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強、王知非、溫亞、王秀春、蔡偉 /北京航天自動控制研究所
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作出戰略布置,到2035 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到21 世紀中葉把人民軍隊全面建設成世界一流軍隊。世界一流軍隊由若干要素組成,其中武器裝備現代化是重點。現代戰爭是體系和體系的對抗,武器裝備建設必須貫徹體系建設思想,必須建成適應現代戰爭和履行使命任務要求的武器裝備管理體系。
黨的十九大賦予中國航天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和一流國防的使命責任,對航天事業發展和國防現代化建設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為我國國防科技工業體系的核心研發單位,航天企業更應該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加快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完成型號科研生產管理模式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保證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務、高效益推動航天強國和國防建設的目標。為實現航天事業“三高”發展目標,需對型號批生產階段管理不夠完善的地方進一步強化,這也更有利于保障科研生產工作順利進行。
2020 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以及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北京航天自動控制研究所圓滿完成了全年武器批生產任務,研究所“十三五”期間批生產能力快速提升,但是批生產過程中也反映出研究所批生產管理模式距離“三高”發展目標仍有一定差距,仍需持續優化升級。因此,研究所提出武器型號批生產管理優化升級措施,堅持“0.6+”和“大力做減法”的科研模式之路,通過梳理武器型號批生產的個性與共性、難點與風險,按階段、按領域對武器型號的批生產工作開展差異化管控,全面助推研究所發展規劃目標的實現,支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三高”發展。
(1)批生產能力
隨著國防力量建設需要,武器型號批生產單位對承研承制單位提出了“更快、更高和更強”的要求,即批生產的交付時間要加速、生產數量要提升、產品質量要過硬,但是調查發現研究所及各配套生產單位在批生產能力方面還是存在明顯的短板,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傳統的批生產組織模式與批生產任務不適應;二是關鍵短線產品的生產制約著整個控制系統的交付;三是總成總測中心及配套廠家的生產線資源、測試工裝資源不足;四是批生產階段物資齊套的周期較長。
(2)人力資源
目前,研究所內研制與批生產任務配置的設計師資源嚴重復用,盡管部分研究室配置了運維人員,但隨著批生產總量和交付規模的大幅增長,該人員復用及運維資源分散管理的模式將很難高質量地完成研制和批生產的各項任務。
同時,面對必將快速增長的綜合保障領域市場和用戶需求,以及研究所軍民協同創新領域自身發展的需求,批生產階段的綜全保障任務也同樣對人力資源形成較大需求。
(3)場地資源
根據研究所批生產階段的系統級測試任務場地布局,雖然暫時滿足當前武器型號批生產測試和產品存放需求,但是面對后續大批量生產任務,研究所的場地資源仍將面臨較大挑戰。
一是由于項目周期較緊,各項批生產任務并行生產,同時還需兼顧測試,導致場地資源不足;二是面臨大批量的生產任務,研究所庫房對已齊套產品和待交付產品的周轉能力也將面臨巨大挑戰,特別是生產線柔性不足的問題使有限的場地資源難以得到充分的利用。
(4)綜合保障
伴隨著武器型號裝備部隊,各型號全年將持續開展控制系統產品交裝、培訓、修理和維護等一系列以外場為主的保障類工作,同時還要開展控制系統國產化、實戰化、性能提升及貯存延壽等在研究所內開展的研究工作。
由于武器型號產品壽命較長,裝備遍及各地,部隊針對控制系統的保障要求日益提高,因此研究所及配套單位的綜合保障資源與能力不匹配的問題日漸凸顯。
(1)提升批生產抓總能力
一是加強批生產大數據積累。
從武器領域、箭上地面、關鍵單機、總成總測和系統測試等多個維度,按月度統計各項批生產的有效信息。同時,研究所駐廠工作組牽引各主要配套廠家,加強關鍵短線產品的生產大數據構建,從不同維度量化批生產能力。
二是開展批生產提前備料決策。
為保障研究所后續武器型號批生產任務按期完成,全年每季度統計一次各批生產型號未來2 年內預計開展的批生產任務信息,包括批生產任務計劃啟動時間、數量、經費和提前備料原因。經研究所內決策后即可開展提前備料工作,以有效緩解后續批生產任務的物資短線問題,降低控制系統關鍵短線產品的齊套風險。
三是狠抓共性短線產品。
針對各項批生產任務中的共性短線產品,持續開展設計工藝協同和流程優化,建立短線產品的生產專線,通過引入和培育短線產品的配套供應商,采取雙定點生產模式,并在研究所供應鏈決策評審(3MT)中,提高對各短線產品配套單位批生產保障能力的評價權重,優化短線產品的生產布局。
(2)提升總成總測生產能力
一是調整和修訂總成總測的工作范圍及入口準則。
根據批生產任務和總成總測的生產能力,進一步優化和調整總成總測的工作范圍,逐步將部分整機總測類產品的總測和質檢工作委托配套生產單位實施執行。根據研究所控制系統產品現行分類原則(核心產品/重要產品/一般產品),通過《北京航天自動控制研究所型號經營管控決策實施細則》中的供應鏈決策評審,明確后續將新研型號控制系統產品納入總成總測中心的入口準則,有效釋放總成總測的生產壓力,提升核心產品的總成總測生產能力。
二是總成總測落實大力做減法措施。
在保障質量的前提下,提倡大力做減法,持續提升總成總測的生產能力。特別是針對在研型號,在單機鑒定之前,充分識別單機批生產后的技術狀態,加強研制與批生產階段單機分技術條件的差異化管控。對于已在總成總測落實的優化措施,繼續在其他批生產型號,特別是目前處于“三邊”狀態的研制型號中大力推廣。
(3)提升系統測試能力
一是加快批生產專用測試工裝的研發配套。
針對部分批生產任務,在傳統測試方法中,每個批次的關鍵單機需要在系統測試中進行100%驗證。為加快測試流程,研發批生產階段關鍵單機的全流程測試儀,讓單機在生產階段即可完成系統環境的測試內容,不必再100%進入研究所的系統驗證環節。
對于部分批生產型號使用的外系統專用陪試產品,由于價格較貴、配套有限,試驗往往只能串行開展。為加快系統試驗的進度,研究所大力開展陪試產品的等效設備研發,實現多項試驗的并行開展。
二是系統測試落實大力做減法措施。
在保障質量的前提下,提倡大力做減法,持續提升系統測試能力。加強研制與批生產階段系統測試項目的差異化管控,加嚴型號首批系統測試的試驗項目,優化系統測試在后續批次的試驗項目。
在完成首批生產品的系統試驗后,若產品技術狀態未發生重大變化,且批生產質量穩定,后續批次可根據批生產數量階梯式降低每批抽測的數量,在研究所武器型號《綜合試驗必要性作業指導書》中進一步優化和完善批生產階段的系統測試方法和項目。
(4)批生產人力場地建設
一是保障人員的設置。
為保障設計人員將更多的精力投入科研工作,充分利用外部資源,通過短期或長期租用外部人員的形式,提高運維人員的使用效力。此外,借鑒其他軍工單位的中繼級保障模式,加強與各軍兵種修理廠的合作,雙方進行技術與人力的資源互補。
二是做實做強駐廠管理模式。
結合大批量生產,進一步強化駐廠管理模式。駐廠工作人員可以負責大批量生產型號的芯片燒寫、綜合試驗、集成測試及生產過程問題的預處理,負責在總裝現場的產品交接和總裝問題的應急響應。
三是庫房存放場地規劃。
在質量可控的前提下,遵循產品“周轉時間最短、周轉次數最少、交付路徑最優”的原則,僅將進入研究所內參加測試的產品納入庫房周轉存放。
四是測試場地規劃。
為解決場地資源不足和產品在廠所間流轉效率不高的問題,擬實施將部分型號的單機或系統測試工作調整至生產單位,充分利用外部資源,有效緩解研究所批生產階段部分型號測試場地的壓力。
(5)加強批生產綜合保障建設
一是基層級綜合保障。
基層級綜合保障適用于技術能力和保障設備均有限的環境。實施保障的主體為使用部隊,因此針對基層級綜合保障的特點,在完善使用文件、加強部隊培訓、提供先進工具和采購必要備件等4 個方面開展保障建設。
二是中繼級綜合保障。
中繼級綜合保障適用于技術水平和保障裝備較為完善的環境,實施保障的主體為各類軍械修理廠。工業部門提供技術支撐,軍械修理廠提供保障服務,雙方重點在型號維修技術培訓和專用維修儀器開發方面開展合作。
三是基地級綜合保障。
基地級綜合保障適用于技術能力和保障設備完善的環境。實施保障的主體為承研承制單位。基地級承擔著最為復雜的綜合保障業務;應首先完成綜合保障機構的建設,開展模訓教學、故障檢測及數據管理等系統級產品開發,全面提升保障水平。
2020 年初,研究所根據武器領域、箭上地面、關鍵單機、總成總測、系統測試,以及配套單位生產反饋等多個信息維度,發布全年批生產的“一本計劃”,作為每月生產交付的基線。此外每月發布批生產月報,積累了大量的批生產過程數據,更為直觀地反映出配套單位的批生產能力,為后續調配生產資源,優化批生產布局起到了良好支撐。
研究所針對未來2 年型號還未正式下達的批生產任務,根據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發布的3 年滾動計劃,開展預投備料決策機制,通過對批生產任務、數量和經費的可行性分析,提前開展了部分2021 年度的批生產備料,特別是進口元器件、關鍵國產元器件的儲備工作,為“十四五”初年的批生產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2020 年,研究所某型號產品的總線測試在研制階段為總成總測必做項目,在型號進入批生產階段后,研究所有效落實研制與批生產技術狀態的差異化管控,將該總線測試改為例行試驗項目,由每批每臺必做改為每批例品必做,單臺該型號產品的生產周期可減少6 天左右,降低產品成本的同時提高生產效率。
研究所某型號地面產品充分識別研制與批生產的試驗項目,針對試驗周期最長的“老煉試驗”,明確地面產品的“常溫老煉”可以由“常溫老煉+高溫老煉”的加速老煉替代,有效縮短單機試驗周期,每臺單機可節省10%的生產周期。
2020 年,研究所針對某型號批次多、批量大的特點,發布《控制系統綜合試驗必要性作業指導書》,每批生產品按照批次數量進行不同類別的抽例劃分。首批生產品完成驗證交付后,如后續批次技術狀態未發生重大變化,在保障質量的前提下,后續批次抽樣比例可以進一步降低。
研究所針對部分型號的關鍵單機研制開發全流程測試儀,將原來每批次全部單機100%進入系統驗證的工作,前置于生產廠家完成,加快了產品驗證流程,極大降低了控制系統綜合試驗的工作量,也有效降低了產品在生產單位、系統試驗和總裝測試之間的過多周轉。
2020 年,研究所充分借鑒其他軍工單位的中繼級保障模式,加強與各軍兵種修理廠的合作,雙方進行技術能力與人力資源的優勢互補。同時為保障設計人員將更多的精力投入科研工作,研究所充分利用外部資源,提高了運維人員的使用效力。開展了人員屬地化聘用和屬地化管理,進一步加強了銷售服務的靠前保障能力。
研究所對武器型號批生產管理優化升級,是研究所“0.6+”型號科研生產模式和大力做減法的一次集中體現。大批量高強度批生產任務,讓研究所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挑戰,后續研究所將加速啟動適應大批量生產的科研生產組織模式和經營模式建設,結合“十四五”期間批生產任務形勢,對標“三高”發展要求,持續開展批生產保障能力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優化型號批生產工作的相關措施和意見,按照“成熟一項、發布一項、實施一項”的原則,持續推動批生產管理的優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