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突發治安事件具有強烈的突發性,并常引發較大的爭議性,成為現代新聞傳播機構報道的常見內容。但是,由于傳播者專業素養和法治理念的欠缺,容易導致此類報道出現娛樂化、庸俗化的問題。因此,只有在突發治安事件報道中樹立法治意識和法治思維,注重法治新聞記者的職業素養,針對突發治安事件報道的實際特點進行報道,才能使此類報道更加科學合理,使報道質量得到提高。
關鍵詞:突發治安事件;新聞報道;法治意識
中圖分類號:G212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8122(2021)10-0048-03
一、問題的提出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隨著社會結構的裂變和經濟的飛速發展,突發性的社會糾紛不可避免,而突發性治安事件正是其表現之一。突發性治安事件不同于刑事案件,它往往更加貼近百姓的生活,與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因此,突發治安事件新聞話題更加容易吸引社會受眾的眼球,也更加容易被受眾所關注,常常成為現代新聞傳播機構報道的熱點話題[1]。在突發性治安事件報道實踐中,傳播者能夠迅速反應,以最快的速度進行新聞報道。然而,在面對突發治安事件時,傳播者往往過于注重報道的新聞性,卻忽視了其法律性特征,在報道中過于夸張,甚至過分渲染事件經過來吸引公眾的眼球,因而容易導致這類報道的娛樂化與庸俗化。尤其是近年來,許多商業運營的新聞傳媒機構受經濟利益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 一些新聞記者在進行突發性治安事件報道時,失范現象頻頻發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傳播者在進行突發治安事件報道時缺乏法治意識。
二、突發治安事件報道中法治意識缺乏的表現(一)關于突發治安事件報道的正確認識
突發性治安事件屬于社會事件中的一種,相對一般的刑事案件而言,突發性治安事件具有影響面廣、發生頻率高的特性[2]。從交通秩序到生產生活,從飲食起居到旅游出行,都有可能發生為廣大受眾關注的敏感事件,并且具有群體性、突發性強的典型特征,因而也更容易引起社會公眾的輿論關注。同時由于突發治安事件具有突發性、矛盾性、沖突性等特性,往往更加容易受到傳播者的青睞。我們在報紙、電視中的很多社會新聞版塊都很容易找到突發治安事件報道的影子,其中較為典型的有涉黃涉賭事件、校園治安事件、家庭暴力事件等,單是新聞標題就能夠抓住受眾眼球,引發輿論關注。例如,“某地9歲小學生被高年級學生罰跪磕頭致重度抑郁”;“某市公安局長帶隊抓賭,行拘9人,收繳多臺麻將桌”;“杭城警方昨夜掃黃大行動”。這些事件往往對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更大、有些甚至是矛盾沖突激烈的群體性事件,社會關注度相對較高[3]。由于突發治安事件的社會危害性不像刑事案件那樣嚴重,所以傳播者在對此類事件報道時往往容易忽視法治思維和報道的規范性。
(二)突發治安事件報道中法治意識缺乏的表現1.新聞性與法治性的平衡不夠
一些傳播者在面對突發治安事件時,過度追求新聞性甚至娛樂化功能,以此來吸引受眾的廣泛關注,缺乏必要的采訪調查,為了追求及時性和新聞性,過于情感用事。往往導致在進行突發治安事件報道時加入過多的個人情感色彩和主觀臆斷,這種非理性的報道行為無法體現法治新聞報道的公正性、客觀性和真實性。更有甚者,有的媒體機構和傳播者為了追求經濟效益, 在報道涉黃事件、暴力治安事件時, 不去關注事件本身的性質和社會影響,而是著重渲染新聞事件的各種細節。例如,某新聞機構微信公眾號發布的一篇名為“某市花苑小區打掉招嫖團伙, 嫖客多人為女性”的新聞。再配上現場的圖片, 使該事件法治性、嚴肅性蕩然無存, 有嘩眾取寵的嫌疑,反而失去了作為法治報道所應有的教育意義和警示意義[4]。
2.不能正確使用法言法語
法言法語是所有涉法新聞報道者應該掌握的專業術語,對突發治安事件的報道也應正確使用法律專業用語。突發治安事件報道與刑事案件報道有著明顯區別,前者只是一般的社會違法行為,而后者則是構成犯罪的嚴重違法行為。在此基礎上,二者之間的法律術語使用存在細微的差異,不允許出現任何偏差,不同的詞語可能字面略有不同,但表述的卻是截然不同的意思。例如,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被采取的是“刑事拘留”措施,治安事件中的違法嫌疑人被采取的則是“行政拘留”措施。再如,經常性看到突發治安事件報道中出現“公安機關已經將嫌疑人拘捕”這樣的字句,其中“拘捕”就不是正確的法言法語,因為公安機關對嫌疑人采取的措施可能是“拘留”,也可能是“逮捕”,但是不會有“拘捕”這種措施。有的新聞記者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識,對事件的基本定性不清,在發揮法治報道普法宣傳社會功能上明顯不足。
3.語言表述新聞性有余,法律味道不夠
突發治安事件報道應該是新聞和法律的結合體,這就要求其既要體現新聞的時效性和可讀性,又要體現法治新聞的嚴謹性、嚴肅性。在治安事件報道實踐中,部分媒體機構和傳播者過于追求報道的可讀性,卻犧牲了法律的嚴謹性、嚴肅性[5]。甚至在報道事件的來龍去脈時,不向辦案機關核實,或者雖經核實但辦案機關未給予明確答復,媒體便擅自發表帶有主觀臆斷的報道。
4.事實和報道尺度把握不準,侵犯他人隱私
隨著社會公眾法治意識的日益增強,當下的傳媒機構和傳播者面對的受眾更加挑剔,工作環境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在突發性治安事件報道中,一些傳播者和傳播機構為了追求時效性和社會性,為了抓取第一手新聞資料,不加核實就利用自身所擁有的傳播話語權, 公開報道未經準許的信息內容, 侵犯了當事人的隱私權。尤其是有些事件涉及未成年人、受害女性、有傷風化的事件情節時,雖然事件事實也是客觀無誤的,但是從當事人信息保護、隱私保護的角度,采用模糊處理更加妥善,但個別傳播者還是為了迎合受眾獵奇心理不加篩選地公開, 更有甚者直接暴露新聞對象的詳細家庭住址、工作單位、肖像等,最終導致新聞報道對象的隱私權受到侵害, 給傳播機構和傳播者造成不必要的麻煩,也不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5.傳播者法治意識的缺失
一方面,部分傳播者和傳播機構只具有新聞傳媒的專業知識,但是對法律知識略知皮毛,一知半解,導致對治安事件、刑事案件、民事事件基本區分不清;另一方面,在報道突發治安事件時妄加評判分析和揣測,導致報道本身不中立、不客觀,甚至治安事件新聞報道內容失實。
三、加強突發治安事件報道意識的基本路徑(一)正確認識突發治安事件報道,樹立法治底線思維如前所述,突發治安事件報道的實質是法治報道,這種報道具有新聞性與法律性融合交叉的典型特征。突發治安事件報道不同于普通意義上的社會新聞報道, 它對傳播者的素質提出了更加全面、更加嚴格的要求。傳播者既需要具有嚴謹的報道態度、掌握扎實過硬的新聞知識,還應該具備基本的法律知識,否則無法完成高質量的法治報道。同樣的道理,一篇規范的突發治安事件報道必然是新聞價值和法律價值的統一, 法治底線思維是傳播機構和傳播者在進行突發治安事件報道時應當具備的基本法律素養。唯有如此,報道突發治安事件時才能夠準確遴選出法律價值和新聞價值兼具的重要信息, 最終提高突發治安事件新聞報道的質量。因此,在突發治安事件的新聞報道中,新聞傳播者應該加強對基本法律知識的學習,既要學會運用新聞的眼光去看待問題,還要學會運用法律的眼光去分析問題。傳播者在大量的報道實踐中,不僅要掌握普通新聞工作者應有的傳播技能和職業素養, 還需要牢固樹立法治意識, 不斷強化對基本法律知識的掌握程度。
(二)在報道中掌握并正確運用“法言法語”毫無疑問,法言法語是涉法類報道中常用的專門的法律術語,它由法律規定并且具有特定的含義。突發治安事件不同于一般的社會事件,從傳播的效能來看,這類新聞具有明顯的法治宣傳作用。傳播者只有樹立牢固的法治意識,在突發治安事件報道中準確使用法言法語,才能起到準確報道事件真相,客觀普及法律知識的社會效果。傳播者在采寫突發治安事件新聞時,要精確地把握并表達不同事件實況,就必須知曉常見法律術語的特定內涵[6]。通過學習和實踐理解法言法語的含義、性質、適用范圍、感情色彩等,能夠區分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例如,“撫養”“扶養”和“贍養”的區分;“被告”和 “被告人”的區分;“違法嫌疑人”和 “犯罪嫌疑人”的區分等。對一些涉及事件基本性質的報道,應盡量使用 “據辦案人員介紹” “據當事人稱”等客觀性較強的詞語,避免妄加評論。
(三)堅持新聞真實性與“法律味道”的平衡突發治安事件報道具有新聞性與法律性融合交叉的典型特征。這就要求突發治安事件報道既堅持新聞真實性的基本底線,又堅持服務國家法治建設和普及法律知識的傳播理念, 樹立高度的法治社會責任感, 彰顯新聞傳播媒體在法治中國建設中的社會效應。第一,突發治安事件報道者應始終恪守真實、全面、公正等新聞專業主義原則, 視準確、真實為新聞報道的生命線,不人云亦云,善于挖掘突發治安事件的客觀真相,全面報道。同時,積極普及法律知識, 宣傳依法治國的理念, 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為法治中國的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第二,突發治安事件報道畢竟不同于法制文學,在報道時不能過于追求形象生動和夸張渲染,而應該盡可能平衡新聞性和法律性的關系,把握新聞語體與法律語體的關系,采寫時盡量對事件保持中立平衡的態度。突發治安事件報道實踐中,一些報道者在面對事件時,經常運用情感色彩強的詞語,采用情緒化、文學化的處理手法,過于直白地表達對受害人的同情或者對犯罪分子的仇恨。例如,嫌疑人將受害人打得“頭破血流”,對違法嫌疑人使用諸如“敗類”“變態狂”“竊賊”等不規范的用語,這些都帶有明顯的情感色彩,反而淡化了突發治安事件報道的嚴肅性和法律味道。因此,應該通過報道理念的調整,堅持新聞真實性與“法律味道”的平衡統一。
四、結語
我國法治建設腳步日益加快,法治中國的藍圖已經向我們徐徐展開。擔負著法治新聞宣傳報道重任的法治報道工作者,在對各類法治新聞進行報道的過程中,應該始終樹立法治思維,培養自身的法治意識,注重法治新聞傳播與國家法治建設的緊密關系。尤其是在廣泛存在的突發治安事件報道中,應在法治意識的指引下,把知法理、懂法律、用法報道等有機地串聯起來,應針對突發治安事件報道的實際特點,保障突發治安事件報道的最佳傳播效果,為構建法治中國、和諧中國添磚加瓦,實現社會公眾對新聞傳播的美好期許。
參考文獻:
[1]李延林,鄧也.新聞報道要講“法言法語”芻議[J].新聞界,2012(12):66-69.
[2]韓林芳.法治新聞報道應注意的幾個問題[N].山西日報,2020-12-29.
[3]張宇春.略論法治新聞記者的職業素養和社會責任[J].西部廣播電視,2020,41(22):194-196.
[4]周小琨.淺談對突發事件的報道策略[N].法制生活報,2020-09-23.
[5]張蕊,龐欣欣.淺談法制新聞報道應注意的問題及措施[J].經濟與法,2013(7):169+177.
[6]黨德強.法制報道中的法言法語[J].青年記者,2018(30):84-85.
[責任編輯:武典]
收稿日期:2021-03-07
作者簡介:靳琳琳,女,陜西警官職業學院治安系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法學、治安學教學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