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偉娜 馬春嬌 陳珠賢
廣東省臺山市人民醫院乳腺外科 529211
乳腺癌患者多采用手術方式治療,其中乳腺癌根治術是臨床常用術式,但是手術范圍大、切除組織多,術后多殘留較大創腔,滲血、毛細血管滲漏等原因,患者術后多存在皮下積液、出血等不良反應,影響皮瓣血運情況,嚴重者也會出現皮瓣壞死,不僅會導致患者的痛苦增加,而且也會導致其他治療被延誤[1]。因此,術后做好引流,減少皮下積液、出血等不良反應發生,對于患者預后康復具有積極意義。因此,本文對接受根治手術治療的乳腺癌患者進行分組對比,探析應用一次性負壓吸引球配合彈性繃帶包扎引流形式的引流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在臺山市人民醫院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治療的80例乳腺癌患者,術中保留胸肌,均為女性,知情同意下參與研究,無其他惡性疾病,認知功能正常。本研究經臺山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利用隨機數字表法劃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范圍為31~67歲、年齡(47.95±3.75)歲,TNM分期:Ⅰ期13例、Ⅱ期17例、Ⅲ期10例,腫瘤長徑范圍為0.50~8.30 cm、腫瘤長徑(4.19±1.08)cm;觀察組患者年齡范圍為33~68歲、年齡(45.21±4.19)歲,TNM分期:Ⅰ期15例、Ⅱ期16例、Ⅲ期9例,腫瘤長徑范圍為0.50~8.40 cm、腫瘤長徑(4.81±1.32)cm。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術后均在胸骨旁、腋中線各留置1根引流管,應用無菌負壓引流瓶,瓶口為硬膠塞,塞上中穿兩空心鋼管圓徑口,一邊為負壓口,鋼管在瓶內塞處于平齊狀態,一邊為進液口,鋼管深至瓶內5 cm,中心負壓閥,Y形塑料管將兩處引流管連接于一體。將中心負壓閥安裝好,一端與負壓閥以及引流管負壓口連接,一端與引流瓶進液口、Y形塑料口連接,負壓保持在20~40 kPa。(1)對照組在術后將一次性吸引管接中心負壓進行吸引。(2)觀察組術后應用由廣東康爾樂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Fr15-200 ml一次性負壓球(簡稱吸引球),負壓球是一條長60 cm、引流內徑2 mm的硅膠管,上端有4個側孔放置于乳腺癌手術的傷口創面,下端接200 ml、壓力為(160±40)mmHg(1 mmHg=0.133 kPa)的負壓球,負壓球上有兩個分別2 mm和6 mm的活塞排氣孔和通氣孔,負壓球底部有一個5 mm排水孔,是全封閉式持續低負壓引流。使用吸引球前,應先擠盡氣體使之保持負壓狀態。球為白色透明,標有液體刻度,便于觀察引流液的顏色和量。護理過程中,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發現引流球充滿液體或氣體膨脹時,打開2 mm活塞,擠出球內氣體或打開排氣孔和排水孔排出引流液后,重新關閉活塞。保持負壓狀態配合彈性繃帶包扎24 h后拆除繃帶。術后3~7 d引流管內引流液量逐漸減少,顏色從最初的暗紅色轉變為淡黃色即可拔管。兩組患者均根據局部情況進行抗感染治療,給予青霉素、克林霉素行靜脈滴注。
1.3 觀察指標 (1)記錄兩組患者術后出血、皮下積液、皮瓣血運不良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發生率;(2)記錄兩組患者的治愈時間、換藥次數,治愈判斷標準:患者連續2 d的引流量<5 ml時,將負壓引流管拔除,皮瓣貼合良好,無積液、感染癥狀[1]。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應用SPSS24.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由表1可見,觀察組術后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14,P=0.042)。

表1 兩組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2.2 治愈時間與換藥次數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愈時間、換藥次數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1),具體見表2。
表2 兩組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患者治愈時間與換藥次數比較(±s)

表2 兩組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患者治愈時間與換藥次數比較(±s)
注:對照組患者術后接中心負壓引流,觀察組患者術后接一次性負壓球進行持續中心負壓引流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40 40治愈時間(d)10.56±1.62 6.05±0.49 13.26<0.01換藥次數(次)9.69±1.78 6.95±0.83 11.95<0.01
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治療后,游離皮瓣范圍廣,毛細血管會受到破壞,且術中電刀廣泛應用,術后不合理開展功能鍛煉等,均會導致術后易出現皮下積液、感染等不良反應發生。調查發現,乳腺癌術后出現皮下積液的發生率為8.0%~43.0%,發生率較大[2]。皮下積液感染發生后,也會影響皮瓣愈合,不利于患肢功能恢復,會使患者的痛苦程度增加,不利于后續治療開展,對整體治療帶來不良影響。因此,術后積極預防積液,對于患者預后康復具有良好促進作用。研究發現,術后引流方式的選擇,對于預防皮下積液、減少出血量均具有一定影響[3]。
一次性負壓球包括3個部位:一個為偏平外形的體內引流管,管內由3條縱嵴發揮支撐作用;二是體外連接管,拆卸方便,可方便經腹壁孔內引出;三是排氣孔,可持續產生負壓。一次性負壓球多為硅膠質地,表面光滑,質地腳軟,組織反應輕,使用過程中引流管出現卷曲、壓扁等情況時,也有良好的吸引效果;引流球近端存在的單向閥門,可有效避免引流液返流進入腹腔造成逆行性感染,從而有效減少換藥次數。患者想要活動時,可將負壓球放置于衣服口袋內,使患者佩戴引流管時也可盡早下床活動,對于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具有良好促進作用,也可縮短患者創口愈合時間,臨床使用優勢明顯。研究發現,一次性負壓球進行引流時,適用于乳腺癌根治術術后護理,患者的滿意度與認可度較高[4]。
加壓包扎的原理是利用外界持續機械壓力,使皮瓣與深層組織緊密貼合。常規加壓包扎的使用效果不理想,主要是由于著力點不明顯,包扎時過緊或者過松,過緊時會導致皮瓣的血運供應不良,影響局部活動情況、增加受壓部位的皮膚不適感,影響皮瓣愈合,而過松則無法加大加壓效果。彈性繃帶可很好控制壓力,同時材料多選擇棉纖維、天然乳膠材料,可減少對皮膚的刺激,有利于皮膚與環境之間的交換,舒適性、透氣性較佳,使用感受可得到有效提升。利用彈性繃帶進行加壓包扎時,可保證壓迫力度均勻,減少移位、壓力不均勻情況發生,使張力區域保持原位狀態,使局部活動更自如,不會影響正常活動,避免活動過程中由于運動過當導致繃帶松脫情況發生,也可保證血液循環,更有利于患者所接受。本研究為了進一步提升術后引流效果,特在一次性負壓球進行持續中心負壓引流基礎上應用彈性繃帶進行加壓包扎,且有利于對引流液的顏色、量等進行準確觀察,攜帶方便,更有利于患者早期離床活動[5]。
在術后引流過程中需要對引流情況給予密切觀察,包括引流液的顏色、性質、量,保證引流管管路通暢,每日更換無菌引流瓶、一次性負壓引流管。待患者意識清醒后,可讓患者取半坐臥位,在患側上肢墊一軟枕,對患側上肢靜脈、淋巴液回流發揮促進作用,避免患側上肢進行靜脈穿刺[6]。術后3 d指導患者進行患側上肢活動,可先進行肘關節鍛煉,然后開展肩關節活動鍛煉,指導患者進行日常生活活動鍛煉,有效促進肢體血液循環。術后引流期間不僅要選擇合適的引流方式,也需對拔管指征進行嚴格把控,當患者的引流液量、顏色發生改變,達到拔管標準后,應及時將導管拔除,避免長時間置管引流造成的不良影響[7]。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引流后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降低,可減少換藥次數,縮短治愈時間,整體引流效果更理想。本研究與上述論點相吻合,證實采取觀察組采用的引流方式可獲得良好的引流效果。
綜上所述,乳腺癌術后采用一次性引流管連接負壓瓶進行中心負壓引流,彈性繃帶包扎24 h后撤除繃帶,可減少術后出血、皮下積液、皮瓣血運不良等情況發生,且活動良好,引流后可促進患者預后康復,整體效果佳,可進一步推廣普及。
利益沖突:作者已申明文章無相關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