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輩形容教師是“兩年胳膊三年腿,十年難磨一張嘴”,語文教師那充滿智慧的語言就是一個讓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源泉。它讓學生在潤物無聲中影響學生的精神層面,改變學生的同時,振奮我們的課堂。那么,我們從哪兒獲取又如何獲取充滿智慧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呢?
一、轉變教育觀念
(一)擺正教師定位,勿犯“反客為主”的錯誤
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是備課中的“三備主義”。而多年來,學生一直是備課環節中的“弱勢群體”。教師醉心于文本的深刻解讀,沉迷于教學方法的驚艷設計,教師更多思考的是“他們能否接受我設計的問題?”“學生是否會按照我設計的教學環節進行?”等問題。教學設計成為了教師演繹的劇本,學生成為了成就教師的道具,成了課堂的局外人。其實,課堂是為學生設立的,學生的學習與成長才是一切教學行為的“法理”基礎。教師應牢記課堂因“學”而動,謀“學”而教,不學不教的道理。
(二)改變授課方式,避免“唱獨角戲”的尷尬
整節課在教師講為主,問為輔的課中結束,學生會在傳授型課堂中會逐漸失去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與教師的消極互動。小學課本中的文章并不乏表達精彩的關鍵句段,有詞句難理解的地方,也有人物內心情感的探究點,這些都需學生靜心慢讀、細品。因此,在每堂課中,教師應細心尋找到課本中閃光的教學點,循序漸進地“指點迷津”,在學生沒有意識到的地方講一講,幫助學生茅塞頓開;在學生學得膚淺的地方拓一拓,使之走向深入;在學生理解有誤的地方點一點,讓他們恍然大悟;在學生感興趣的地方品一品,使之回味無窮……
綜上所言,教師重新思考自己在課堂中的定位,擺正位置,改變說話方式,讓智慧的語言從科學的教學觀念里得以衍生,照亮語文課。
二、使用智慧語言
心理學家羅杰斯說過,培養學生的語言創造力,要給學生一個“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潛意識。那么,如何讓我們的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獲取這種潛意識,能更熱情地參與,更自信的表現,更快樂的學習呢?
(一)提問中實現師生間的平等對話
1.多建議,少要求。在初讀課文的教學環節,語文教師往往會對孩子這樣說:“同學們翻開課文讀一讀,聽清楚老師的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課文讀通順。”站在教師的立場,我們很難有什么特別的感受,但是站在學生的角度,他們聽到的是一個命令,是教師要求他們必須完成的一項任務。但如果,我們轉變提問方式,用“現在,請同學們讀一讀課文,在讀之前,老師有幾點建議給大家……”這樣表達,包含尊重、平等,讓學生更樂于接受,也更能感受到一種自然與舒適。
2.多商量,少命令。如,在生字新詞的教學環節,教師可嘗試這樣提問:“哪位小朋友想展示你的拼讀本領?”“誰愿意再讀一讀?你來好嗎?”“可以請你做小老師,帶大家讀讀嗎?”在探究文本的教學環節中,我們也可以試著用“誰愿意試著來說一說?”“請你來說,可以嗎?”“誰能說出不同的看法?”“哪位同學愿意幫助他?”等等這樣的語言。這樣,就避免了生本課堂理念的偏離,讓學生重新站回課堂“中央”的位置。
3.多用“請”,少逼迫。“請你說,行嗎?”“請你來試試?“可以請你來讀嗎?”即使學生回答“我不會”,教師也要看到他的意愿,充分理解他,尊重他,“請”他就坐。站在學生的立場,他們感受的是教師“請”他們幫助其他同學解難,而不是被教師要求或命令,被無意識逼迫回答問題的,也是在教師的這一聲聲“請”中,在民主、親切的提問聲中,他們感受的是被尊重的快樂,被平等相待的幸福。
(二)分析中實現師生間的友好溝通
學生的“學”有多扎實,跟教師的分析能力息息相關。對課文的理解不到位,分析就會出現偏差;對學生的學情分析不準確,分析就不知深度與廣度,還會出現方法與技巧的選擇性錯誤。前者需要教師進行分析前,加強文本理解的深度,對問題的提煉與思考要深入細致,后者則要求教師考慮學生的學習反映,在課堂中給出一些支架性的追問或提示,以有效引導學生深入問題內部。而這往往需要教師運用智慧語言,在師生間架起友好溝通的橋梁。
如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朗讀不到位是極為正常的現象。《四季》中有這樣一句話“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頑皮地說:‘我就是冬天。’”教師該如何引導孩子讀好這個句子的呢?我與孩子之間開展了如下對話:
師:雪人是怎樣說的?
生:雪人是頑皮地說的。
師:當你頑皮時,臉上會出現什么表情?
生:臉上是笑著的。
師:那你能帶著微笑的表情,做一回頑皮的雪人,讀讀這個句子嗎?
通過這樣一系列的交流后,原本就頑皮的一年級學生其實已能很好地讀出頑皮的語氣了,少數則受到同學的啟發,也能有很好的領悟和模仿。
師:孩子們再看看,雪人頑皮地說這句話時,還做了一個什么動作?
生:挺
師:老師建議你邊讀句子,邊學雪人做做動作,頑皮地讀讀這個句子,行嗎?
學生需要的并不是教師的要求與灌輸,而是渴望教師適當的建議與啟發,和獲得提升能力的機會。教師在此環節中可引導學生從表情和動作上來理解“頑皮”,而是一味地要求學生讀出“頑皮”的語氣,學生的情感體驗是很難到達一個高度,朗讀能力也難進一步提升。
(三)評價中實現師生間的溫馨交流
我們在選擇評價方式時,一定要遵循一個原則,即肯定學生的個體差異,對這種差異要充分尊重與理解。
1.大聲斥責會讓學生產生消極、逃避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樣一篇課文,每個學生從中獲得的情感豐富性不同,理解深度性不同。教師應尊重學生課堂主體的地位,充分意識到:學生錯誤的回答就是寶貴的課堂資源,教師只要順勢引導,就能延伸出一段精彩的對話,為學生的想像、情感創造一個理想化的時空。
2.恰當的鼓勵會讓學生激發熱情,充滿自信。語文課堂依賴及時到位的評價才能有效推進。“你真聰明”“你真棒”“很好”此類表揚簡單空泛,讓課堂評價失去了激勵指導的意義。教師在評價時應準確抓住學生發言的特點,針對學生的發展需求給予適當的肯定、鼓勵和引導,尤其要關注班內的中等生和后進生。“老師真高興,你一次比一次有進步。”“讀得真好,如果再多讀幾遍,就像一個小主持人了。”“你的想法真是奇特,有一顆善于想象的頭腦。”充滿溫情、鼓勵和理解的話語就是運用了課堂的智慧言語,它沒有華麗的說話技巧,卻能在不傷害孩子幼小心靈的同時,幫助那顆不自信或沮喪懊悔的心重新振作起來,感受成功的喜悅。
總而言之,孩子需要被人鼓勵與認可,受到他人的尊重與平等對待,渴望獲得溫暖的關懷與適當的理解。教師應試著從改變自己的教育觀念開始,從轉變課堂語言入手,讓智慧的語言實踐于課堂,不要華麗動聽的詞藻,不要嫻熟的說話技巧,只需讓尊重、平等、關愛、理解……讓學生所在的課堂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馬蕾韓金洪于瑛.新課改下的“對話式”語文教學[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 N.33.
[2]潘杏麗.小學語文對話教學的誤區與對策[J].教師.2010(總第81期).
作者簡介:俞碧霞,單位:寧海縣銀河小學,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