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翔霄


對鄉村文化破壞帶來的負面效應,西方國家已經給出警示。在脫離鄉村文化一兩百年之后,如今不少西方國家正在回望鄉村,努力重構鄉村文化。在我國城市化加速發展的當下,鄉村文明的凋零在不少地方顯現,一些有識之士呼吁,加快推進我國鄉村文化的恢復性保護工作,留住鄉愁。
太行深處的“哈當厄爾峽灣”
位于挪威的哈當厄爾峽灣,沿途有著世外桃源般的美麗鄉村,世界旅行愛好者贊道“不到此處,終身遺憾”。而在中國太行山區,也有一片可媲美哈當厄爾峽灣的古村落集群。
古老的滹沱河發源于中國晉北,流經山西省陽泉市盂縣梁家寨鄉,形成滹沱河大峽谷,沿岸形成的明代古村落集群錯落有致。在梁家寨鄉一處深山里,有一處歷史悠久的大汖村。大汖村是國家公布的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村內鄉土建筑風格獨特,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這里的房屋以二層結構居多,也有少部分三層建筑。房屋建設就地取材,多是黃黏土與石頭混合建筑而成。整個村莊依山而建,房舍層層疊疊。村里所有的窗戶都朝南,開窗就是遠山,迎面就是山風。
大汖村的美毋庸置疑,然而在社會發展的潮流中,它不可避免地趨于沒落。在這里,“人去屋空”很普遍,老房坍塌現象較嚴重。過去,大汖村住著370多口人,近年很多村民進了城,只留下20余人,年齡最大的86歲,最小的超過50歲。村民韓潤花說,她一年回村兩三回,回來看看就走。“孩子們都是這兒長大的,但很少回村。”
從大汖村向北,到達位于牛道溝的駱駝道村。這里三面環山,海拔約1800米,地勢險峻,是陽泉市最北的一個村莊。明清時代,駝幫商隊從滹沱河出發,駱駝道村是必經之處。久而久之,這里就形成了供駝幫休息的驛站和商業走廊。駱駝道村布局呈“三橫四縱”,整個村子沒有死胡同。村內的老院落大多保存完整,明代院落有2處,清代有31處。駱駝道村原第一書記馬文明介紹,駱駝道村入選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進入了政府保護范圍。
這個過去有近300口人的古村,現常住人口40余人。在梁家宅院等幾處老建筑內,房屋大多無人居住,只堆放雜物,灰塵滿地,青苔遍布,門窗樓閣等多處破損,有待修繕。
不僅僅是留住老屋
從大汖村至駱駝道村,沿途幾個小村都保持著原始風貌,有一種古樸之美。盂縣境內滹沱河沿岸,石牛、偏亮、古吉堂等諸多古村落各有各的風格,僅小小的酸棗鋪村,就留存有80多間青石窯洞。
截至2019年底,盂縣已有5個申報通過的國家級傳統古村落。大汖村是盂縣首個入選的中國傳統村落,老房修繕是一大難題。據梁家寨鄉政府統計,大汖村有128間房65個院子,約2/3都需要維修,但因政府財力有限,目前僅修了一部分。
村民們認為,對于古村,游人來看的就是古貌,但現在村子里很多房子無人住,破敗了、倒塌了,不僅不好看,還很危險。大汖村近年已經交由一家旅游公司進行保護性開發,公司一名負責人表示,這一投資項目連年虧損,只能硬著頭皮接著干,其間對老屋修繕也進行了一些投入。
梁家寨鄉政府一名工作人員表示,全鄉有4處中國傳統村落,除大汖外,其他3處都沒開發。“拿古村老房子的維修來說,現在一沒標準,二沒邊界——資金是靠政府,還是靠公司?如果單純是古村落,肯定是政府解決,但現在景區也在里面,群眾也在里面,誰來解決就出現了分歧。”
基層工作人員坦言,傳統村落的維護剛剛起步,政策還在逐步完善,因此古村落保護開發仍有不少待解的難題。而他們在申報傳統村落時也心存“糾結”,“不申報,于心不忍;申報,則安全責任更大”。
為古村落尋找希望
一些有識之士不斷出謀劃策,為古村落尋找希望。
后溝村坐落在晉中市榆次區東趙鄉的溝梁之中。2002年,時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的馮驥才帶領專家學者第一次到后溝,便被這個古村落吸引。2003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宣布后溝村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古村落調查保護示范基地、最具旅游價值的古村落。隨后,榆次區開始對后溝村進行保護搶救、旅游開發,2005年對外開放。經過多年的努力,后溝村聲名鵲起,旅游業蓬勃興旺,村民生活越來越好。
山西著名財經學者崔滿紅出生在梁家寨鄉酸棗鋪村。在城市工作了大半輩子的他,每次回鄉,目之所及都是回憶。“我生在滹沱河畔,那里的明代古村落幾十處,是元末移民形成的古村落集群,極具保護開發價值。”
2014年清明節,崔滿紅號召在外工作的村民回鄉祭祖,并堅持至今,最多的時候有200人回村參加祭祖活動。酸棗鋪村此舉引發周邊村紛紛效仿,鄉親們見見面、聊聊天、喝喝酒,還逐漸引起了鄉政府的重視和支持。
崔滿紅認為,鄉村振興的基礎工作需要村干部、在外人士齊心協力完成。“從農村走出來的城里人,內心還是山溝里那點東西。就此而言,鄉村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根。”
盂縣一名戶外運動愛好者表示,他走過太行山許多古村落,“無人村”特別多。“我騎著車一個村一個村地轉,遇到很多地圖上找不到的自然村,好多古村落路在、樹在,房子塌了,人也不在了,但是景色特別美。”經過對比,他發現,河南和山西交界處的南太行一帶古村落保護較好,原因之一就是有旅行者和戶外愛好者參與。
盂縣新聞辦主任王智榮等人建議,以鄉為單位,根據村莊的地理位置、完好程度,由政府來規劃,然后交給企業去發展。“旅游發展后,把一些村民吸引回來,就像護林員、守島人一樣,世世代代在這里守望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