五:教條示龍場諸生[M].曉昕,趙平略,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5.
③張镃.皇朝仕學規范:卷三:為學[M].刻本.[出版者不詳],1176(南宋淳熙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