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玉杰,王魁,劉濤,于洋
青島金鏈檢測技術服務有限公司 山東青島 266705
由于40Cr合金鋼調質處理后具有良好的綜合力學性能,因此在鏈條行業常用來制作較大規格鏈條的鏈板。而熱處理后鏈板的硬度作為鏈板最重要的性能指標,其直接影響到鏈條的疲勞性能和極限拉伸載荷[1,2]。
某型號的鏈板在生產過程中,選用40Cr熱軋退火的扁鋼沖壓成形(見圖1),鏈板表面不再進行機械加工,成形后進行淬火、回火處理。但按照正常生產工序,鏈板熱處理后檢測表面硬度值低。
圖1 鏈板實物(A面)
隨機抽取一件鏈板,用HR-150A洛氏硬度計在鏈板的A面(打標一面)和B面均勻檢測10個點,檢測結果見表1。由表1可知,不但鏈板的硬度值絕大部分低于標準要求:40~45HRC,而且硬度值散差很大,最大值與最小值相差11HRC。
表1 鏈板不同位置的硬度 (HRC)
取樣后對A面和B面進行硬度梯度檢測,結果如圖2所示。鏈板的硬度隨著距表面距離的增加,呈現先降低后增高的現象。由此推斷,鏈板可能存在脫碳或冷卻不良組織。
圖2 鏈板硬度梯度
為了進一步明確原因,對鏈板取樣進行金相組織分析,如圖3所示。由圖3a可知,鏈板表面組織明顯異常,整個異常區域可以分為3部分:其中Ⅰ區為回火屈氏體+少量條塊狀鐵素體(見圖3c);Ⅱ區為板條狀回火馬氏體+大量條塊狀鐵素體,鐵素體含量明顯較Ⅰ區增多(見圖3d);Ⅲ區為回火屈氏體+少量條塊狀鐵素體,鐵素體含量較少。而鏈板孔處(見圖3b)和鏈板心部(見圖3f)組織均正常,為回火屈氏體。
圖3 鏈板金相組織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鏈板熱處理工藝正常,未發生表面冷卻不良的現象,因此決定復檢原材料。復檢發現原材料表面存在不同程度的脫碳現象,如圖4所示。所謂脫碳是指鋼在熱加工或熱處理時,鋼材表面在爐內氣氛作用下失去了全部或部分碳,造成鋼材表面的碳含量比內部減少的現象[3]。根據GB/T 224—2019《鋼的脫碳層深度測定法》檢測發現,原材料表面脫碳最嚴重處達0.20mm。
圖4 原材料表面不同程度脫碳(100×)
當原材料表面存在脫碳時,在熱處理碳勢0.45%~0.55%的情況下,爐內碳勢高出鏈板表面的碳含量,鏈板表面就會發生補碳現象[4],表面的碳含量能恢復一部分。根據鐵-碳相圖,鐵素體的奧氏體化溫度是912℃。試驗研究發現40Cr合金鋼的奧氏體化溫度約為800℃[5]。鏈板的淬火溫度為 850℃,此溫度低于鐵素體的奧氏體化溫度,脫碳層次表層中的鐵素體組織在淬火加熱過程中不能完全奧氏體化,進而在冷卻過程中就不會形成馬氏體組織,從而淬火、回火后鏈板次表層就會保留原鐵素體組織,由此導致鏈板淬火、回火后鏈板硬度偏低。
1)40Cr合金鋼脫碳層厚度越大,淬火后的硬度就越低;在淬火加熱過程中,鐵素體沒有發生馬氏體轉變,導致鏈板淬火、回火后鏈板次表層中有較多的鐵素體,使得鏈板硬度偏低。
2)由于原材料脫碳導致的鏈板硬度不合格,除了從源頭保證原材料脫碳層深度符合要求外,還可以嘗試進行復碳處理[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