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華良

老師:
我現在每周在學校學習5 天,周末還要完成很多作業,我覺得學習沒有動力,也不快樂,身邊很多忙忙碌碌的同學也跟我有一樣的抱怨。但是,孔子先生又跟我們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可是,為什么我馬不停蹄地“學而時習之”,卻仍舊沒有從學習中獲得快樂呢?
一個想讓自己愛上學習的同學
《論語》總共20 篇,第一章就是《學而第一》。《論語·學而第一》開篇就寫道,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有人會將“學而時習之”的“時”翻譯成“時常”,將“習”翻譯成“溫習、復習”,這樣理解的意思是“學習并時常進行復習,不也覺得快樂嗎?”但是在古代,“時”這個字通常不做“時常”講,做“適當的時候”講。
“習”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數飛也,從羽,從白”,指“鳥兒頻頻試飛”,所以“習”應做“練習,實踐”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可以這么理解:你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在適當的時機去練習、實踐,你也許會感覺到學有所用、學有所得、學有所樂吧?圖/視覺中國
李新在《為有源頭活水來》中也提出:“要結合實際工作和革命斗爭的需要來學,學以致用,并且勤學苦學。”為了解決心中困惑或是實際問題,去學習中“答疑解惑”,這就是學以致用。當你發現學習的樂趣來自讓你茅塞頓開,讓你成為解決問題的能手,哪怕是勤學、苦學,也會是“苦中作樂”,在一定意義上,意味著你找到了學習的動機。
學習的動機、內驅力從何而來?有些人的學習動機很樸素:考好成績,讀好大學,找好工作,擁有大眾肯定的成功人生。也有人努力學習純粹是為了別人,“給父母爭面子”“光宗耀祖”等。這些我們稱之為外部動機。外部動機是指個體由外部誘因所引起的動機。這些學生從事學習活動的動機不在學習任務本身,而是在學習活動之外。由外部動機激發的學習活動具有誘發性、被動性,學生對學習內容本身的興趣較低。而內部動機是指由個體內在的需要引起的動機。例如,學生的求知欲、學習興趣、改善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愿望等,這些因素會促使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學習。
蘇洵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小時候的蘇洵不喜歡學習,最大的愛好就是結朋交友、游山玩水。待他成家后,他的妻子是大家閨秀,知書達理,常勸蘇洵好好讀書,但蘇洵不聽,妻子便自己教孩子們認字讀書。蘇洵看到妻子對孩子們的管教,漸漸意識到做父親的責任。后來母親的去世,讓他意識到人生苦短、時間寶貴。前來奔喪的二哥聽說蘇洵多游歷,想讓他寫文章來贊美一下游覽過的名山大川,蘇洵這才發現自己雖然游歷頗豐,卻腹中空空,不知如何下筆。后來,他又應二哥的要求編寫家譜,在這個過程中,祖先的事跡讓他頗受鼓舞,頓感自己荒廢時日實在太多,決心發憤讀書。此時,蘇洵已27 歲。
有一回端午節,家人給他送去粽子和白糖。過了一會兒,家人發現給他的粽子是吃完了,但是白糖顆粒未少,原來沉浸于書中的蘇洵誤將墨汁當白糖。蘇洵憑著自己的苦學精神終于學有所成,和他的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均是大文豪,人稱“三蘇”。
蘇洵的學習動機,是通過生活有感而發,這屬于內部動機,俗話說,就是自己迫切想要學習,所以花費再多的時間和精力,都是快樂無比的。
如果學生把當前的學習同國家和社會的責任聯系在一起,例如,勤奮、努力學習各門功課,是因為意識到自己在不久的將來是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肩負著實現祖國繁榮昌盛的重任,所以當前要打好基礎,掌握科學知識。相較于某些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學習動機,例如,努力學習只是為了個人的名譽與出路等,前面利他的、社會意義的學習動機將會讓人覺得學習更有樂趣。
你有想過自己為什么而讀書嗎?你有想過自己在學校學習的目的是什么嗎?當我們意識到我們是實現自我小夢想、實現祖國大夢想的一員,這就是我們讀書的目的。所以我們要在生活中,探尋自己的夢想,跟上祖國的夢想。再者,我們到學校學習的不僅僅是課本知識,還有做人的道理、處世的方式等。如果你暫時還沒有找到自己的學習動機,“養心齋”欄目可以給你一個小小的建議——去閱讀名人傳記吧,如《蘇東坡傳》《毛澤東傳》《鄧小平時代》等,跳出“忙忙碌碌的校園學習生活”,融入優秀的“朋友圈”,也許,你會找到更好的“愛上學習”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