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麗 彭永強

在網絡上,將出生于三四線城市及以下的縣城、鄉鎮,在老家生活工作、或前往大城市及省會周邊城市打拼的青年,被統稱為“小鎮青年”。但因“小鎮青年”最早只是流行于網絡中的社會學概念,官方并無明確界定標準。如果將其認定為“18歲-30歲,學習、工作或生活在三四線城市的人群”,中國大約有2.27億“小鎮青年”,而一二線城市的城鎮青年數量大約為0.68億,且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小鎮青年”的內涵越來越豐富。他們的就業、消費,與人生選擇,既不同于父輩一代,亦迥異于城市青年。
城市生活的追隨者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特聘研究員呂德文說,小鎮青年有一個共同點——城市生活經歷。這意味著哪怕他們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也在初高中畢業后去城里務工過。因此,小鎮青年的視野與知識結構和城里青年差距不大。如果以父輩作為參照系,作為“農二代”的小鎮青年喪失了父輩勤儉節約的消費習慣;如果以“白領”作為參照系,小鎮青年的獨立性還不夠,很多小鎮青年要依賴父母“輸血”維系在城里的生活。因為他們的就業與收入不穩定,所以他們對人生的長期規劃較弱,對于何時結婚生子、購房購車,規劃性不如城市白領,隨遇而安、隨波逐流的特征比較明顯。他們沒有條件與城里青年亦步亦趨。因此,某種意義上講,他們只是跟隨潮流,在做“城市生活的追隨者”。
與動輒“北漂”十幾年的人群相比,小鎮青年離開的決定略顯倉促。呂德文分析,三年是一個選擇周期,25歲差不多是本科畢業三年的時間,兩三年的城市生活體驗,足以體會到這個城市的好與不好,這時他們會做出選擇,是留下還是離開。并且,25歲也是選擇未來生活的窗口期,年輕人到了考慮安家的年紀。這時,繼續留在城里奮斗還是回老家過安排好的生活往往是他們在城市與小鎮生活都體驗過后的理性抉擇。
理性權衡后的抉擇
小鎮是個熟人社會,熟人社會有利有弊,總體利大于弊。生活在熟人圈里,做事有人幫襯,生活意義感更豐富。如果無法在大城市買房,大城市只能提供較好的收入。面對未來,個體始終有較大的不確定感,而小鎮生活的歸屬感和確定感很強,還能在買房等大事上得到家庭的支持。
隨著城鄉一體化的推進,城市與鄉村的差距在逐步收窄,反映到個體上,一是“小鎮青年”的學歷越來越高;二是“小鎮青年”內涵改變后,這類標簽變得更可以接受。80%的小鎮青年認可“小鎮青年”名片,在經濟更活躍的南部出生受訪者認同度更高,85%的受訪者認同自己“小鎮青年”的身份。也就是說,回到小鎮,不再是“大城市混不下去”“躺平”的代名詞,而是青少年經過理性思考后做出的現實抉擇。
有人回到鄉鎮,是因為回去更好,也有人是因為在城市里過得不好。吳雨出生于湖南小鎮,大學畢業后,她選擇在廣州一家在線教育的互聯網公司從事銷售工作。因為是初創公司,部門有六人,四個都是領導,很多事情都要吳雨親自去做。她形容廣州一年是“人生至暗時刻”,無休息時間、手機不能離手,回復客戶消息速度有五分鐘倒計時。“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去湛江看林俊杰的演唱會,演唱會全程都在回工作信息。”這讓她感到身心俱疲。
因為工作繁忙,吳雨很少與家里聯系,有一次,母親去廣州看她卻被清早電話吵醒,電話里,客戶喋喋不休地罵吳雨。“被罵多了也狼狽慣了,但我不想讓母親看到自己如此狼狽的一面,不想讓她心酸。”因此,僅在廣州工作一年,吳雨便“逃”回老家。
另外一層要納入考慮的因素是現實問題。吳雨評估后認為,無論在廣州奮斗多久、多努力,也攢不出一套房子的錢,她不能一直租房生活。在她看來,回家,意味著擁有更好的生活。
小鎮青年回到家鄉工作往往出于理性抉擇。一則,他們都在大城市里生活過,了解其中絢爛,更明白個中艱辛。如今語境下的“回到小鎮”不是想象中的“回到村莊”,城里的消費設施鎮上也有,且隨著互聯網業態不斷發展,很多青年回鎮以后都在從事互聯網相關工作。城鄉工資水平差距也在縮小,技術工人在中西部地區月薪4000元-5000元,珠三角地區7000元-8000元,這個標準在老家也能達到。
呂宏出生于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巖前鎮將軍村,2012年他從福建農林大學東方學院畢業后在廈門順豐物流工作一年后回到村里從事種植業。將軍村生態資源豐富,山林面積37186畝,生態公益林面積為24104畝,其中竹林面積有近萬畝。呂宏承包了450畝竹山,春季春筍滿山,上半年采挖春筍、做筍干,下半年砍毛竹出售。村民們聯合起來出資興建了四個筍干加工廠,實現大批量制作筍干,同時村里還引進了竹器加工廠,將毛竹制作成竹器成品、半成品。
2017年,呂宏種植了10畝百香果,第一年就實現全縣最高畝產5000斤。隨后,呂宏以電商及開放采摘園的模式進行百香果銷售,讓游客親自采摘,體驗到采摘樂趣再結算。到了8月-11月采摘季,每天大約有一二十名游客前來采摘、購買百香果。一年下來,百香果售賣凈利潤能達到12萬元。
他說,農村需要年輕人,但是真正能在農村待得住的年輕人非常少。他認為自己的選擇很對,每每看到村子在大家的努力下越變越好,心中十分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