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語庭
打卡這家書店列在我的計劃里很久了。
一個初秋午后,我從松江廣富林文化遺址朱雀門進入,沿著金鐘臺旁邊的石階路向北,穿過一片白墻黛瓦的江南民居群到集賢坊,右拐入松辰路,再轉入皇甫路向北,經過知也寺,最后到達庭院深深的“朵云書院”。人們常說,書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可以反映出城市的調性。作為上海新晉網紅書店品牌代表之一的“朵云書院”,先后在廣富林、上海中心和長樂路扎根,如果說后兩家店代表了海派流行高度和文藝氣質,那么廣富林里的這家店與松江古稱“云間”不謀而合,它宛若一片紅霞,照亮了上海千年歷史的深度。
書店原址是明代松江府文人曹泰所建的“九峰書院”。曹泰祖上是南宋詩人曹豳(bīn),曹豳子嗣的一支輾轉從溫州、湖州遷徙定居松江廣富林。傳至第三代曹琛時,家業興旺,二子曹泰、曹節(有“富林二曹”之稱)先后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進士及第,松江府贈匾“雙進士第”,立“雙進士坊”,將他們所居的地方稱為“雙桂里”。歸隱山林向來是中國古代士大夫的處世態度和價值取向,曹泰也不例外,在經歷了被誣陷入獄、拷打至殘、冤情昭雪等一系列事件后,最終選擇歸隱故里,在廣富林筑“九峰書院”,吟詩自娛,遠離塵囂。“九峰書院”隨著時光流逝,早已毀于戰火,現為一棟保留完整的約1600平方米的徽式建筑。據店員介紹,這棟建筑其實是由安徽整遷過來的四座明代徽派老房子組成,原汁原味地保留了青磚、小瓦、馬頭墻等元素,光是書店大門就美得驚艷,江南梅雨的印跡刻在墻上灰灰白白的斑駁之間。
上海市松江區廣富林路3088弄7號樓22棟
松石境
作為新型多元閱讀文化空間,“朵云書院”的設計理念體現在以無形的現代功能設計來平衡老建筑的空間厚重感。一樓設圖書、庭院、文創等多功能區,圖書側重文詩書畫古籍和江南、海派文學;二樓設展覽區、讀書會、品茗區等活動區,每月定期舉辦“云間讀書會”等活動。建筑內部為兩進兩層結構,色調純凈,樸素優雅,處處可見徽派木雕花格窗,詮釋著東方的詩意和江南的靈秀。
據店員介紹,兩座中庭分別以“松石境”和“水云鄉”命名,代表了旱、水兩種景致。“松石境”的背景是一面白色照壁,右側豎排寫了“朵云書院”四字,照壁中間開了一扇古典園林月洞門,透過門洞間的玻璃磚可以隱隱綽綽地窺見另一側景觀。照壁前鋪了一地黑色礫石,種著一棵矮矮的松樹,細細的竹竿圍起一圈柵欄;“水云鄉”則是朵云書院的點睛之作,長方形的天井像一個畫框,天幕便是那一幅緩緩流動的畫,水池上蒸騰起一朵白云,點題店名“朵云”。下雨時,云藏了起來,堂中有水簾沿著四面屋檐瀉下,密密匝匝地落到庭中央的一池淺水中,可謂“上可見天,四水歸堂”。
點睛之作“水云鄉”
北宋《趙昌寫生蛺蝶圖卷》
云下扎扎灰牛軋糖
從大門進入,東側玻璃柜里陳設著朵云軒木版水印復本——北宋《趙昌寫生蛺蝶圖卷》、明《十竹齋書畫譜》,運筆濃淡錯落,設色清麗微妙。作為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之一的木版水印技藝,“鏤象于木,印之素紙”,歷來有“印刷術活化石”之稱,經過勾描、雕版、水印等三道工序的復本可以達到酷肖原作、幾可亂真的境地。店員取出一旁的《朵云詩箋》卿云畫箋給我看,也是運用了木版水印技藝,有四色40頁祥云底紋宣紙詩箋,左下角印有“朵云軒”落款。與木版水印復本呼應的是西側玻璃柜里陳列的中國三大名筆之一——沈陽“胡魁章筆莊”制作的毛筆,大大小小,形色各異,古樸典雅。
書店西北角設有親子閱讀區,展示了不少英文原版童書,也為家長挑選了生活、文學、社科、管理類等圖書,讓親子在閱讀中互相陪伴、成長。
書店北面是休閑區,專門推出了“云下扎扎灰牛軋糖”、富有“云”元素的咖啡等飲品及甜品。英國詩人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JosephRudyardKipling)曾經寫過一部《東西方之歌》(TheBalladofEastandWest),提到兩者永不會相遇。事實上,東方與西方早已跨越空間,相逢相交。美國波士頓北郊的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館(PeabodyEssexMuseum)搬來一整棟清代徽式建筑,供如織的游人體味東方的含蓄溫柔,月華如水;而在上海松江廣富林“朵云書院”,讀者正在古色古香的徽派木雕環抱下喝咖啡、賞云朵,嗅一嗅夏日最后的玫瑰,白駒過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