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豐蔚 董云 王毅 劉婷婷 張曉文 徐一涌
摘要:春油菜新品種隴油雜3號以BN網3A(保持系BN網3B)為母本、CN20為父本組配雜交選育而成。在2018 — 2020年甘肅省春油菜區域試驗中,3 a平均折合產量3 459.65 kg/hm2,較對照品種青雜5號減產0.97%,較對照品種青雜7號增產7.79%。隴油雜3號含油率443.5 g/kg,硫苷含量28.26 μmol/g,芥酸含量3.2 g/kg。生育期120 d,具有良好的適應性和豐產性,適宜在甘肅省中南部、河西春油菜主產區種植。
關鍵詞:甘藍型春油菜;雜交種;隴油雜3號;選育報告
中圖分類號:S565.4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001-1463(2021)10-0008-03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21.10.003
Report on Breeding of New Spring Rapeseed Cultivar Longyouza 3
JIN Fengwei 1, DONG Yun 1, WANG Yi 1, LIU Tingting 1, ZHANG Xiaowen 2, XU Yiyong 1
(1. Institute of Crops,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2. Gansu Fucheng Seed Industry Co., Ltd., Zhangye Gansu 734000, China)
Abstract:Longyouza 3 is a new spring rapeseed cultivar, was br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BN Wang 3A (the maintenor BN Wang 3B) as the female parent and CN20 as the male parent. In 2018 — 2020, the average yield in 3 a was 3 459.65 kg/hm2, which was 0.97%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cultivar Qingza 5 and 7.79%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cultivar Qingza 7. The oil content of the grain is 443.5 g/kg, glucosinolates content is 28.26 μmol/g and erucic acid content is 3.2 g/kg. The growth period is 120 days, it has good adaptability and high yield. It is suitable to be grown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s of Gansu Province and Hexi spring rapeseed main producing areas.
Key words:Spring rapeseed (Brassica napus L.);Hybrid;Longyouza 3;Breeding
甘肅省地處黃河上游,地域遼闊,生態類型復雜多樣,適合多種油料作物生產[1 ]。油菜是甘肅省第一大油料作物,2019年全省油菜的種植面積16.41萬hm2左右,占全省油料作物種植面積的56%,總產量約35萬t[2 ],其中春油菜種植面積7.67萬hm2左右,約占油菜總播種面積的46%[3 ],是甘肅省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經濟作物之一[4 ]。近年來,隨著油菜品種的更新換代,甘肅省的油菜改良取得顯著成效,但生產上仍然受到高產優質新品種較少、機械化程度低等因素的制約,播種面積逐年下降[2 ]。為適應市場需求,甘肅省農業科學院以高產、優質、適宜機械化生產為目標,在選育出多個優質甘藍型春油菜品種的基礎上[5 - 6 ],選育出雙低優質、適宜機械化生產的甘藍型春油菜新品種隴油雜3號。
1 ? 親本來源及選育經過
1.1 ? 不育系及保持系選育
2008年在親本繁殖試驗中發現,甘肅富農高科技種業有限公司提供的品種富試油3號自交后代的不育株表現優良,以系列自育優良自交系與其進行廣泛測交,2009年夏花期鑒定所有組合,自交系10B與不育株的測交組合表現雄性不育,不育度達100%,選擇農藝性狀優良的不育單株與10B的自交單株成對回交。2010 — 2014年選擇不育株率100%、不育度100%的回交后代株系與其對應的原父本連續回交5代,并進行農藝性狀鑒定。經多年回交轉育,2015年育成不育性狀穩定的優良不育系BN網3A及其相應的保持系BN網3B。
1.2 ? 恢復系選育
青海省農林科學院選育的品種青雜2號株型緊湊,生長勢強,整齊一致,雜種優勢明顯。2008 — 2014年連續7 a對青雜2號套袋自交進行育性、品質和抗性選擇,同時與自育的細胞質雄性不育系2402A連續測交,并對測交組合進行育性鑒定,篩選可使10A恢復育性的穩定株系。通過連續自交、測交,篩選出恢復率高、整齊一致的甘藍型春油菜細胞質雄性不育恢復系CN20。
1.3 ? 雜交組合配制
2015年用5個恢復系材料(CN16、CN20、CN22、CN28、CN32)與9個不育系(BN網2A、BN網3A、BN網5A等)進行不完全雙列雜交,配制組合45個。生育期對不育系的育性表現進行再次鑒定,確定不育系BN網3A表現開花流暢,整齊,長勢強,不育性穩定,不育徹底,異交結實率達100%;恢復系CN20表現整齊、長勢強,花期與母本花期一致,花粉量大。2016年在青海互助進行的品鑒試驗中,組合BN網3A×CN20產量和農藝性狀表現突出,初定名為16HZW1-6。2017年參加品鑒試驗和品比試驗,2018 — 2020年參加甘肅省春油菜多點區域聯合試驗,2020年參加生產試驗。
2 ? 產量結果
2.1 ? 品比試驗
2017年在和政縣三谷村進行的品比試驗中,隴油雜3號平均折合產量為3 668.55 kg/hm2,較對照品種青雜5號增產12.82%,居17個參試品種(系)第3位。
2.2 ? 區域試驗
2018 — 2020年在民樂、渭源、天祝、和政、臨潭、榆中等地進行的甘肅省春油菜多點區域試驗中,隴油雜3號3 a 18點(次)平均折合產量3 459.65 kg/hm2,較對照品種青雜5號減產0.97%,較對照品種青雜7號增產7.79%。其中2018年6點(次)平均折合產量3 213.3 kg/hm2,較對照品種青雜5號減產0.06%,較對照品種青雜7號增產5.55%,居12個參試品種(系)第8位;2019年6點(次)平均折合產量3 865.05 kg/hm2,較對照品種青雜5號減產0.07%,較對照品種青雜7號增產8.12%,居12個參試品種(系)第6位;2020年6點(次)平均折合產量3 300.6 kg/hm2,較對照品種青雜5號減產2.87%,較對照品種青雜7號增產9.12%,居14個參試品種(系)第6位。
2.3 ? 生產試驗
2020年在甘肅省積石山縣寨子溝鄉尕馬家村、民樂縣順化鎮曹營村、山丹縣霍城鎮沙溝村、內蒙古拉布大林農場、新疆農業科學院安寧渠試驗基地、青海互助縣威遠鎮青海互豐農業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試驗基地等6個點的生產試驗中,隴油雜3號5點(次)增產,1點(次)減產;平均折合產量2 984.7 kg/hm2,較對照品種青雜5號增產0.28%,居5個參試品種(系)第3位。
3 ? 特征特性
3.1 ? 生物學特性
隴油雜3號為春性甘藍型雄性細胞質不育三系雜交種油菜,生育期120 d左右,中晚熟品種。株高149.35 cm,分枝部位62 cm。一次有效分枝數4.86個,平均單株果數171.03個,角粒數24.4粒,千粒重3.79 g,單株生產力12.42 g(經濟性狀數據為3 a區試平均值)。
3.2 ? 品質
2020年經甘肅省農業科學院農業測試中心檢測,隴油雜3號含油率443.5 g/kg,硫苷含量28.26 μmol/g,芥酸含量3.2 g/kg,符合國家雙低標準。
3.3 ? 抗病性
2020年8月9日經甘肅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對和政試驗點田間自然發生的菌核病進行抗病性鑒定,隴油雜3號病株率為10.0%,病情指數為5.0;對照品種青雜5號病株率為20.0%,病情指數為15.9;對照品種青雜7號病株率為22.5%,病情指數為17.5。隴油雜3號相對青雜5號的抗病指數(RI)為-0.8,相對青雜7號的抗病指數(RI)為-0.9,病株率和病情指數均低于對照品種,表現中抗。
4 ? 適種區域
適宜在甘肅省海拔2 400 m左右的春油菜主產區及新疆、內蒙古、青海等地無霜期較短的類似生態地區推廣種植。
5 ? 栽培技術要點
5.1 ? 適時早播
適期早播是油菜出全苗的關鍵。河西沿祁連山南麓一般4月上旬播種,甘肅中部及西南高寒陰濕地區以3月中下旬播種為宜。
5.2 ? 種植密度
合理密植可以促進油菜植株的有效發育,是豐產的主要因素。通常,用種量為6.0~6.5 kg/hm2。
5.3 ? 施肥
油菜對氮、磷、鉀反應敏感,需求量較大。施肥原則是氮磷鉀按需搭配,重施基肥、種肥,及時追肥。基肥以有機肥和復合肥為主,追肥以氮肥為主,氮肥2/3結合春季旋耕撒施作基肥,1/3用于苗后期和薹花期結合灌水追施。磷、鉀、硼肥一次性作基肥施入。
5.4 ? 病蟲害防治
甘肅省油菜病害多以菌核病為主,防治要做到及時有效。可選用40%施灰樂(嘧霉胺)懸浮劑1 000倍液,或50%速克靈(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于油菜盛花期或盛花期末噴施1次即可。油菜苗期易受跳甲,莖象甲危害,花期易受蚜蟲及小菜蛾危害,苗期可用20%瓢甲敵乳油1 5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薹花期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500倍液,或4%阿維啶蟲脒微乳劑 ? 1 500倍液防治蚜蟲、菜青蟲。
5.5 ? 適時收獲
人工收割可避免割青或裂角掉粒造成減產,一般在全田70%角果呈枇杷黃色時即可收獲。機收宜在油菜終花后35~40 d進行,此期植株進入枯熟期,選擇天氣晴好的時間收獲。
參考文獻:
[1] 馬麗榮,王恒煒. ?甘肅省主要油料作物比較優勢分析[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4,
35(5):8-12.
[2] 甘肅省統計局. ?甘肅發展年鑒[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0.
[3] 陳其鮮,崔小茹. ?甘肅油菜“一菜多用”技術應用現狀問題及對策[J]. ?農業科技與信息,2017(24):67-71.
[4] 張廷紅,方 ? 彥,董 ? 云. ?甘肅省油菜生產現狀與發展建議[J]. ?甘肅科技,2008,24(8):6-8.
[5] 靳豐蔚,董 ? 云,王 ? 毅. ?雙低優質甘藍型春油菜隴油雜1號選育報告[J]. ?甘肅農業科技,2018(10):1-3.
[6] 王 ? 毅,董 ? 云,靳豐蔚. ?甘藍型春油菜隴油雜2號選育報告[J]. ?甘肅農業科技,2018(12):1-3.
(本文責編:陳 ? 珩)
收稿日期:2021 - 06 - 08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項目“油菜Bna-miR169d靶基因鑒定及其調控早熟性的功能解析”(31960436);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專項“機收油菜品種的篩選及綠色高效關鍵技術集成示范”(2021GAAS13);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專項“油料作物分子育種技術創新及應用子課題”(2020GAAS08-2)。
作者簡介:靳豐蔚(1986 — ),女,甘肅臨潭人,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油菜遺傳育種工作。聯系電話: (0931)7614943。Email:40914018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