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瓊、趙曉媛、毛瑞琪 /北京航天長征科技信息研究所
王愛武、白學文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作為我國航天事業重要的科研基地之一,擁有顯著的專業特色和歷史傳承。為了滿足院屬各單位在資源傳播與利用的信息社會中不斷發展進步的強烈需求,作為文獻信息資源保障機構的圖書館,緊密圍繞研究院的型號研制、科研生產和管理改革,不斷致力于文獻資源的收集與整理,經過60年的建設已經形成了大量航天特色館藏,對科研生產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院屬單位基于自身專業特色積累了眾多知識資源,這些也是研究院重要的學術資源。
近年來,高校、圖書館乃至企業為了充分發揮自身特點和優勢,加強知識資源的專業化、特色化管理,紛紛加快了特色資源的建設步伐,努力建立具有自身鮮明特色的資源收藏體系,為教學與科研活動提供高層次、高效率的信息服務。研究院特色資源建設,就是要將院屬各單位發展過程中不斷積累的資源進行收集匯總,形成結構清晰、內容豐富、具備獨特性和實用性的知識資源體系。資源內容逐步做到從有到全,從全至精;資源更新做到持續發展并與科研生產動態結合,資源共享做到根據知識資源的涉密程度及有效性隨時間推移逐漸公開共享,逐步完善后形成一種由全院共同支撐創建的特色知識資源體系,建成具有研究院特色、服務于研究院科研生產的特色資源群,為科研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及各類資源之間的優勢互補提供有力保障。
研究院在科研生產中產生了大量的內部知識資源,這些資源皆出自研究院員工,是最能夠體現特色化的研究院知識資源。
一是研究院特色知識資源應對研究院的科研生產工作提供支撐。研究院特色資源建設的根本目的是保障研究院的科研生產,因此研究院特色知識資源一定是具備實用價值的。
二是研究院特色知識資源的認定必須得到相關組織的認可,其中相關組織一般指特色知識資源產出的單位或部門,認定過程不僅需要考慮該知識資源是否具備特色屬性和學術價值,還應對知識資源的完整性、規范性進行評測。
三是研究院特色知識資源是面向全院員工進行開放式學習參考的知識資源,因此在選取上應盡可能選取公開資源,而對涉密的特色知識資源,出于研究院特色知識資源的建設目的,同樣應納入建設內容之中,可由資源所在部門進行限制性發布。
此外,考慮到特色資源還可能存在稀缺性與歷史性的特點,并結合研究院圖書館館藏資源情況,發現圖書館保存的建院初期所購置的外文紙質資源與科研人員手稿同樣應列入研究院特色知識資源的建設范圍之中。
圖書館是研究院內文獻資源建設、管理的重要機構,除開展紙質資源的采購、借閱外,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發展,也持續開展數字資源的建設工作。圖書館開展特色知識資源的建設優勢主要表現在:更有利于收集、整理院內各類特色知識資源;專業的文獻資源分類、標引、著錄、元數據制作能力;在數字化文獻資源的存儲、管理和知識服務方面經驗豐富;已初步具備建設特色資源數據庫的硬件設施、服務器及系統升級和維護等信息化技術水平。
圖書館是研究院文獻資源建設、管理的重要機構,除開展紙質資源的采購、借閱外,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發展,也持續開展數字資源的建設工作。圖書館開展特色知識資源的建設優勢主要表現在:更有利于收集、整理院內各類特色知識資源;專業的文獻資源分類、標引、著錄、元數據制作能力;在數字化文獻資源的存儲、管理和知識服務方面經驗豐富;已初步具備建設特色資源數據庫的硬件設施、服務器及系統升級和維護等信息化技術水平。
近幾年,圖書館在特色資源建設方面加大投入,優化資源建設業務流程,挖掘院內特色資源內容,按年度工作計劃完成印本文獻分編加工、數字資源加工轉化等,開展特色資源建設任務。
知識資源建設是一個不斷積累且漫長的持續性過程,梳理研究院特色知識資源的類型是知識資源建設的前提,結合研究院特色知識資源的界定與院內實際情況,在與研究院質量與體系運營部詳細溝通后梳理出研究院特色知識資源,并明確知識資源建設重點,主要包括:
(1)內部交流資料。研究院內開展的專題性會議、論壇和培訓講座等產生的文獻資料,如科技委專業組交流會、情報學術報告會等。
(2)外部會議文集。研究院及院屬各單位人員通過參加院外相關領域交流和研討會議,獲得的會議論文、報告、文集或其他文獻出版物。
(3)員工公開發表的論文。包括期刊論文、博碩士畢業論文等。
(4)期刊。研究院內各單位出版的公開或內部刊物。
(5)科技報告。通過院級課題、科技委課題等院級層面形成的課題報告。
(6)館藏特色。以圖書館館藏特色資源為主,展示圖書館館藏珍貴歷史資源與專業性圖書資料,館藏珍貴歷史資源包括外文科技報告、內部手稿資料。
為了充分了解院屬各單位的資源自存情況與特色資源建設重點,圖書館對研究院各單位資料室開展了知識資源初步調研。目前,分散于院屬各單位的知識資源類型主要包括期刊、內外部會議文集、內部交流素材、博碩士論文等。
本著“自有特色、共享性強、實用價值高”的原則,圖書館將全面、及時地對具有較高交流和學習價值的院內知識資源進行收集。為有效確保研究院知識資源收集工作的開展,在開始收集之前圖書館認真組織制定相關知識資源管理要求,確定相關單位的組織職責以及知識資源收集時間、發布渠道、明確資源上傳流程等內容。
研究院知識管理系統是研究院知識管理工程的體現,對于研究院特色資源建設而言,該系統充分滿足了從知識上傳、發布、過程審批、存儲、檢索等一系列資源建設與使用的功能。2020 年結合當前業務發展需求,知識管理系統進行了升級改版,結合此契機,將研究院特色資源建設納入本次升級過程之中,是實現研究院特色資源建設的有效途徑。
特色資源模塊內的資源以圖書館收集到的院屬各單位公開性資源以及圖書館館藏特色資源、科技報告、研究報告等資源為主要數據源,資源內容及類型符合研究院特色知識資源的定位標準與類型劃分。根據資源內容及研究院特色知識資源類型設計,特色資源模塊內資源共分為會議交流、期刊論文、科技報告、專業圖書和動態資訊五大類型。
會議交流主要包括研究院外部會議文獻(院內員工參加外部會議帶回的會議文獻)和內部交流資料(如科技委組織開展的相關論壇、會議)2 類特色知識資源。
期刊論文主要包括研究院員工完成的博碩士學位論文和院屬各單位公開發行或在研究院內部出版的期刊2 類特色知識資源。
研究報告除了包含科技報告類特色知識資源外,還包括與航天技術研發或經營管理相關的年度綜述、技術發展綜述、航天機構分析等綜述類的情報研究分析報告。
專業圖書是圖書館館藏的高價值、利用率高的專業性圖書資源。
資訊動態包括技術基礎動態和航天科技資訊2 個部分資源,主要為情報、知識產權、檔案、知識管理與創新的相關文章及在互聯網采集的航天技術相關的資訊類信息等。
為使研究院知識管理系統特色資源模塊內的知識資源符合研究院特色知識資源的定位,確保特色性、完整性及共享性的要求,明確制定了知識資源發布流程,確保資源發布的規范性、實用性。具體發布流程如圖1 所示。

圖1 特色資源發布流程
在知識資源上傳過程中,對資源的屬性進行配置管理,規范上傳數據資源,確保知識資源在合理范圍內得到最大程度的推廣使用。知識資源屬性配置項見表1。

表1 知識資源屬性配置項
目前,依據知識管理系統特色資源模塊需求,已完成了研究院知識資源管理系統特色資源模塊設計。
通過建立特色知識資源數據庫,將分散于院屬各單位的大量具備獨特性與實用性特點的資源進行集中整合并存儲發布,不僅是對已有研究成果的保存和保護,也極大地豐富了資源,為科研管理提供可利用的文獻資源。
通過規范化檢索手段的建立,有利于對“束之高閣”的專業特色資源進行利用、查看,提供按照文獻類型、文獻關鍵主題詞的多種檢索、利用方式,有效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特色資源建設可以促進圖書館傳統的以提供紙質資源和外購數字資源的服務業態向以知識服務為主的深度開發和服務的現代業務發展,加強資源的特色化和個性化建設,提升了知識資源的增值開發利用效度,為探索助力專題庫建設提供合理路徑,能夠有效滿足讀者的知識利用需求,促進知識資源的特色服務,更好地服務科研生產及管理研究。
基于知識管理的特色資源建設服務是圖書館服務方式轉型與發展的需要,有利于促進館藏的精品化和服務的優質化。以網絡技術發展為手段、數字資源為媒介,創建資源提供者、用戶、資源之間的互動和溝通平臺,完善創新性資源服務體系,不斷激發用戶的隱性需求,通過高品質、高水準的服務樹立信息服務品牌,不斷擴大影響力。
在做好現有特色資源模塊內容建設的基礎上,對資源進行進一步開發,不再局限于簡單的資源檢索、查看、下載,持續加強資源的分類標引,加強全文檢索功能的開發,按照全文中關鍵詞等的比重實現精確標引,便于資源的有效利用。此外,特色資源的開發利用還應與數字圖書館以及各類專題數據庫資源等進行整合,數據庫之間通過知識圖譜方式進行關聯構建,實現擴展檢索。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資源獲取的渠道日益廣泛,讀者的閱讀習慣也在發生改變,更多的是通過碎片化時間獲取信息,圖書館要切實滿足讀者的需求,開展特色資源信息服務,不應滿足于只通過傳統PC端的信息服務,要更多地借助多媒體平臺、手機等移動終端拓展特色資源的傳播方式,結合圖書館上線的“圖書館APP”等手機客戶端開展特色資源的建設與推廣。
資源建設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為讀者提供服務,切實滿足讀者需求,為此在特色資源數據庫廣泛推廣、應用后,讀者的檢索內容、使用習慣、閱讀足跡等個人行為數據將不斷產生。根據讀者的閱讀習慣和興趣可以向讀者推送適合或符合讀者需求的特色資源,特別是一些特色文獻的重度需求者,可以隨時關注這部分讀者的使用需求,做好資源推送服務。另一方面,通過分析讀者的閱讀需求行為,也便于確定其研究方向,對特色資源的精準劃分以及圖書館特色資源的搜集和開發方向提供參考依據。
在知識資源大數據背景下,從知識管理的角度深度挖掘研究院內的特色知識資源,建立特色資源數據庫,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并在此基礎上提供個性化知識服務,為讀者快速查找特色資源創造有利條件,充分滿足讀者的文獻信息需求,使特色資源產生更有價值的學術信息,更好地為科技研發提供信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