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政綱
APCI 發病率較高,且具有病情重、發病急、致死率高等特點,若不及時治療,將會嚴重損傷患者神經功能,出現腦動脈受壓閉塞、進行性狹窄等情況,降低局部血流,認知功能發生損傷。目前臨床主要對APCI 患者進行溶栓、抗凝血、控制腦水腫、降纖等常規治療,不過療效欠佳,而有報道指出[1],丁苯酞注射液+巴曲酶對于APCI 患者有較好療效,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神經功能。基于此,本文就APCI 患者接受丁苯酞注射液聯合巴曲酶治療的臨床療效及可行性展開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7 月~2020 年11 月本院接診的64 例APCI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2 例。對照組中男17 例,女15 例;年齡42~73 歲,平均年齡(56.4± 13.2)歲;病程5~9 h,平均病程(7.2±0.8)h。觀察組中男18 例,女14 例;年齡43~74 歲,平均年齡(56.5± 13.6)歲;病程5~8 h,平均病程(6.8±0.6)h。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基于CT 檢查、磁共振(MRI)檢查等確診;②發病后72 h 內存在進行性加重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③家屬知情且同意參與研究。排除標準:①近1 個月行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藥物治療者;②血液系統疾病者;③肝腎功能不全者;④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者;⑤非首次腦梗死者;⑥腦出血病史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對癥治療,包括調節血脂、血糖及血壓,減輕腦細胞水腫,抗血小板聚集,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對照組患者采用巴曲酶治療,靜脈滴注巴曲酶注射液(北京托畢西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295),初次劑量為10 BU,之后改為5 BU,隔日1 次,共給藥3 次。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療,靜脈滴注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0041),100 ml/次,2 次/d。兩組療程均為2 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治療前后MoCA、MMSE、NIHSS 評分,治療前后Hcy、FIB、D-D水平,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臨床療效。①神經功能:以MoCA、MMSE 判斷認知功能,以NIHSS 判斷神經功能缺損狀況[2]。②Hcy、FIB、D-D:于治療前后取患者空腹肘靜脈血,離心10 min,保存于-20℃環境待測,之后憑借生化分析儀測定Hcy,憑借免疫比濁法測定FIB、D-D[3];③血清炎性因子:取患者空腹靜脈血,測定TNF-α、IL-6,檢測方法均為酶聯免疫吸附法;④臨床療效:死亡;惡化:體征與癥狀加重,NIHSS 評分提升幅度≥18%;無效:體征與癥狀未見改善,NIHSS 評分提升幅度<18%或是降低;有效:體征與癥狀明顯好轉,NIHSS 評分降低幅度在18%~45%;顯效:體征與癥狀明顯緩解或消失,NIHSS 評分降低幅度在>45%。總有效率=有效率+顯效率[4]。⑤不良反應:觀察治療期間有無不良反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MoCA、MMSE、NIHSS 評分對 比 治療前,兩組MoCA、MMSE、NIH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MoCA、MMSE評分高于治療前,NIHSS 評分低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MoCA、MMSE 評分高于對照組,且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MoCA、MMSE、NIHSS 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MoCA、MMSE、NIHSS 評分對比(,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b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Hcy、FIB、D-D 水平對比 治療前,兩組Hcy、FIB、D-D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Hcy、FIB、D-D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Hcy、FIB、D-D 水平對比()

表2 兩組治療前后Hcy、FIB、D-D 水平對比()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b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對比 治療前,兩組TNF-α、IL-6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TNF-α、IL-6 均優于治療前,且觀察組TNF-α、IL-6 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對比(,ng/L)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對比(,ng/L)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bP<0.05

表3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2.4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兩組均未見嚴重不良 反應。
APCI 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5],目前臨床尚無治療APCI 的特效藥物,且溶栓療法雖有明顯效果,不過容易受到適應證、治療時間窗等的限制,加之APCI 患者極易因血栓發生急性腦組織缺氧、缺血,或是因腦血管動脈粥樣硬化而發生腦供血不足,所以搶救缺血半暗帶、改善微循環成為治療關鍵點[6]。另外,相關報道指出[7],對APCI 患者進行單一用藥治療,難以取得理想的療效,聯合采用丁苯酞注射液,可以改善缺血區微循環,保護神經及線粒體功能。
本次研究表明,丁苯酞注射液+巴曲酶對于APCI患者有較好療效。FIB 影響APCI 發病,巴曲酶屬于降纖藥物,對于內皮細胞釋放FIB、組織血漿原活化素有促進作用,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加速分解FIB,改善腦組織微循環,而丁苯酞不僅可以減少腦細胞損傷凋亡,恢復腦缺血區血流灌注,還能病灶周圍毛細血管增生,減少腦梗死面積,二者聯合使用能夠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有助于增強療效,盡快減輕神經功能障礙,提高認知功能,因此,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MoCA、MMSE 評分高于對照組,且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關報道指出[8],APCI 發病與炎性因子有關,本次監測兩組TNF-α、IL-6,其中TNF-α 既會提升血管通透性,也會促進多種炎性細胞因子釋放與分泌,而IL-6 與腦組織疾病、損傷狀況亦密切相關,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TNF-α、IL-6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聯合用藥還能緩解炎性反應,促進病情轉歸,考慮原因主要是丁苯酞對有害自由基合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9],能夠提升氧化酶活性,從而抑制炎性細胞因子表達。另外,Hcy 屬于含硫基的氨基酸,可以損害血管內皮,造成腦梗死;FIB 是重要的血液凝固因子;D-D 含量能夠反映APCI患者病情進展[10],本次研究監測上述三項指標后發現,治療后,兩組Hcy、FIB、D-D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聯合用藥還能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狀態,緩解血管內皮氧化損傷。此外,兩組均未發生嚴重不良反應,提示聯合用藥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APCI 患者采用丁苯酞注射液+巴曲酶治療,既能抑制炎性因子,也能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療效顯著,兼具可行性與有效性,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