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演文 張春元 吳靦 曾偉 譚美云 陳茂芳 朱賀權
產婦分娩過程中會承受較大的疼痛,導致產婦出現恐懼、不安等不良情緒,且會很大程度上抑制宮縮能力,延長產程,嚴重時還會威脅母嬰安全[1,2]。隨著近年來分娩麻醉技術的發展,無痛分娩在產婦分娩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硬膜外麻醉作為臨床一種常用的麻醉方式,可以有效減輕產婦因為宮縮而引發的疼痛,臨床應用效果顯著。為進一步明確硬膜外自控聯合硬膜外間歇脈沖輸注分娩鎮痛的臨床應用效果,本文對本院產科2020 年3~10 月接診的300 例陰道分娩產婦開展回顧性分析,現就本次研究成果作如下分析論述。
1.1 一般資料 對本院產科2020 年3~10 月接診的300 例陰道分娩產婦開展回顧性分析,本次研究已經獲得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將所有產婦隨機分為A 組、B 組和C 組,每組100 例。A 組產婦年齡24~ 35 歲,平均年齡(28.9±3.1)歲;孕周38~41 周,平均孕周(39.1±0.7)周;初產婦71 例,經產婦29 例。B 組產婦年齡23~35 歲,平均年齡(28.6±3.2)歲;孕周38~ 41 周,平均孕周(39.1±0.7)周;初產婦73 例,經產婦27 例。C 組產婦年齡23~37 歲,平均年齡(28.7±3.2)歲;孕周38~41 周,平均孕周(39.2±0.7)周;初產婦74 例,經產婦26 例。三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 組產婦接受硬膜外間歇泵注聯合自控硬膜外分娩鎮痛,B 組產婦接受持續泵注聯合自控硬
膜外分娩鎮痛。A 組、B 組產婦的硬膜外穿刺點選擇L3~4或L2~3間隙,硬膜外置管 3~5 cm,待回抽無液體出現時即可注入鹽酸羅哌卡因與舒芬太尼混合液,共 10 ml,在10 min 后觀察麻醉鎮痛效果。待輸注時間達到 30 min 即可連接自控鎮痛泵,輸入0.08%羅哌卡因+0.4 μg/ml 舒芬太尼的混合液,共計100 ml。A 組產婦脈沖頻率控制為1 次/h,間歇推注量設定為10 ml,自控給藥量控制為10 ml,鎖定時間20 min,最大極限量控制為36 ml/h,間隔時間1 h。B 組持續背景輸注泵設置的持續背景量為10 ml/h,自控給藥量、最大極限量與鎖定時間均與A 組一致。C 組未行分娩鎮痛。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三組血氣指標、產程以及新生兒出生后1、5、10 min 的Apgar 評分和窒息情況。Apgar 評分標準:皮膚顏色、心率、呼吸、肌張力及反射5 項滿分10 分,評分<7 分的新生兒存在輕度窒息,評分<4 分的新生兒存在重度窒息,得分越高表明新生兒健康狀況越好[3]。并比較三組新生兒pH、PO2、PCO2、LAC。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新生兒血氣指標比較 A 組、B 組新生兒pH、PO2、PCO2及LAC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C 組新生兒pH、PO2、PCO2、LAC 與A 組、B 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新生兒血氣指標比較()

表1 三組新生兒血氣指標比較()
注:與C 組比較,aP<0.05;1 mm Hg=0.133 kPa
2.2 三組產婦產程比較 A 組第一產程短于B 組、C 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產婦第二產程與第三產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產婦產程比較(,min)

表2 三組產婦產程比較(,min)
注:與A 組比較,aP<0.05
2.3 三組新生兒Apgar 評分與窒息發生率比較 A 組新生兒出生后1 min、5 min 的Apgar 評分均高于B 組和C 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新生兒出生后10 min 的Apgar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三組均未出現因窒息而死亡的新生兒。
表3 三組新生兒Apgar 評分比較(,分)

表3 三組新生兒Apgar 評分比較(,分)
注:與A 組比較,aP<0.05
分娩過程不僅會對產婦造成太大的疼痛,而且會導致產婦因為身體疼痛而產生較多的應激反應,繼而引發不良分娩結局。臨床指出,一些應激反應會在前潛伏期即對母體與嬰兒的健康產生影響,增加胎兒宮內窘迫風險,對母嬰安全有較大的威脅[4]。隨著近年來麻醉技術的發展,椎管內麻醉鎮痛已經成為臨床廣泛使用的麻醉鎮痛方式,其優勢在于鎮痛起效快、效果穩定,不良反應也較少。硬膜外麻醉鎮痛分娩技術是臨床常用的鎮痛分娩技術,麻醉藥物以羅哌卡因和舒芬太尼為主,兩種麻醉藥物聯合使用可以發揮更好的優勢。比如羅哌卡因可以直接作用于產婦的感覺神經,且不會對其子宮收縮能力產生影響[5]。另外,在羅哌卡因和芬太尼的基礎上加用小劑量的芬太尼可以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原因在于小劑量的芬太尼能夠最大限度降低局部麻醉藥物的使用劑量,且可以縮短麻醉起效時間,增強鎮痛效果。硬膜外自控聯合硬膜外間歇脈沖輸注是近年來廣泛應用于產婦分娩的麻醉方式,是一種安全可靠的麻醉方式,不僅可以起到預期的鎮痛效果,同時可以減少對母嬰結局的影響,應用效果顯著[6]。劉紅珍等[7]在研究中指出,自控靜脈鎮痛與硬膜外鎮痛聯合應用,預期鎮痛效果較好,且可以抑制產婦分娩后的應激反應與血液高凝,對產婦預后質量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次研究發現,A 組第一產程短于B 組、C 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產婦第二產程與第三產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可能是因為產婦接受藥物麻醉鎮痛后,盆底肌肉等組織會松弛,同時宮頸也可以在短時間內軟化,這對于胎頭下降與宮口擴張有較大的益處。另外,麻醉藥物起效后產婦的分娩疼痛會明顯緩解,此時產婦的體力有所恢復,不僅可以滿足分娩需求,而且可以消除產婦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對宮縮的影響。除此之外,硬膜外鎮痛可以加快宮口擴張,大大降低產婦分娩時血液中兒茶酚胺水平,以此來減弱無效宮縮作用,相比之下,產婦子宮更易出現協調性宮縮,進而加快產程。有研究者指出,硬膜外自控與硬膜外間歇脈沖輸注兩種注射方式均會影響產婦神經阻滯功能,但硬膜外間歇脈沖輸注對神經阻滯對產婦神經阻滯的影響較小,且可以降低產婦剖宮產率與器械輔助分娩率,有助于自然分娩的實現[8]。在三組新生兒Apgar 評分與窒息發生率比較中發現,A 組新生兒出生后1 min 和5 min的Apgar 評分均高于B、C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新生兒出生后10 min 的Apgar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均顯示三組新生兒未存在輕度窒息情況,也未出現因為窒息而死亡的病例,均順利分娩。在三組血氣分析結果中發現,A 組、B 組新生兒pH、PO2、PCO2及LAC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C 組新生兒pH、PO2、PCO2、LAC 與A 組、B 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A 組的各項血氣指標均趨于正常,表明產婦并未因接受麻醉治療而影響肝腎功能,未出現酸性物質代謝障礙。同時也未因為疼痛而導致體內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失調,鎮痛效果顯著。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麻醉藥物的使用量與鎮痛時程均是影響鎮痛效果的重要因素,若鎮痛時程延長,麻醉藥物使用量大,則麻醉藥物在通過母體血液向胎兒轉運時極易影響新生兒的分娩結局,必然會導致新生兒Apgar 評分降低。因此,在實際應用硬膜外自控聯合硬膜外間歇脈沖輸注分娩鎮痛時,若產婦無痛分娩的時間較長,且麻醉藥物使用量較大,應高度警惕新生兒窘迫的發生風險,一旦存在異常情況立即開展針對性措施加以解決,以此保證母嬰的生命安全[9-11]。
綜上所述,硬膜外自控聯合硬膜外間歇脈沖輸注分娩鎮痛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