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觀
摘 要:伴隨寺院管理的現代化,寺院檔案已初步實現了數字化管理,但與時代的要求相比,數字檔案仍需要進一步優化重構。以文化理解為依據、文化需求為方向、文化弘揚為使命,探索優化建構數量豐富、品種多樣、質量優化、智能性強、利用便捷的優質數字檔案資源庫,成為新時代寺院數字檔案建設的應有追求。
關鍵詞:寺院;數字檔案;文化理解;文化需求;文化弘揚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寺院管理已經進入現代化模式。擁有悠久歷史、深厚文化底蘊的寺院需要構建與新時代相適應的優質數字檔案體系。
一、寺院數字檔案優化是時代的應有追求
興福禪寺位于江蘇常熟城北虞山之麓,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它始建于南齊,距今有1500多年歷史。興福寺為庭院式寺廟、江南著名寺觀園林,因唐代詩人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一詩聲名遠播。以常建詩歌、米芾書法、穆大展石刻而成的“三絕碑”成為興福寺最有名的勝景。同時,興福寺也是名副其實的“華研本山”。
如今,興福寺提出“文化立寺”的發展新理念。檔案作為記錄與傳承寺院文化的重要載體受到重視,寺院檔案建設成績卓著。2016年通過“江蘇省五星級檔案室”考評,2017年全面實現檔案數字化建設與管理。但與時代要求相比,寺院的檔案工作還存在不少不足,優化現有數字檔案資源,提升檔案文化格局,建立數量豐富、品種多樣、質量優化、智能性強、利用便捷的優質數字檔案,成為寺院檔案管理現代化進程中的應有追求。
二、寺院數字檔案的自我審視
興福寺現存數字檔案,以在線歸檔的數字資源為主、少量照片錄像等數據為輔,存在數量有限、品種單一、質量不高、可用性不強等不足。
1. 檔案意識淡薄導致歸檔數量不足
寺院的建筑、景觀、科技、法務、教育、慈善、交流等內容都屬于寺院文化,“文化立寺”背景下,興福寺現有數字檔案無論是檔案分類還是歸檔范圍都亟待拓展。當前,數字檔案數量上存在不足,出現應歸檔而未歸檔、已歸檔而量不足、雖歸檔而無主題、零星分散的局面。具體而言,在歸檔目錄條目內,諸如建筑景觀、法脈弘傳、法務活動、經典修習、教育培訓、文化交流等凸顯寺院佛教文化的檔案內容偏少甚至缺乏。同時,囿于傳統歸檔范圍,對寺院文化認知意識不強,與時俱進創新歸檔范圍理念不足,導致重要法務活動和教育內容數字檔案數量極少。興福寺與上海玉佛寺、靜安寺,常州天寧寺等的佛教文化交流活動,產生的很多珍貴資料零星分散在各個類別檔案中,沒有建立系統性和專題性的數字檔案。此外,興福義工團的法會護持以及常態化日常護持和社會性公益活動、念佛堂居士念佛活動等都是興福佛教文化的一部分,還未建立數字檔案。
2. 室存數字檔案質量待提升
受傳統檔案記錄形式與歸檔格局制約,興福寺室存數字檔案大部分僅是將實體檔案作了數字化呈現。著錄項目少、數據信息單一、數字掃描內容缺乏二次識別功能、文字不規范。一是內容呈初始態。興福寺的照壁、題對、匾額在數字檔案里僅有照片而無其他信息,觀賞者無法獲得詳細資料。如天王殿的“法雨瓊樓”四字,因為是草書體,不少觀者連文字都無法識別。二是質量呈粗放型。數字檔案很大一部分僅僅是原始信息的聚集,缺少對數據的深加工。正月十五的傳燈法會,興福寺數字檔案里有大量照片,但模糊歪斜不美觀的照片未剔除,照片拍攝地點、圖案設計者以及拍攝者的信息全無,無法為將來利用提供參考和借鑒。視頻數字檔案因為缺少科學的剪輯鏈接,又無文字識別標記,查閱起來一頭霧水。三是載體呈單一化。數字檔案通常只有單一的數字載體記錄,或圖片,或文檔,或視頻,或實物數字化,缺少多種載體記錄手段的綜合運用。而智能時代跨媒介融合在數字檔案建構中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例如寺院佛像的文字材料+圖片+三維模型建構歸檔;法會活動文字資料+ 圖表+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媒介記錄建構歸檔。
3. 庫存數據資源與需求利用脫節
寺院數字檔案利用不僅在于其信息資源潛在利用價值的實現過程,更要適應信息資源利用需求者的多元化及其需求的多向度。以興福寺三絕碑為例,普通游客會以打卡為目的參觀;游學的學子會誦讀鑒賞常建的詩歌;書法愛好者會近觀遠看米芾書法;金石愛好者會研究揣摩穆大展的運刀技藝;文物愛好者會在法物流通處購置拓片收藏……因此,數字檔案在建檔時要充分考慮需求側的多樣性多層次,對數字檔案信息的采集不能單一化扁平化。如三絕碑數字檔案,在保存文字、圖片信息之余,更要增加地理、詩歌、書法、金石等諸多延伸信息,更要有進行二次信息加工的技術參數介入。
三、寺院數字檔案優化重構的實踐探索
在自我審視之余,寺院數字檔案要在原有基礎上,從文化視角進行優化重構。
1. 以文化理解為依據優化重構數字檔案
從文化理解出發,優化設計歸檔范圍,主動策劃、創新建立凸顯寺院文化的數字檔案。建立建筑景觀、法脈弘傳、法務活動、經典修習、教育學術、歷代書畫、文化交流等檔案目錄。在數據著錄時,力求元數據齊全,加強對檔案數據真實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安全性的“四性”檢測。同時,以文化理解加強數字檔案整合,對數據進行封裝、打包、簽名,以確保數據的原始性。立足數字檔案的原始信息,規劃整合,凝聚寺院文化精神內核,使歷史記憶呈現新的樣態。對零星分散的檔案進行有序編輯,確立主題,使之系統化、規范化。如將實物檔案中的磚匾木刻、碑刻等的數字檔案匯編成冊。利用數字檔案編印《常熟佛教寺院·書畫匾額柱聯碑刻選輯》。為興福寺懷述、常達、彥偁、晤恩四高僧建立個人專題檔案,同時關聯錢謙益題四高僧墓“異代并成羅漢果,空山時落曼陀花”名聯及興福寺內的“四高僧殿”等相關的資料,形成“四高僧”系統性檔案。在優化重構數據檔案后加強實施分庫管理、容災備份等舉措,以確保數字檔案保管安全長效。
2. 以文化需求為方向優化重構數字檔案
(1)數字檔案的多維度設計
寺院每年眾多的佛事活動資料,是寺院檔案的重要內容,涉及面較廣,對其數字檔案的重構,要通過多維度設計,強化記錄的完整性和全面性。以佛教寺院法會活動為例,法會涉及組織機構、參與人員、法師人數與崗位、地點(內壇和外壇)、時間、內容(灑凈、焰口法會、圓滿送圣為三大重點)、法會意義等至少七個維度,運用文檔、聲像等不同載體,可進行數字記錄,并對原始信息進行篩選、整合,最后保存備份,供寺院及各方人士查閱使用。多維度設計建構,數字檔案就有了廣度。
(2)數字檔案的多元素采集
寺院的園林景致雅致深遠,如對興福寺鋄泉與鋄亭以及亭柱聯“細嚼清風還有味,飽餐明月更無渣”,重構數字檔案時,對“鋄”字的含義作出解釋,即指絕對的解脫,也有甘露的意思。泉、亭、聯只因一個“鋄”字,就與佛教文化有了密切關聯,讓讀者、游者進入詩理、禪心、園景相融合的境界。而“印心石屋”蘊含的信息更豐富,重構這一景觀的數字檔案時,將清代兩江總督陶澍與江蘇乃至全國多地“印心石屋”的故事相鏈接,觀賞者可獲取以“印心石屋”為中心的放射狀發散型知識群。將這些知識鏈接做成數字“小貼士”或者二維碼,附于景觀牌匾上,觀賞者能借此延展性閱讀。多元素設計建構,數字檔案就有了厚度。
(3)數字檔案的學術性創生
可建立體現寺院特色的學術類檔案專題。興福寺擁有的華嚴學研究、法界學院、云棲塔院等特色文化內容,成為學術性專題檔案創生的絕佳題材。“云棲塔院”供奉近現代40余位全國各地的高僧靈骨舍利。現有的云棲塔院數字檔案比較凌亂,27座保存完好的墓塔信息多寡不一,沒有形成統一規范的數字檔案。要以每一座墓塔為獨立單元,運用多種載體,優化重構“云棲塔院”數字檔案,形成專題化集合。每座墓塔檔案設計包括:編號、姓名、位置、塔名、墓塔結構形制說明、墓主生平簡歷、塔銘或塔志、墓塔圖片(數量、格式及拍攝時間角度方法一致)。以此彰顯興福寺對歷代高僧大德的敬仰與緬懷,也讓追憶、緬懷、研究高僧大德的人士獲得更多的信息資源,提升學術內涵。數字檔案的學術性,增加了興福寺歷史文化的厚重感。
3. 以文化弘揚為使命優化重構數字檔案
(1)建構動態化數字檔案
優化重構數字檔案,要讓后人通過檔案看到文化的承繼性、延續性。興福寺正在申報蘇州對臺文化交流基地,這是優化重構相關數字檔案的良好契機。興福寺在歷史上與我國臺灣地區有很深的淵源,可以時間為序,構建相關專題檔案,并及時動態更新。民國時期法界學院學僧多人赴臺發展,新世紀以來興福寺與臺灣地區開展宗教文化多樣性交流,以動態數字檔案體現文化的歷史演變,可為文化延續留下動態記錄的空間。
(2)建構時代化數字檔案
檔案的價值不僅在于它的保存意義,更在于服務時代、社會的當下價值。用符合時代的審美表達與歷史文化記憶牽手,讓文化擁有時代的姿態,是優化重構數字檔案的時代責任。如對興福寺的書畫碑刻檔案進行數字研究開發,實現立體化虛擬化的呈現與展示,對佛像、經書等文物進行三維掃描數字建模,實現多媒體傳播。對“三絕碑”進行數字研創,Logo(寺徽)充分體現常建詩歌意境,這是數字智能與傳統文化牽手的成功范例。可融入時尚審美創意,讓Logo成為興福寺的代言名片,讓佛教文化走進千家萬戶。與此同時,興福寺要優化開發數字檔案的智能化利用。讀者可在數字化檔案界面進行瀏覽、查閱、欣賞、研究,同時在線留言互動,還可就某一數字檔案進行評價、建議或提供信息,這既是對數字檔案信息的擴展與補充,也為后續檔案用戶利用與研究提供幫助與啟示。要開發用戶捐贈上傳數字化檔案資料功能,讓數字檔案不斷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