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輝
閱讀對人的成長影響巨大,一本好書甚至能改變人的一生。教會孩子讀書,就是給孩子的未來奠基。那么,小學階段教師該如何拓寬學生的語文閱讀渠道,有效開展語文課內外閱讀實踐活動呢?
一、故事激趣法
小學生最愛聽故事,尤其是低年級的小朋友。在課堂上老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講一些有趣的故事。比如:在一次閱讀課上,我興致勃勃地給孩子們講了一個《辛伯達航海歷險記》的故事。我發現課堂上鴉雀無聲,孩子們個個聽得聚精會神,從他們的眼神里可以看出他們很喜歡這個故事。于是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一千零一夜》,告訴他們,要想知道更多有趣的故事,就去看這本書,這里還有許多更精彩的故事。這樣孩子們在對故事情節的好奇中感受到課外讀物的“誘惑”,會主動去閱讀。
其實,高年級同學對聽故事也是沒有免疫力的。一聽到老師說要講故事,他們個個精神抖擻,迫不及待地想一聽為快。隨著老師聲情并茂的講述,精彩的故事情節把孩子們帶入了一個或有趣、或驚險、或令人感動的情感世界里。正當孩子們期待大結局之際,老師設置懸念:欲知后事,請自讀全文。此時老師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推薦相關讀物。學生被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激起了濃厚的興趣,紛紛要求借書。
二、動情誦讀法
語文區別于其他學科最大的特點是有感情。一些抒情性較強的文章和詩詞用動情誦讀法,往往能激起學生的情感波瀾。比如:在語文閱讀實踐課上,我選取了高爾基的《海燕》。當我動情朗誦時,教室里一片安靜。從學生的眼神中,我能感受到他們內心受到的觸動。不用鼓動與宣傳,學生們就會自己去找原著,尤其是感情豐富的女同學。
講故事、動情誦讀的確能激起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引領他們樂于閱讀。但是只憑興趣卻毫無方法的閱讀收效甚微。因此,我們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們不僅愛讀,而且要會讀,要讀得更好,更有收獲。
三、資料查找法
在上新課之前,我布置了預習作業,其中一項就是查找資料。我讓學生找一找作者的生平、寫作背景以及與文章相關的事件或作者的其他文章,數量上不作強制性要求。由于查找工作不是特別費神,學生都很愿意完成。我在上《少年閏土》的時侯,讓學生查找了魯迅的生平及他的代表作品。課堂上,學生躍躍欲試,興味盎然。再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這一課后,我鼓勵孩子們找一找關于西沙群島的資料,學生很快便在網上找到了很多相關的文字、圖片資料,在課堂上互相交流。此舉不僅使學生更了解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還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四、美文拓展法
教材中不乏名家、名篇的節選或縮寫,在教學的前后,我把原文、原著推薦給學生,使他們更立體、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培養學生讀名著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如學了《賣火柴的小女孩》之后,我就讓學生讀一讀《安徒生童話》;學完《孔明借箭》之后,相應地向學生推薦《三國演義》,等等。
五、環境渲染法
濃郁的讀書環境也能讓學生在書香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我們班的教室墻壁上掛著激勵學生讀書的名言警句,我設立了班級圖書角,同學們輪流當圖書管理員。設立之初,當我說出圖書角的好處時,孩子們紛紛捐出了自己的書,我們把這些書分門別類地擺在圖書角上,需要借閱的同學只需到圖書管理員處登記,就可以把書帶回家。平時我班規定早午自習、語文實踐課都可以自由閱讀,這樣就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讀書的有效平臺,班級中形成了濃濃的讀書氛圍。
六、活動展示法
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也有助于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閱讀興趣。我在班級中組織開展了成語接龍、講故事比賽、讀書報告會、優秀讀書筆記展評等活動。為了讓學生保持長久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質量,我們班還開展了“經典誦讀大賽”,看誰記得多,朗誦得好;開展“環保知識”大賽,比比誰的知識豐富;圍繞“感恩”主題,進行辦手抄報評比活動,評出最佳設計者。每月我還在“學習園地”中將學生摘抄的好詞好句和創作的讀后感張貼出來,進行作品展示,這讓孩子們的閱讀興趣更濃厚了。
我還充分利用課前5分鐘,讓學生吟誦古詩、背諺語,進行成語接龍,談自己收集的與本節課有關的資料、趣聞軼事,等等。小學生最大的特點是喜歡自我表現,要想在這5分鐘內展現自己豐富的知識,學生就必須在課后閱讀有關書籍,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愛上閱讀,養成課外閱讀的良好習慣。
七、家校互動法
我還充分利用課外時間,調動家長的積極性,讓家長和孩子一起進行“親子閱讀”。每天在孩子完成家庭作業之后,家長會帶領孩子閱讀20分鐘課外讀物;每周有一次用餐時間與孩子談讀書感受;每月逛一次書店,給孩子選購幾本好書,培養家庭閱讀氛圍。雖然每天只有短短20分鐘的閱讀時間,但積少成多,聚沙成塔,我相信只要堅守不懈,學生就能逐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除此之外,我還建立了班級微信平臺,家長可將孩子課余的讀書成果以照片、視頻形式上傳在群里,同學們互相借鑒。家長積極性很強,此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家校互動既給父母提供了與孩子溝通分享的機會,也為孩子培養終身閱讀習慣搭建了平臺。
八、評價激勵法
教師在平日里要注重對學生進行賞識性評價。這不僅具有激勵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能夠促進學生發展。課外閱讀評價的內容主要是閱讀量和閱讀效果這兩方面。我采用了多種方式進行評價。我們班自主設計了“讀書卡”,這里既有每天的閱讀計劃,還有教師和家長對學生閱讀效果進行的評價。我們每周評選出一名“閱讀小能手”并頒發獎狀,以資鼓勵。把評價貫穿于閱讀活動的每一個環節,增強了學生課外閱讀的內驅力。
只有課內外結合,才能真正拓寬語文閱讀的渠道。課內閱讀是課外閱讀的基礎,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延伸。建議教師雙管齊下,既要重視課內閱讀的質量,又要下功夫對課外閱讀進行引導,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