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玲 俞儉 李偉

新中國成立后,于1952年創建了全國統一的高考制度。1966年,高考廢止。1977年,高考恢復并延續至今。
恢復高考,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拐點,也是一段不可磨滅的時代記憶。時隔多年,世人仍然銘記著那歷史性的一幕——
1977年冬天,中國關閉了11年的高考考場再次打開大門,570萬名考生從山村、漁鄉、牧場、工廠、礦山、營房、課堂等奔向考場,加上1978年夏季的高考,兩季考生達到了1160萬人。
談起恢復高考,人們往往會提到一位湖北學者。他便是被譽為“倡導恢復高考第一人”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查全性。
1977年8月7日中國科學院、教育部匯編的第9期《科教工作座談會簡報》,約1200字,上面記載著改變上千萬人命運的一次發言:查全性首倡恢復高考。
“這個會議,可能最重要的是當年通過考(試)恢復高考。”2017年接受采訪時,查全性回憶了1977年那個夏天,那場鄧小平主持召開的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情景。
那一年,查全性52歲,是武漢大學副教授。參加科教工作座談會之前,他對會議內容心中無數,并未做準備。8月6日,會議開到第三天,查全性說出了自己一直想說的話。
“前兩天的會議開得很沉悶。過去幾年,不需要考試,沒有考試怎么辦,(工農兵學員)還在辯論湖南和湖北哪個在南邊,哪個在北邊,都要開辯論會,你說這是小學還是中學。你要補,沒有五年十年,也很難。學生的質量完全沒有辦法保證。”查全性在會上還列舉了兩個身邊的事例,表達對“讀書無用論”的擔心。
他在會上越說越激動,痛陳當時的招生制度有四大弊端:埋沒人才;卡了工農兵子弟;助長不正之風;嚴重影響中小學學生和教師的積極性。“今年招生還沒開始,就已經有人在請客、送禮,走后門。甚至小學生都知道,今后上大學不需要學文化,只要有個好爸爸。”他建議:“從今年開始就改進招生辦法。一定要當機立斷,今年能辦的就不要拖到明年去辦。”
查全性的發言引起與會學者專家們的強烈共鳴。
鄧小平邊聽邊點頭,隨后就問時任教育部長的劉西堯,要是今年現在就改,行不行,來不來得及。劉西堯說,現在還來得及。
鄧小平當場拍板:當年就恢復高考。
歷史從此改寫。1977年10月21日,高考恢復的消息正式公布,像一聲驚雷,喚醒了千萬個中國青年沉睡的夢。“知識就是力量”的時代開啟,千千萬萬年輕人的命運從此發生轉折。
查全性說,“現在人們似乎把倡言恢復高考都歸功于我。其實當時絕大部分人都有此想法,我只是有機會說了幾句真話。”
紅色印記:
恢復高校招生。10月27日至11月2日,湖北省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在武昌召開。根據中央指示精神,決定從本年起高等學校招生工作采取德、智、體全面衡量,擇優錄取的原則和自愿報名、統一考試、地市初選、學校錄取、省里批準的辦法。這就恢復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廢棄的高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