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鵬 潘雷 張憲立 楊志魯 姜葉舟 林凱 焦偉民
結直腸癌是惡性消化道腫瘤中極為常見的一種,多發于年齡50 歲及以上的中老年群體中,醫學研究發現結直腸癌的發生率僅次于胃癌與食管癌。近幾年來,由于大眾生活水平的提升,其飲食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導致結直腸癌的發生率逐年增加[1]。結直腸癌的誘發因素有很多,如遺傳因素、社會因素、飲食習慣等都有可能誘發結直腸癌,但目前有學說表明,結直腸癌的高危因素主要是因為人長期攝入過量的動物脂肪與蛋白質,而植物纖維的攝入量出現了明顯的不足[2]。也有學者[3]認為,人體直腸內一旦出現了直腸息肉,那么罹患癌癥的風險系數也會變大。目前針對結直腸癌的治療首選方案為手術切除,以往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以開腹手術治療為主,而隨著腹腔鏡手術的發展,臨床多選擇腹腔鏡手術進行腫瘤切除,從整體的應用情況來看,應用腹腔鏡手術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開腹手術。本次研究以本院2015 年5 月~2019 年5 月 收治的113 例結直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結直腸癌的整體療效,現將研究結果整理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本院2015 年5 月~2019 年5 月收治的113 例結直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采取拋擲硬幣法分為對照組(56 例)與觀察組(57 例)。對照組男38 例,女18 例;年齡38~77 歲,平均年齡(57.24±7.24)歲。觀察組男33 例,女24 例;年齡39~73 歲,平均年齡(55.34±6.76)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兩組患者進行術前護理,并治療基礎性疾病,如糾正貧血問題,控制好患者血壓,術前3~5 d開始給予患者半流質食物,為了更好的預防患者出現腸道感染,要口服腸道抑菌類藥物,術前做好禁食禁飲工作,做好腸道準備,維持電解質平衡。
對照組應用開腹手術治療,在患者下腹部正中作一切口,對結腸系膜進行逐層分離,并選擇在腹膜折處會合,之后對腸系膜下血管進行結扎,將動靜脈根部淋巴結清掃干凈,用荷包鉗將病變處的直腸切斷,然后用管狀吻合器對腸管進行吻合。觀察組應用腹腔鏡手術治療,為患者進行全身麻醉,采取改良截石位,充分暴露左下腹,建立氣腹。將患者肚臍處作為腹腔鏡手術的入口,作一個長度約為1 cm 的觀察孔,對腹部及盆腔等進行詳細探查;根據患者詳細情況開出4 個操作孔,操作孔分別要開在患者臍部、左側麥氏點、右側麥氏點及右側腹部處。利用超聲刀對腸系膜下的動脈根部進行結扎,對乙狀結腸、直腸系膜等血管進行游離處理,對動靜脈根部淋巴結實施清掃;根據全直腸系膜(TME)的治療原則,對直腸至腫瘤下方切除處的裸化腸管進行游離,用腔鏡線形切割閉合器切斷閉合腸管;對已開出的左側麥氏點孔進行延長處理,延長長度大致為3~5 cm,切除帶有腫瘤的近段直腸,切除后立即將切除后的組織送檢;縫合時將吻合器釘置入近段乙狀結腸腔內,逐層縫合手術切口,再次建立氣腹,利用腹腔鏡對腸管進行吻合,從肛門處置入管形的吻合器,進行充分的止血。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術中指標(手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指標(住院時間、排氣時間、下床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主要有切口脂肪液化、吻合口瘺、切口感染、切口開裂。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中指標對比 觀察組手術切口長度小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時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中指標對比()

表1 兩組術中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術后指標對比 觀察組住院時間、排氣時間、下床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指標對比(,d)

表2 兩組術后指標對比(,d)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7.02%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6.7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n(%)]
近幾年來,結直腸癌的發生率隨著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變而呈現出逐年增高的趨勢。醫學研究認為,結直腸癌的高危誘發因素是不健康的飲食結構與習慣,比如攝入了過量的動物脂肪、蛋白質等[4]。除此之外,吸煙、遺傳以及血吸蟲病等因素也會誘發結直腸癌,然而由于直腸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如何科學的治療惡性腫瘤成為了臨床上的難點,在以往很長一段時間里開腹手術為治療結直腸癌的首選方案,但是臨床研究發現,開腹手術存在失血量大、創口大及術后并發癥多等缺陷,而且很多患者術后恢復效果并不理想,無謂延長了住院時間,給患者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及生理負擔。自上世紀90 年代起,美國完成了首例腹腔鏡結直腸治療手術,自此開啟了結直腸手術治療方案的新模式。大量臨床治療數據表明,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的臨床應用效果差異并不大,而且腹腔鏡手術還具有更多的治療優勢,比如創口小、出血量較少、術后下床時間早等,由于腹腔鏡手術對患者機體上的傷害更小,因此在康復期間患者并發癥發生幾率低[5]。
從臨床操作來看,與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同樣秉承了腫瘤根治的原則與流程,而且腹腔鏡手術治療效果更理想。應用腹腔鏡手術將更好暴露手術視野,可以方便主刀醫生直觀、明了觀察到直腸的組織結構,而且在手術過程中,醫生會用超聲刀進行止血,超聲刀的止血效果顯然更優于開腹手術中所用的止血技術,避免機體出現大量失血現象,且腹腔鏡手術不會直接接觸腫瘤,以避免直接接觸或擠壓殘余病變組織[6-8]。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切口長度小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時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腹腔鏡手術在治療過程中的優勢,同時,觀察組住院時間、排氣時間、下床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腹腔鏡手術對機體的創傷更小,患者在術后恢復的更快。除此之外,由于開腹手術創口更大,術后更容易出現切口脂肪液化、吻合口瘺、切口感染、切口開裂等問題,不利于患者的康復速度及效果[9,10]。
綜上所述,針對結直腸癌患者,采用腹腔鏡手術不僅有更好的臨床療效,同時也降低了并發癥發生率,值得在臨床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