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勛
公元234年10月8日夜晚,曹魏權臣司馬懿夜觀天文,見一赤色大星,自東北方流于西南方,墜于蜀營內。懿驚喜曰:“孔明死矣!”
在《三國演義》中,類似場景不少。其所描述的天命觀,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基礎,并在天人感應的政治哲學中源遠流長。至東漢末年,讖緯神學盛行,觀星象、察地物等活動,對政治運作具有的啟示意義愈加重要,乃至影響政治斗爭的走向。因而,從太史令到欽天監,國家設置專門機構從事觀星占卜、制定歷法的工作,并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央立法禁止民間個人或團體進行天象觀測活動,使太史令與欽天監成為統治階層壟斷的輿論工具。
觀星緣何成為朝廷的“私學”
早在周朝就有專職歷法與天文工作的太史。秦漢時期,隨著皇權崛起,太常所設太史令,代替太史。太史令的權力被削減,只負責編寫史書和推算天文歷法。作為太史令的司馬遷在《史記·天官書》中記載了兩名戰國時代知名的觀星者——齊國人甘德和魏國人石申,他們將天文學從占星術中分離出來。
三國時代,吳國的太史令陳卓,綜合甘德、石申的成績,編制了一個283官1464顆恒星的星表,并以此為根據繪成了星圖,三垣、十八宿的星官系統正式誕生。
這是一套天文與人物,特別是高級權貴相互聯系的系統,根本目的在于維護天人感應之下的皇權秩序。司馬遷是聰明人,他的聰明之處在于,他不僅將這些前太史們的功績記敘一番,還隱晦地指出了他們的局限。
《史記·天官書》中說,甘、石這些人不僅精通各種占星術,從他們的天文學著作中還能看到戰亂相尋的形勢,里面記錄著為政治事件占驗的各種說法。
到西晉,觀天象的活動在民間被禁止,觀星成為了朝廷的“私學”。唐朝規定,私人家中不能私藏觀天象的儀器、天文圖書等,“違者徒二年”。如果有人觀天象妖言惑眾的,判絞刑。明朝時把私習天文與收藏禁書歸為一條罪狀。清朝時私自研習天文的人將會受到杖刑,一頓毒打之后招收為公務員,作為天文生編入欽天監。
從讖緯制造到科學研究
隋代的太史監,唐代的太史局、司天臺,宋代的司天監、天文院,明清時期的欽天監,這些機構壟斷了觀星活動。機構名稱變來變去,但本質工作萬變不離其宗——以天文為人事尋求合法性。
《史記》記載:“冬十月,五星見于東井,漢高祖進咸陽。”很顯然,這次“五星連珠”是為劉邦登基制造輿論上的合法性。所謂的吉祥星象,往往預示皇權更迭和“真命天子”的出位。
到明清,欽天監招聘人員的程序愈加嚴格,提拔也慢。康熙帝曾諭欽天監:“爾衙門專習天文歷法,任是職者,必乎習學精熟。滿洲官員,務令加意精勤。此后習熟之人,方準任用。其未經學習者,不準升用。”清代時期欽天監職官的子孫甚至也只能“習學天文歷算,不許習他業”,有違者,“發海南充軍”。
只不過,明末清初的欽天監已經在西學的影響下,褪去了天人感應的粉飾色彩,回歸到了歷法研究的使命上。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等外國傳教士,先后主持過欽天監的工作。再說了,西學東漸的潮流浩浩蕩蕩,再利用觀星制造讖緯,誰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