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為民
中國共產黨成立至今已有百年,經過數代檔案工作者和歷史學者的努力,國內所存新中國成立前的革命歷史檔案已有非常細致的發掘和研究。近年來,海外所藏的中國革命檔案,愈加得到國內學界的重視,有著諸多寶貴的發現。經過仔細發掘,筆者發現聯合國善后救濟總署官員在解放區進行善后救濟工作的部分檔案中,有一份非常珍貴的有關抗戰勝利后解放區狀況的報告。本文基于聯合國善后救濟總署醫療官員Fritz A. Jensen(中文名嚴斐德)的蘇皖邊區考察報告原始檔案寫成。[1]通過嚴斐德的記錄,可以增進學界對抗戰勝利前后蘇皖邊區狀況的了解。
一、聯總來到中國
聯合國善后救濟總署(United Nations Relief and Rehabilitation Administration,英文簡稱UNRRA,中文簡稱聯總),是二戰期間同盟國家為救濟曾為軸心國占領的國家和地區,于1943年成立的國際性戰爭災害救濟組織。1945年聯合國成立后,該組織并入聯合國,成為其下屬機構之一。聯總被同盟國設計為暫時性救濟機構,在軸心國占領區被解放之初進行短期救濟和善后,持續時間兩年左右。按計劃,聯總的短期使命結束后,未盡的項目將由聯合國新成立的專門機構,如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國難民署等接管。
1944年底,聯總派出的首批官員即到達重慶,嘗試在中國開展救濟工作。按照聯總救濟的標準,只有軸心國曾經占領的地區才在救濟范圍內。此時,中國境內需救濟區域尚處于日軍占領之下,也無將大量救濟物資運入的途徑,故聯總工作停留在計劃階段。為與聯總工作對接,1945年1月國民政府成立了行政院善后救濟總署(簡稱行總),蔣廷黻為首任署長;7月,解放區則成立了中國解放區臨時救濟委員會(次年改稱中國解放區救濟總會,簡稱解總),董必武為會長。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聯總迅速在中國展開善后救濟工作。上海是聯總計劃中最大的物資輸入港,聯總在上海福州路建立辦事處,后發展成為聯總駐華總部。同時,聯總在需救濟的原日占區先后設立了15個分署,負責江蘇省和南京市救濟工作的聯總分署設在鎮江,名為蘇寧分署。[2]行總分署的設置與聯總相同。解總則在各解放區設立了分會。其中,蘇皖邊區是抗戰期間由新四軍建立的抗日根據地,轄區大半位于江蘇北部,還包括安徽北部和河南南部的部分地區。蘇皖邊區設立了解總華中分會。
1945年10月,第一艘滿載聯合國救濟物資的輪船到達上海,聯總在中國的救濟工作進入具體實施階段。聯總不僅運來了救濟物資,還在世界范圍內招募醫生、工程師等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來中國工作,先后受雇于聯總駐華辦事處的職員來自20多個國家。1945年7月,正在重慶的嚴斐德加入了聯總。嚴斐德,1903年出生于奧地利的維也納。他于1929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并加入奧地利共產黨。西班牙內戰期間,他成為反法西斯第十三國際縱隊的主治醫生,支持西班牙共和國。1939年,西班牙共和國在德、意干涉下失敗,嚴斐德又加入一支國際醫療隊來到中國,支援中國的抗日戰爭。抗戰期間,嚴斐德輾轉于中國多地,為抗日軍民提供醫療服務。在重慶期間,嚴斐德還結識了周恩來及中共代表團的其他成員。[3]
按照聯總成立的初衷與聯合國憲章的精神,聯總在受援國的救濟工作,應不分種族、政治信仰等,“一視同仁”。聯總在中國的救濟范圍覆蓋了從東北到海南的各淪陷區,其中包括中共領導下的多個解放區。然而,在國民黨軍的封鎖之下,聯合國救濟官員難以進入各解放區,對解放區災民的救濟工作無法進行。
二、嚴斐德的邊區考察行程
嚴斐德作為聯總蘇寧分署醫療救濟官員,心系江蘇境內解放區的災民,經多方努力,最終得以進入蘇皖邊區推動救濟工作。在事后寫就的考察報告中,嚴斐德敘述了進入蘇皖邊區的過程。
1946年1月下旬,嚴斐德作為聯總蘇寧分署代表,完成了在徐州進行的醫療救濟調查之后,向顧祝同請求前往蘇皖邊區進行救濟考察。在軍調部駐徐州軍調小組官員的幫助下,嚴斐德最終得到了顧祝同簽署的通行證,使其能夠在當年1月30日至2月15日期間,前往宿遷、淮陰等地進行考察。
1946年1月30日,嚴斐德乘坐軍調小組提供的吉普車,由徐州向邊區進發。在經過國民黨軍的哨卡時,他所乘坐的吉普車遭到了恐嚇式射擊,他本人也遭到國民黨軍官的刁難。嚴斐德出示了他作為聯總官員的證件,以及顧祝同簽署的通行證,國民黨軍官則堅稱他進入邊區后會被扣留,無法返回,企圖阻撓他繼續前進。嚴斐德不為所動,在他的強烈要求下,最終得以通過。吉普車又駛過約10里的交界地帶才抵達了邊區的第一個村莊。嚴斐德說明來意,出示證明后,受到了當地新四軍的款待。隨后,新四軍向嚴斐德提供了馬匹和向導,助其繼續向邊區腹地前進。在抵達宿遷后,嚴斐德會見了當地的軍政首長,還視察了城內的醫院、救濟站等處。
新四軍在淮安的總部接到報告后,派出汽車來迎接嚴斐德。到達淮安時,嚴斐德受到了熱烈歡迎。淮安的軍政首長為嚴斐德準備了住處,還舉行了上千人參加的歡迎會。在此,嚴斐德參觀了新四軍的醫院、地方劇團,還深入考察了附近的村莊。停留幾天后,嚴斐德又啟程前往淮陰。
淮陰是蘇皖邊區政府的駐地。在這里,嚴斐德見到了邊區政府主席李一氓,以及邊區政府救濟、財政、公共衛生等部門的負責人。嚴斐德還出席了邊區各界組織的多次歡迎宴會,并以聯總官員的身份發表了演講。此外,嚴斐德探訪了當地的教會醫院、兒童劇團,以及一個超過800人的日本戰犯學校,還實地調查了戰爭中被日偽軍毀壞的灌溉設施、堤壩、工廠的廢墟等。
在淮陰停留約一星期后,嚴斐德乘車、船抵達高郵,又沿著運河前往邵伯——這里是新四軍控制區域的最南端。從邵伯出發,嚴斐德乘船沿運河前行,一隊新四軍士兵在岸上護送。離開邵伯約6里后,護衛的士兵返回。嚴斐德坐的船繼續行駛了約10里,通過了交界地帶,到達揚州北部的國民黨控制區。嚴斐德在揚州城外下船,再經過步行、乘車和乘船,最終回到聯總蘇寧分署的駐地鎮江。
三、嚴斐德所記錄的邊區抗戰損失與救濟需求
嚴斐德通過實地調查,與地方軍政首長、基層干部、村民、教會牧師,乃至改造中的日本戰犯談話,對蘇皖邊區的現狀及抗戰損失有了第一手的認識。在報告中,嚴斐德記錄了他所了解到的邊區歷史和現狀。蘇皖邊區政府的轄區,由江蘇、安徽和河南的部分區域構成,約2300萬人口。此前的53個縣(有32個縣位于江蘇北部,18個縣位于安徽東部,3個縣位于河南南部),被重新劃分為8個區70個縣。邊區政府位于淮陰(清江浦)。邊區有自己的貨幣、稅務系統和軍事機構。到抗戰勝利前,邊區的新四軍數量是35萬人,還有40萬地方部隊,400萬的民兵。邊區還建立了遍及鄉村的教育體系,戰前文盲率超過90%,此時已降至70%左右。
嚴斐德了解到,在日偽占領期間,邊區農民需要承受多項稅收,包括地稅(The Land Tax)、槍稅(The Rifle Tax)、銅鐵稅(The Brass and Iron Tax)、錫捐(Tin Offerings)及不定期的各項稅收(Irregular Taxes)等。在距離淮安5里的村莊黃塔橋(音譯,Hwang Ta Chiao),嚴斐德得知該村曾被日偽軍分為8個保,每保約100戶村民。其中第4、5、6保村民,因不愿幫助日偽對抗新四軍,一次即有36人被殺害。第4保有118戶人家,戰前人口超過700人,此時則不到600人。抗戰期間,整個邊區有15萬多人死亡,42萬多人受傷,還有10萬多人被擄走。
作為醫療官員,嚴斐德詳細考察了邊區醫院及公共衛生的狀況。在抗戰期間,邊區的醫院遭到嚴重的破壞,醫療器械和藥品缺乏,整個邊區目前僅有一臺X光機。他在報告中羅列了邊區醫療部門在黑熱病、瘧疾、回歸熱和斑疹、傷寒、疥瘡、白喉、沙眼、肺結核、霍亂、麻風病等方面防治的情形。嚴斐德還聽取了有關新四軍醫院、鄉村診所的情況介紹,以及邊區醫療部門善后重建需要的各項藥品、疫苗、設備、專家等援助需求。
從蘇皖邊區政府副主席兼解總華中分會主席韋愨那里,嚴斐德了解到邊區救濟工作的開展情況。韋愨通過嚴斐德請求聯總提供緊急救濟: 20萬噸食品、50萬匹布和80萬捆木料用于搭建茅屋等。此外,邊區還需要大量水牛或其他役畜、農具、種子、肥料等善后物資。嚴斐德還記錄了邊區政府向聯總和行總提出的專項物資及技術援助的請求,如邊區希望獲得4名農業專家、3名水利工程師、8名內外科醫生、2名藥劑師等專家援助。嚴斐德本人就這些請求表示了支持意見,建議聯總盡可能提供幫助。
嚴斐德在報告之后,附上蘇皖邊區政府致聯總駐華辦事處主任凱石和行總署長蔣廷黻的信件。在信中,邊區政府主席李一氓、邊區參議會議長田豐、解總華中分會會長韋愨,聯名請求聯總和行總給予邊區救濟,并隨信遞交了邊區抗戰期間詳細的損失報告。
四、不平等的救濟
通過嚴斐德對蘇皖邊區的實地考察報告,可以看出抗戰期間邊區遭到敵偽的侵占和劫掠,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巨大,百姓生活艱難。邊區政府和當地新四軍部隊一邊武裝抗敵,保衛和拓展邊區轄地;一邊進行社會改造,建立了新的貨幣、稅收、醫療和教育系統。抗戰勝利后,邊區政府積極組織災民自救和生產恢復。但是,在國民黨軍的重重圍堵之下,邊區與外界交通困難,無法獲得救濟和復興所需要的糧食、布匹、木材、醫藥資源和其他工農業生產所需物資。對于邊區向聯總提出的救濟請求,嚴斐德本人表達了強烈的支持。他認為邊區對救援需求的迫切性,超過了他曾經調查過的所有其他地區。
聯總駐華總部非常重視嚴斐德對蘇皖邊區的考察結論,署長凱石親自聽取了嚴斐德的匯報。然而,在國民黨當局的阻撓之下,聯總對蘇皖邊區的救濟計劃未能順利執行。按照聯總與行總的協定,聯總負責將物資運入中國沿海港口,交于行總分配和發放,聯總派員監督。行總為國民政府的部級機構,盡管在聯總要求下宣稱負有對解放區同等救濟的責任,實際工作中卻是百般抵制和拖延。同時,國民黨的其他軍政部門則采取武力封鎖政策,阻止救濟人員和物資進入解放區。1946年4月,甚至發生了國民黨空軍在石臼所(今日照)港轟炸聯總向山東解放區運送物資的船只,造成船只和救濟物資受損、船員受傷的慘案。在聯總中國救濟項目開展數月之后,各解放區實際接收到的救濟物資寥寥無幾。
為此,周恩來和董必武等中共領導人多次赴上海、南京與聯總駐華辦事處及國民黨當局交涉。1946年7月,周恩來赴上海與聯總、行總交涉時指出,“解放區難民占全國難民的五分之三”,所獲得的救濟物資僅占到聯總運華救濟物資總數的“千分之六強”。[4]三方的談判雖達成多項協議,然而國民黨方面均未遵守。
解放區所受不公正對待,也引起聯總中下層職員的普遍同情。聯總駐華辦事處外籍職員300多人曾聯名致信聯總位于美國華盛頓的總部,指責國民黨方面將救濟物資變成了“政爭武器”,要求采取措施平等救濟解放區。
在解總的抗議下,聯總要求行總專設救濟解放區的辦事處。在蘇皖邊區,行總于1946年9月成立了行總淮陰辦事處。然而,直至1947年底行總被撤銷,淮陰辦事處“僅在賬面上接收物資一千五百噸”,“而無實際工作”。[5]其他解放區所受救濟,也大抵如此。
1947年12月,聯總結束在中國的救濟項目,嚴斐德也動身回國,成為奧地利共產黨中央機關報《人民之聲報》的編輯。1950年,嚴斐德出版了著作《中國勝利了》,記錄自己參與中國抗戰期間的見聞,尤其介紹了解放區和紅色政權。1955年4月11日,嚴斐德作為《人民之聲報》的特派記者,乘坐“克什米爾公主號”飛機前往印度尼西亞采訪萬隆會議,不幸在飛機爆炸中喪生。他的名字被鐫刻在了北京八寶山公墓“四一一”事件烈士碑上。[6]
注釋與參考文獻
[1]報告英文標題為:Report on survey trip through the Anhwei-Kiangsu-Honan Border Region (Communist),英文打字件,共29頁。報告附有一封邊區首腦致聯總、行總的信件,為中文信件的英譯件,2頁。整個報告作為聯總蘇寧分署署長R. P. Richardson致聯總駐華辦事處主任凱石(Benjamin H. Kizer)簡介嚴斐德邊區考察信件的附件。此檔案藏于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聯合國檔案與記錄管理處(United Nations Archives and Records Management Section),檔案編號:S-1121-0000-0326。
[2]南京當時是“特別市”,不屬于江蘇省管轄,聯總為救濟便利將南京市與江蘇省統籌安排于同一分署,該分署被稱為蘇寧分署。
[3][奧]伊娃·巴莉麗琦著,翁振葆譯:《嚴斐德傳》,新華出版社1992年版,第39-68頁。
[4]錢之光:《抗戰勝利后的中共代表團南京辦事處和上海辦事處》,《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6期,第37頁。
[5]行政院善后救濟總署編纂委員會:《行政院善后救濟總署業務總報告》,六聯印刷公司,民國卅七年四月卅日,第112頁。
[6]張彥:《八寶山墓碑上的外國人——憶醫生、詩人、記者、烈士嚴斐德》,《百年潮》2000年第7期,第65-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