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兔
十一長假的余韻似乎還未遠去,旅行是這個國慶節假日的關鍵詞之一(P10)。在朋友圈里欣賞了數天祖國各地的大好風光,也閱讀了數篇以“人人人人人”為標題的景區爆滿新聞,別有一番滋味。
出于家庭羈絆和對擁堵的恐懼,我早早為自己謀劃了一場特殊的“旅行”。趕在十一長假之前,下單了兩本書籍,一本著重以高清精美圖片展示中國地理、人文的厚重大書《這里是中國》,一本中國作家關注異域經驗的旅行文學作品《午夜降臨前抵達》。假期翻看著兩本書,想象著自己有一天能夠身臨其境、徜徉于這些“別處”,別說,這種“身未動、心已遠”的體驗,著實讓人多了一種別樣的飛揚感和期待感。
“旅行中最大的困難不是抵達,而是如何抵達。”旅行書中反復出現的一句話,值得品咂。一對夫婦帶著孩子從北京回到了鄉村生活,這個夏天,接待了來體驗生活的外國人大衛,經歷窘迫、熟悉后的欣喜、疲乏和困惑,他們問大衛:“值得嗎?”“當然值得。”他說(P58)。
旅行書的作者也說了,這句話不僅適用于旅行寫作,也適用于生活中的諸多事情。我從中讀出了一種堅定,還有一絲無悔,不論目的地在哪、有多難,只考慮如何抵達。而回首時,當我們再從記憶中翻撿,熠熠生輝的可能是路上無所保留的忍耐、付出和奮斗。
曾經,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三套不同的法律和制度體系……粵港澳雖地緣相近,卻仍有“隔閡”。而今,一秒鐘通關、無縫轉碼互認、便利執業政策……粵港澳大灣區大步邁向融合發展,變制度差異為改革紅利,創新與活力讓港澳青年乘風破浪。曾經的港珠澳大橋,也面臨著地理、制度、法律、技術標準的重重考驗,現在,巨龍飛躍伶仃洋,已成為三地融合發展的典型樣本。(P22)未來可期,重要的是走好現在的一步步路。
十一長假,我沒有出行,書籍是我的機票,我乘著它去了很多的地方。不論是想在庸常的生活中進行短暫的逃離,還是想看看更多不同的人文風物好讓內心遼闊起來,我們都可以選擇各種各樣的方式抵達。帶著對歷史的認知和對未來的好奇,從心出發,我們可以抵達自己想去的任何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