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文
僑批又稱銀信,是指從清代至 20世紀70年代末,華人華僑通過民間渠道寄給家鄉眷屬的書信和匯款憑證的合稱。僑批檔案,是指僑批以及與之相關聯的信件、賬冊、票據、證書、譜牒、照片、廣告、匾額、印鑒等不同形式的歷史記錄。
僑批檔案來自民間,本質上是民間檔案。民間檔案指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以及相關法規規定,非國家所有,民間保存的檔案。其相較于“官方”檔案有以下特點:一是具有普遍性。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例如僑批檔案中的書信、照片、證書、票據等,家家戶戶或多或少都有。二是檔案所有權屬于民間。盡管國家有一些規定要求,如新修訂《檔案法》第二十二條規定,省級以上檔案主管部門可對個人形成的檔案經協商代為保管、必要時依法收購或征購等,但這部分檔案的實際處置權往往仍在民間。三是保存具有不穩定性。保存時間、完整性等取決于民間認知水平、社會檔案意識以及存放環境。四是存藏分布相當分散。除了民間機構和國家檔案館收藏外,絕大多數民間檔案存放在家庭和個人手中。僑批檔案的民間屬性實際上帶來存藏保管安全的不穩定性,這也是廣東檔案主管部門搶救保護僑批檔案的原因之一。當然,僑批檔案保存價值也不容小覷。
僑批檔案價值已被業界和社會廣泛認可。現存20萬件僑批不僅具備歷史價值,還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和時代價值。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僑批記載了老一輩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和濃厚的家國情懷,也是中華民族講信譽、守承諾的重要體現。要保護好這些‘僑批文物,加強研究,教育引導人們不忘近代我國經歷的屈辱史和老一輩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并推動全社會加強誠信建設。”憑借其非凡價值,僑批檔案現已成功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世界記憶名錄》等。
僑批檔案的珍貴體現出民間檔案的價值。一是表現為“物以稀為貴”。由于民間檔案來源相對廣泛普通,因此能完整系統保存下來的很少。以僑批為例,時間跨度150多年,現存的也僅有20萬件左右。二是能補充、佐證歷史。由于記錄渠道、方式等局限,再翔實的檔案也不可能再現完整的歷史。國家檔案是國家層面的記錄,民間檔案是百姓的記錄,是國家歷史的有益補充。民間檔案有時能填補歷史空白,與國家檔案相映襯,豐滿人類歷史。三是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時代價值。民間檔案作為百姓的社會活動記錄,烙上了時代印記,其社會屬性決定它具備社會價值和時代價值。當然,其社會、時代價值要順應時代需要,在利用過程中才能顯現。
僑批檔案的生成方式反映出民間檔案資源的豐富性。僑批檔案種類較多,包含文字、圖像和實物等。檔案內容也相當豐富,涉及家庭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僑批檔案是民間檔案的縮影,以家庭保管為主的現代民間檔案,隨著時代進步與社會發展,其種類、數量遠遠勝過僑批時代。民間檔案的載體種類、記錄方式基本與時代同步,檔案信息內容非常龐大。就現今家庭而言,若收集比較齊全,其家庭檔案類別覆蓋孩子、家長以及家庭發展變化等,檔案載體有紙質、膠片、磁盤(帶)、光盤等,記錄手段有文字、圖像等。這些檔案資源不僅類別全、數量多,質量也較高。
僑批檔案的出現說明民間檔案具有獨特的歷史擔當。時間跨度150年的僑批檔案,在捐贈給國家檔案館之前一直留存在民間。民眾保管僑批現象告訴我們,只要方法得當,民間亦可以保存檔案、保存歷史。從歷史保存維度看,民間檔案的歷史歸宿或曰“使命”,就是造就一個以民眾為保存主體的龐大的社會歷史檔案館。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生產生活方式不斷完善,民間檔案的種類不斷增加,內容相當豐富。由于國家檔案館集中存儲能力的限制,統一收集并保管民間檔案是不現實的,“藏檔于民、藏史于民”是豐富歷史、維護歷史真實面貌的途徑之一。從賡續人類文明看,民間存檔也是民眾應有之責任,一個民族的記憶是每個人的記憶,存續歷史民間檔案“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廣東省對僑批檔案的搶救保護昭示檔案部門應堅持人民立場,站在歷史和全局的高度,提升對民間檔案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關注民間檔案工作是檔案工作人民性的體現。“為民立檔,為民立史”符合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2013年1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的斗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60多年的發展史,都是人民書寫的歷史”,“歷史反復證明,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檔案是原始、真實、客觀的歷史記錄,民間檔案是人民群眾社會活動的真實記錄,展現的是人民創造歷史的真實畫面。廣東省對僑批檔案的搶救性保護,習總書記對僑批檔案工作的重要指示,彰顯了共產黨人的黨性,彰顯了檔案工作的人民性。重視民間檔案工作是檔案部門堅持歷史是人民創造這一唯物史觀的重要體現,也是檔案部門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動實踐。檔案工作者應站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以對歷史負責、對黨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做好民間檔案工作,引導社會記錄好保存好人民創造歷史的檔案。
強化民間檔案工作是檔案事業自身發展需要。加強民間檔案工作,是落實《“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要義所在。“堅持人民立場”“建設好覆蓋人民群眾的檔案資源體系”,是規劃確立的“十四五”期間檔案工作原則的重要內容,做好民間檔案工作切合規劃要求。加強民間檔案工作,是貫徹新修訂《檔案法》的需要。新修訂《檔案法》第六條和第七條指明了社會、個人力量參與檔案事業發展的重要性,明確提出國家一方面主動“加強檔案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檔案意識”,另一方面也“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和支持檔案事業發展”。這為強化民間檔案工作提供了法理支撐。加強民間檔案工作也是實現檔案資源多源化,創新檔案資源體系建設的重要舉措。檔案資源體系建設一直是我國檔案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加強民間檔案工作,逐步實現國家檔案資源向社會檔案資源拓展,既能增加檔案資源的公共性、社會性,又能改善檔案資源結構,夯實為民服務的根基。
推進民間檔案工作關鍵在更新工作理念,強化務實舉措。民間檔案是國家檔案的有益補充,盡可能地記錄好維護好國家的文明史是檔案部門和檔案工作者的職責所在,無論國家檔案還是民間檔案,檔案部門應兩手抓,兩手都有力。欣喜的是,目前民間檔案已引起了檔案部門關注,不少地方開展了多種行之有效的工作。有的開展民間檔案搶救性保護,如廣東僑批檔案保護工作;有的組織民間口述歷史,如江蘇開展“百村萬戶”口述歷史采集;有的舉辦家庭檔案大賽、民間珍貴檔案評選等。這些舉措都說明檔案部門開始重視民間檔案工作,開始把工作觸角向民間檔案領域延伸,開始探索檔案事業發展新模式和途徑。
當然,切實推動民間檔案工作檔案部門尚有不少事情要做。一要徹底改變傳統的慣性思維。要確立“檔案不為我所有,但能為我所用”的大檔案理念,不斷提高民間存史、民間存檔認識,強化對民間檔案工作的關注。二要做民間檔案工作的參與者。檔案部門要發揮自身獨特作用,主動介入,主動融入,將民間檔案工作主動列入檔案部門自身工作計劃和工作職責。三要做民間檔案工作的服務者。要對民間檔案、民間檔案工作認真調研,找準阻礙推進民間檔案工作的堵點、難點,創新服務舉措,做實服務文章。比如建立專項資金,明確業務服務部門,對需要幫助的民間建檔對象給予經費和技術扶持。要做細服務工作,善于從業務、專業的角度,引導、輔導民眾有效收集、整理、保存檔案,維護國家歷史完整。四要做民間檔案工作的引導者。要引導民間建檔與民間藏書、民間集郵相結合,幫助民眾克服建檔畏難情緒。要建立民間檔案工作激勵機制、民間檔案評估機制,對民間檔案工作 做得好的機構和個人給予獎勵,增強民間建檔興趣,提升民眾建檔意識。要倡導、扶持建立民間組織,推動民間檔案工作走深走實,比如支持民間建立檔案協會,支持民間收藏家收集保存民間檔案等。要建立民間檔案業務服務共享平臺,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引導民間檔案工作向標準化、規范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