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提升科技期刊的學術水平和影響力,舉辦學術會議是一條有效的途徑。本文分析了科技期刊辦會的優勢以及學術會議對科技期刊的促進作用,以《紡織學報》舉辦的品牌學術會議“紡織科技新見解學術沙龍”作為案例,介紹在會議主題確定、講課專家邀請、專欄約稿和期刊宣傳方面的實踐和經驗。科技期刊舉辦學術會議具有學術、專家、參會代表及媒體宣傳等多方面的優勢;學術會議可以促進期刊編輯知識的更新,促進期刊組稿和發現潛在的作者,提升期刊的影響力。科技期刊通過舉辦學術會議可以塑造期刊品牌,進一步提升期刊的學術引領作用。
關鍵詞:科技期刊;學術會議;約稿;期刊品牌;影響力
中圖分類號:G23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8122(2021)10-0069-04
科技期刊是學術成果交流、展示和傳播的重要載體,具有傳承人類文明、薈萃科學發現、引領科技發展的重要作用,是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等文件的陸續出臺,為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帶來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和機遇。面對前所未有的政策機遇期,科技期刊應依托自身優勢積極探索,整合現有資源,創新方法和手段,找到一條適合期刊生存與發展的新路徑。
學術會議是進行學術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激勵創新思維、促進科研合作、交流學術信息、培養和發現人才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各種小型高端前沿學術和技術交流會議層出不窮,引領學科和行業的發展。學術會議和科技期刊存在一定的共性,都具有學術性和專業性的特點,都發揮著學術交流的重要作用。學術會議也為科技期刊提供了一個理想的交流平臺,從期刊的探索實踐[1,2]中可以發現,科技期刊在舉辦學術會議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二者有機結合,可以互相賦能,融合發展。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例如,世界頂級期刊Nature以期刊品牌為依托衍生出了品牌學術會議Nature Conference,進一步擴大了期刊的品牌效應[3];中國科技期刊的卓越代表Light,則衍生出自主品牌國際頂尖學術會議Light Conferences(光學大會)及Light青年科學家精品論壇,通過這些會議,不僅擴大了Light的國際學術影響力,更為其拓展科學家圈層,搭建多邊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平臺奠定了基礎[4]。
本文分析了科技期刊辦會的優勢和學術會議對科技期刊的促進作用,并以《紡織學報》舉辦的紡織科技新見解沙龍為例介紹了期刊在會議主題確定、講課專家邀請、專欄約稿以及期刊宣傳等方面的做法及經驗,以期能夠打造出精品學術會議,提升科技期刊的學術水平和影響力,為科技期刊同行提供借鑒。
一、科技期刊辦會的優勢
(一)學術優勢
會議主題的確定直接決定了會議的成功與否,是保證會議工作得以繼續開展的前提保障。科技期刊的編輯作為“科學編輯”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往往具有較為敏銳的洞察力,能夠及時了解和發現前沿、熱點和焦點,更能把握研究人員感興趣的議題,從而為學術會議主題的確定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5]。
(二)專家優勢
會議講課專家的選擇是保證會議效果的重要環節,講課專家要求在相關領域具有一定的學術影響力或者近期有創新的研究成果,從而吸引代表參會。科技期刊設有編委會,也建有自己的審稿專家隊伍,聚集了一大批本學科細分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可作為講課專家的候選人。同時,科技期刊編輯熟知本學科不同領域甚至交叉領域的科學家的最新研究動向,能迅速根據會議主題挖掘到最適合的講課專家。
(三)參會代表優勢
科技期刊經過多年的積累,擁有龐大的作者隊伍和讀者群體,有自己忠實的粉絲,他們希望通過一個平臺來與專家和擬投稿的期刊的編輯進行面對面的聯系與交流,既能了解到自己感興趣領域的研究動態,還能就實際科研中遇到的難點和論文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請教和探討[6]。因此,他們構成了會議的潛在聽眾。
(四)媒體宣傳優勢
科技期刊具有得天獨厚的媒體宣傳優勢,可通過紙質期刊、微信公眾號、官網、微博、微信群等多種期刊自有的渠道進行會議的多渠道宣傳。此外,科技期刊編輯人員在會議資料以及會議論文集的編輯制作方面也獨具優勢,這些優勢對學術會議的成功召開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7,8]。
二、學術會議對科技期刊的促進作用
(一)促進期刊編輯專業知識的更新
當今時代,科技發展突飛猛進,學科交叉融合加快,技術更新周期日益縮短,所以科技期刊編輯必須加強學習,而學術會議是期刊編輯獲取最新專業知識的有效途徑。好的學術會議會邀請到很多知名專家、學術帶頭人做報告,報告內容涵蓋了國內外本領域及交叉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和熱點問題,內容豐富、精辟,期刊編輯通過組織會議和參加會議,聆聽專家報告,可以及時了解到本專業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拓寬學術視野,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9,10],為期刊的優秀選題組稿奠定基礎。
(二)促進期刊組稿和發現潛在作者
總的來說,我國科技期刊的學術影響力有待提升,缺乏吸引優質稿源的能力。因此,科技期刊的編輯必須從“辦公室編輯”發展為“現場編輯”,走進各類學術交流現場,與專家建立緊密的聯系,通過主動出擊來獲取優質稿源,組織和參加學術會議則是一條有效的途徑。通過組織會議,可以跟與會專家進行高效的溝通,能夠提高約稿的成功率,更能快速獲得高質量的文章。通過舉辦學術會議可以豐富期刊稿件的學科來源,策劃特色期刊欄目,作為學術會議組織者更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在邀請專家做報告的時候就可以提前溝通報告內容及約稿主題[11]。
參加學術會議的還有很多青年才俊,他們思維活躍,在會議討論環節積極參與交流,從中能發現和挖掘到研究方向與期刊約稿范圍符合的潛在作者,作為今后期刊組稿策劃的候選人。
(三)提升期刊的影響力
學術會議是期刊宣傳展示的理想平臺,借助學術會議對期刊進行有效的宣傳,能夠使其形象更加多元化,有利于參會代表更加深入、多方位地了解期刊,提高期刊的影響力。由于學術會議選題比較廣泛,不局限于本學科領域,其涉及很多交叉前沿領域,使得邀請的主講專家及參會代表非常廣泛,更有利于期刊影響力的提升[12,13],有效擴大科技期刊的“朋友圈”。
三、《紡織學報》辦會實踐
當今學術會議數量眾多,學者們常常苦于分身乏術,疲于奔會。很多學術會議都存在主題寬泛,沒有聚焦具體問題深入討論的現象。針對這種現狀,科技期刊必須在確定會議定位的基礎上,精心設置會議主題而避免空泛而談,遴選出優秀的講課專家,重視會議交流的效果,培育精品會議,提高會議的競爭力,從而達到借助學術會議促科技期刊發展的目的。
為了吸引更多優質的稿源,提升期刊的影響力,促進紡織及交叉領域的學術交流,引領紡織學科發展,近年來《紡織學報》參與組織了紡織科技新見解學術沙龍、紡織科學技術學科未來發展論壇、中日醫用紡織品論壇、第一屆中國-中東歐先進纖維材料研討會等國內國際學術會議,均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本文現以期刊的品牌學術會議——紡織科技新見解學術沙龍為例,進行詳細介紹。
(一)沙龍介紹
自2011年起,《紡織學報》編輯委員會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相關學術機構共同舉辦“紡織科技新見解學術沙龍”(以下簡稱“沙龍”)系列高端學術交流活動,沙龍由院士及學科帶頭人擔任領銜科學家,主要圍繞紡織學科發展的前瞻性、戰略性、基礎性問題和紡織行業發展的緊迫需求進行研討,已成功舉辦了18期,促進了紡織行業原始創新和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合。沙龍采用“專題發言+討論”的圓桌會議形式,鼓勵學術爭鳴,弘揚敢于質疑、勇于創新、寬容失敗的精神。參會人員采取邀請與自愿報名相結合的形式,來自不同領域,多學科交叉融合。為了使會議交流充分,要求參會人員必須是本細分領域的研究者而且要參與會議的討論,每期人數控制在40人左右,定位是小型高端學術會議。針對沙龍的主題,《紡織學報》編輯則在會上向與會專家約稿出版專欄,報道沙龍的學術研討成果。
(二)沙龍主題確定
沙龍主題的選擇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緊跟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重大項目以及紡織行業“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規劃中的重點關鍵技術,同時主題要契合其它共同承辦單位的研究重點和現階段的研究難點及卡脖子技術,在與共同承辦單位充分協商后確定沙龍主題。目前策劃的沙龍主題包括“數碼印花技術研究與應用”“石墨烯與紡織”“紡織智能制造”“柔性智能可穿戴技術的未來”“納米纖維的宏量制備及其應用”“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制備技術及應用”“循環再生及生物可降解纖維”“纖維原液著色關鍵技術及其產品”等前沿和熱點問題。
(三)沙龍主講專家邀請
每期沙龍都設有領銜科學家,由院士和本領域的知名專家擔任,有效提升了沙龍的學術影響力和號召力。同時,將沙龍主題進一步細化分解為具體的2~3個方向,根據細化的研究方向再確定主講專家。專家的遴選范圍包括:一是在《紡織學報》編委、審稿專家及作者范圍內搜索到研究方向最契合的主講人;二是由領銜科學家推薦合適的主講人;三是在各大學術微信公眾號、高校網站、研究機構網站以及各大數據庫進行搜索,挖掘到合適的主講人。確定主講人名單后,通過郵件、微信等方式發送正式邀請函,并與專家溝通報告內容,專家發言時間一般要求控制在15分鐘以內,要求只表述新觀點、新學說,不能重復贅述大家熟知的知識。
(四)沙龍專欄約稿
舉辦沙龍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策劃組織期刊特色專欄,進一步擴大期刊的稿件來源。為了提高約稿的成功率,得到主講專家的高度重視,必須抓住會議的三個時期分別進行約稿。在沙龍籌備期邀請主講專家的同時,與專家就約稿事宜進行簡單溝通;在沙龍現場,主編及編輯再與主講專家做進一步的溝通;在沙龍結束后,負責的編輯再給專家發正式的約稿函,就約稿題目、校稿時間等做詳細的限定。在最開始組織沙龍專欄時發現,有的約稿文章質量并不高,甚至主講專家既不是第一作者也不是通信作者,所以在以后的專欄約稿時,提出了“講課專家必須是第一作者或者通信作者,投稿文章一定具有較高水平”的要求,約稿可以走綠色通道快速發表。
(五)沙龍討論環節設置
學術會議重在學術交流,這種交流應該是開放和自由的,要重實質而形式靈活。然而當前不少學術會議都失去了交流的本質,很多會議雖然報告多,但是討論和對話少,會議開成了宣讀會、展示會,甚至是圍觀會。因為報告時間的限制,主講專家講完之后往往沒有時間再進行交流。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紡織學報》在安排沙龍日程時,在每個報告專家講完之后都預留了充分的時間進行提問解答和交流,同時還特別邀請具有較強應變能力和現場把控能力的專家擔任主持人,充分發揮現場總協調、總開關、總動員的作用,引導參會人員積極參與到現場的熱烈討論中。
(六)利用沙龍進行期刊宣傳
要充分利用會議召開的時機對期刊進行全面的宣傳。宣傳形式可以多樣化:一是向參會代表發放期刊;二是在會議手冊中對期刊進行整體介紹;三是在會議現場設置期刊展示臺;四是在會議茶歇期間和會議開始前10分鐘播放期刊介紹視頻或者PPT;五是在會上安排主編或者編輯發言,對期刊及約稿事宜進行介紹。通過這幾種不同方式的宣傳,參會代表對期刊將會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提高了期刊的顯示度。
(七)組織會議要善于借助外力
很多科技期刊都存在人員緊缺的現狀,編輯人員平時的稿件校對任務非常繁重。尤其在組織學術會議期間,編輯人員要花費更多精力在會議上籌備,勢必影響期刊編校的工作,因此有必要發揮外援的作用,減輕編輯人員的負擔。沙龍共同承辦單位或者協辦單位大都為國家重點實驗室或者高校及科研機構,他們的專業性也很強,科技期刊應該善于發揮他們的優勢和作用,在專家邀請、聽眾邀請等方面給予支持,在保證取得良好會議效果的同時,讓編輯人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編校工作中,做到事半功倍。
四、結語
科技期刊在發展過程中,集聚了很多優質學術資源,包括高度專業的編委會和審稿專家隊伍、廣大的作者隊伍以及具有開闊視野的編輯團隊,作為媒體還具有得天獨厚的宣傳優勢,依托自身的這些優勢,在學術會議主題確定、報告專家邀請、期刊宣傳等方面精心設置,可以保證學術會議的規模和學術質量,打造出屬于自己的會議品牌。科技期刊通過舉辦高質量的學術會議,在拓展經營模式的同時,可以提升編輯的專業水平,擴大期刊的宣傳,吸引優質稿源,提升期刊的學術影響力。科技期刊在今后的發展中可以借助高質量的學術會議進一步延伸學術交流的功能,為期刊品牌的塑造增加新的內涵,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國科技期刊品牌,為我國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基礎支撐。
參考文獻:
[1]王麗娜,李娜,陳廣仁,等.科技期刊品牌活動與提升品牌影響力——以《科技導報》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8,29(9):946-949.
[2]孫賀平,張學梅,楊俠,等.依托專業學術會議出版高質量專輯的辦刊實踐——以《有機化學》出版“金屬有機化學專輯”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6,27(5):564-569.
[3]崔曉峰.建設世界一流期刊和高水平學科刊群,實現科技期刊強國夢[J].科技導報,2020,38 (20):23-25.
[4]白雨虹創辦世界一流科技期刊:《Light》的夢想與追求[R]//刊協講堂(第十期)專題報道.北京:中國期刊協會,2020.
[5]黃明睿.論學術會議與期刊的關系[J].編輯學報,2016,28(1):18-20.
[6]滕蓉,鄭曉蕾,曹洪武.以期刊為根本打造精品大型國際學術會議——以“中國控制與決策會議”為例[J].編輯學報,2017,29(4):371-374.
[7]楊臻崢,鄭曉南.全媒體背景下科技期刊品牌形象推廣策略的探索[J].編輯學報,2020,32(3):291-294.
[8]楊臻崢,鄭曉南.微信平臺服務學術期刊品牌和影響力建構的實踐、分析與啟示——以《藥學進展》辦刊實踐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8,29(5):442-446.
[9]孫立華.科技期刊編輯獲取專業知識的方法探析[J].出版參考,2017(12):49-50.
[10]黃延紅,嚴謹,彭斌,等.我國科技期刊改革實踐與思考 ——以《中國科學》系列和《科學通報》期刊為例[J].編輯學報,2019,31(6):638-640.
[11]徐丁堯,步召德.科技期刊學術會議組稿策略[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7,28(2):126-130.
[12]邵玉嫻,王小玲,楊雪,等.借助學術會議提升科技期刊學術水平和影響力[J].編輯學報,2019,31(S1):73-76.
[13]張學梅,馬振,王貴林,等.舉辦在線學術會議提升科技期刊品牌影響力[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31(11):13-17.
[責任編輯:武典]
收稿日期:2021-07-27
作者簡介:張洪玲,女,《紡織學報》編輯部主任,碩士,主要從事科技期刊的編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