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英思


“密勞代”,壯族語言“不怕死”之語,在土地革命尤其是百色起義時期,是百色地區人民對共產黨員的由衷贊譽,在右江一帶廣為流行。
“只有犧牲,沒有叛變”
1929年12月11日,百色起義爆發。這一天,中共廣西前委在恩隆縣(今田東縣)平馬鎮經正書院隆重召開右江地區第一屆工農兵代表大會。到會的有百色、那坡、田州、平馬、果化等5個城鎮選出的工人代表,百色、恩陽、奉議(后奉議、恩陽兩縣并為田陽縣)、恩隆(今田東縣)、思林(后改名平治,今田東縣)、果德(后并入平果縣)、隆安、向都(今屬天等縣)、鎮結(今屬天等縣)、東蘭、鳳山等11個縣的農民協會代表,以及紅七軍士兵委員會的士兵代表等80多人。大會討論建立各級蘇維埃政府、擴大紅軍、組織地方工農赤衛軍、肅清反革命分子等問題,一致通過紅七軍施政綱領,實行土地革命等決議案,選舉產生右江蘇維埃政府領導人,主席雷經天,政府委員韋拔群,軍事委員韋玉梅(東蘭瑤民代表),財政委員蔣再興(紅七軍士兵代表),土地委員劉偉謀(恩隆農民代表),委員有羅文佳、黃大權、滕德甫,秘書長李鐵南等11人。其中壯族、瑤族的委員6名。
短短的兩個月內,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壯族聚居的廣西右江地區出現了一塊有16個縣連成一片、擁有近100萬人口的革命根據地,全國矚目。
1945年,中共中央委托陳毅、鄧發等領導人在延安召開原右江革命根據地和紅七軍干部座談會,會上,由原右江蘇維埃政府主席雷經天執筆的報告《廣西蘇維埃運動》,不無感慨和自豪地指出:“在右江黨政領導機關的干部,除雷經天是南寧人外,其他就是右江各縣的地方干部。縣級的黨政機關,也有外來的干部參加工作,徐逖生是廣東海豐人,張震球是廣西北流人,歐定貴是廣西貴縣人。干部的政治水平雖不甚高,但一般階級認識是很明確的。這些干部在革命斗爭過程中,只有犧牲,沒有叛變。”
與此相似的,是1946年9月1日,新桂系巨頭白崇禧在桂林各界歡迎會上說,1939年敵寇侵犯廣西,廣西數百萬武裝及徒手民眾動員起來,協同國軍作戰,不斷打擊敵人,因此在桂南淪陷的11個月中,邕龍一帶無偽軍,無偽組織,亦無偽幣流行,敵人只能集結在南寧,導致敵軍糧食補給困難,不得不知難而退。
抗戰中的廣西沒有偽軍,這反映了廣西民眾的忠勇和對民族的忠誠。而有著崇高理想信念的廣西右江革命根據地黨政主要骨干不怕流血犧牲的忠誠,充分體現在為民族、為共產黨、為人民的思想和行動上,深深地展現出忠誠的純粹、深邃與徹底。
犧牲的右江特委和蘇維埃委員
雷經天在《廣西蘇維埃運動》中提到,廣西尤其是右江地區的干部,包括右江蘇維埃委員、紅七軍二十一師師長韋拔群、代理右江特委書記兼蘇維埃主席陳洪濤、右江特委組織部部長陸浩仁、右江蘇維埃土地委員劉偉謀等,都在保衛蘇維埃政權的斗爭中,流盡了最后一滴血。
韋拔群(1894—1932),廣西農民運動先驅和領袖,壯族人民優秀兒女,革命事跡聞名遐邇。他出身富家,本可以過富裕安逸的生活,卻放著縣長不當,在極其險惡的環境下帶領群眾和農軍鬧革命,為廣大窮苦百姓打天下。1929年百色起義,他派出經過訓練和考驗、有經驗的農軍加入紅軍隊伍,自己將新參加人員編為紅七軍第三縱隊。百色起義當天,已是紅七軍前委委員的他當選為右江蘇維埃政府委員。紅七軍主力小長征,他又把第三縱隊子弟送到河池,整編為第十九師一部,自己僅留下紅二十一師1個師的番號以及少量的指戰員和傷病員,人數不足百人。1931年1月上旬,他迅速將赤衛軍組建為紅七軍第二十一師,任師長,全師3000余人。同月,師黨委成立,書記陳洪濤,常委韋拔群、黃松堅,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率部頑強反擊國民黨桂軍的“圍剿”。韋拔群將大革命失敗前后幾年生的孩子,分別起名為“革命”“堅持”“到底”。1927年夏,他的二弟韋莖在反“清鄉”斗爭中被叛徒殺害。1931年冬,根據地面臨嚴峻困境,急需上級黨組織給予指示和支持,韋拔群派大弟韋菁(紅軍團長)和內弟陳慶鍔(紅軍營長)突破重圍,到香港向黨匯報工作,二人在返回途中被敵人殺害。不久,他又派剛滿16歲的次子韋述宗隨右江革委會委員白漢云前去香港尋找中共黨組織,也在途中被敵人抓捕。敵人妄圖以韋述宗作為人質、以升官作誘餌勸說韋拔群下山投降,但這動搖不了韋拔群革命到底的決心,韋述宗也被敵人殺害。1932年春,為了擺脫困境,保存革命力量,韋拔群在中共右江特委和紅軍獨立師黨委召開的緊急會議上提出向外發展、開辟新區的意見,會議決定由副師長黃松堅、參謀長黃大權率20余名干部到右江下游,由右江革委會主席黃舉平率15名干部到黔桂邊區,由師政治部主任陸浩仁帶領部分干部到都安,韋拔群和陳洪濤則堅守西山。8月,桂系軍閥調集上萬兵力對東鳳根據地實行空前殘酷的“圍剿”,韋拔群生母黃祖妹、嫡母王的紀、庶母陳的姣、三子韋革命、四子韋堅持、女兒韋美鸞等相繼被敵人圍困,餓死于西山;妻子黃秀梅為了保護韋拔群,故意把敵人引開,為革命獻出了生命;二妹韋的壯也被敵人抓走。韋拔群始終堅守西山根據地,直到不幸被叛徒出賣犧牲。他一家20余口人,有17人為革命獻出生命,連收養的流浪女雙鳳、飛來也慘遭殘害。
韋拔群的親密戰友和助手陳洪濤(1905—1932),壯族,東蘭縣人。1924年考上在百色的省立第五中學,因家境貧困而輟學,回鄉參加革命活動。1925年秋,韋拔群保送他進梧州宣傳員養成所深造,次年,陳洪濤在該所加入中國共產黨,結業后回東蘭跟韋拔群開展農民革命運動。1930年10月,右江特委書記雷經天隨紅七軍主力北上中央蘇區,特委改組,陳洪濤接任特委書記兼右江蘇維埃主席。紅七軍整編,前委任命他為紅二十一師政治委員,同師長韋拔群一起堅持右江革命根據地的斗爭。陳洪濤以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引導全家走上革命道路,獻身革命,父親被害,母親餓死,妹妹犧牲,妻子被捕,出生才4個月的兒子也被兇殘的敵人活活摔死。險惡的斗爭環境并沒有嚇倒他,反而更激起他對敵人的憤慨,對黨和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1932年12月,因叛徒出賣,陳洪濤被捕后被押解到偽百色團管區司令部,匪司令謝宗鏗對他威迫利誘,厚顏無恥地勸他說:“你是個有才干的人,只要回心轉意,前途是無量的。我愿你愛惜自己的黃金時代!”陳洪濤鏗鏘回答:“革命就是我的黃金時代!我堅信革命一定會取得最后勝利!”(《廣西革命回憶錄續集》)勸說不通,謝匪又讓陳洪濤的妻子潘秀梅探監去軟化他,陳洪濤識破敵人的詭計,臨別時摘下自己胸前一個扣子遞給妻子,意味深長地說:“這個扣子,是我留下的黨費,你要好好地保存,等到革命勝利了,就把它交給黨。”(《廣西革命斗爭回憶錄》)12月22日,他被敵人殺害。
陸浩仁(1907—1936),壯族,東蘭縣人。陸浩仁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讀書時年紀較大,在高等小學堂就讀時已開始參加進步活動,19歲畢業后投身韋拔群領導的農民運動,百色起義前任中共東蘭縣委委員、太平區委書記,1931年任中共奉議縣委書記。1930年8月右江特委改選,陸浩仁再次當選委員。紅二十一師成立黨委,他任黨委委員、師政治部主任。韋拔群、陳洪濤不幸犧牲后,陸浩仁先后擔任中共右江下游黨委代理書記,中共思果中心縣委書記兼紅河下游革命委員會主席等職,配合黃松堅等堅持展開游擊戰。1936年7月14日凌晨,與滕國棟等領導人到果德縣果化區六孔村檢查布置工作,不幸被叛徒殺害。
李南山(?—1930),恩隆縣平馬人。由于家庭貧困,小時不能入學念書,他便邊勞動邊自學。因從小跟父親學會一手制作糕點及烹調的技藝,成年后,李南山先后在輪船上和資本家的家中當廚師。他為人誠實,辛勤勞動,助人為樂,又有一手好技藝。右江蘇維埃政府成立的當天,他當選為勞動委員,當晚便召開平馬鎮各行各業工會負責人會議,成立平馬總工會,當選主席,其時基層工會會員800余人,他為保衛和鞏固蘇維埃政權廢寢忘食開展工作。當時敵人制造謠言,污蔑蘇維埃“共產共妻”等,他組織工人赤衛連逮捕破壞蘇維埃政權的反革命分子。總工會制定一系列的政策,給工人增加工資,實行8小時工作制;女工友結婚坐月子的,老板不能扣其工資,保護工人的利益。為解決蘇維埃政府的財政困難,李南山組織10余名有鑄銀技術、政治可靠的工人,在文昌廟開設鑄銀工場,把蘇維埃政府沒收來的碎銀、壞銀圓以及首飾之類的銀子,加工為銀錠,每錠10兩重,再由蘇維埃政府拿去兌換銀圓;依靠裁縫工會負責人黃木生,開辦被服廠,為紅軍生產軍服500余套、棉衣200余件、子彈帶1500余條及各區鄉蘇維埃政府使用的紅旗數百面、紅軍戰士紅色領帶標志1000余條。恩隆縣屬丘陵地帶,紅軍駐扎的地方比較分散,李南山組建運輸隊,為紅軍運送糧油等生活必需品,戰時運送彈藥。1930年6月,向外線游擊的紅七軍主力回師百色,收復右江沿岸各縣,李南山組織工人赤衛連配合紅軍作戰。10月,紅七軍主力離開右江革命根據地,李南山隨軍行動,在征戰途中,不幸壯烈犧牲。
劉偉謀(1896—1930),壯族,田東縣人。他出生于農民家庭,從省立第五中學畢業后,他在家鄉任小學教師。1926年開始從事革命活動,同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9月,劉偉謀當選為第二屆恩隆縣農民協會主席;右江蘇維埃政府成立,擔任土地委員,隨后又兼恩隆縣蘇維埃政府土地委員。他根據上級有關土地革命的規定,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積極宣傳貫徹,當地土地革命得以順利開展。1930年2月,劉偉謀在參加馬鞍山戰斗之后,和部隊一起奉命向百定山區轉移,行軍到侖圩背后山時,遭敵流彈擊中犧牲。
劉偉謀不僅自己參加革命,也影響了小他3歲的弟弟劉震英。劉震英曾在省立第五中學就讀,百色起義后,在哥哥的支持下,棄學回鄉投身革命,在恩隆縣蘇維埃政府做宣傳隊員。劉偉謀犧牲后,劉震英悲痛萬分,立即參加紅七軍,任宣傳隊長。1930年10月,紅七軍主力北上江西,剛請假回家結婚幾天的劉震英馬上告別妻子和老母親,跟隨部隊出發。1 9 3 4年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劉震英留在根據地,擔任新編師政治部宣教科科長,隨項英、陳毅轉入贛粵邊區堅持3年游擊戰爭;1937年盧溝橋事件爆發后,隨隊到達蘇南;1939年任新四軍新六團政治處主任。當年冬,日偽軍集結重兵進行大“掃蕩”,新六團與敵人發生遭遇戰,劉震英身先士卒,率隊夜戰,英勇犧牲。新四軍《抗敵報》高度評價他“十年革命精忠為黨,噩耗傳來全軍哀悼”。
獻身的縣黨政負責人
雷經天在《廣西蘇維埃運動》中還提到恩隆縣蘇維埃政府主席滕德甫的犧牲經過。
滕德甫(1900—1930),壯族,恩隆縣林鳳鄉人。他1924年考入省立第五中學,1926年初輟學回鄉,在家鄉任小學教師,參與領導成立恩隆縣農民協會,任執行委員。1927年蔣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滕德甫率領農軍上山開展武裝斗爭,1927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是駐防恩隆的國民革命軍第十六軍政治部秘書、中共地下黨員余少杰在右江地區發展的第一位黨員。1928年冬,滕德甫任恩隆縣黨支部書記。1929年10月28日,滕德甫接到雷經天的命令,率領林逢、那恒、百谷農軍到平馬鎮碼頭集中,在雷經天指揮下,配合廣西警備第四大隊一營殲滅反動的第三大隊部,為百色起義掃清道路。百色起義次日,滕德甫當選為恩隆縣蘇維埃政府主席,中共恩隆縣委書記。他公開宣布吸鴉片煙、賭博和娼妓為非法,立即下令取締,這些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污泥濁水,很快被蕩滌得一干二凈。1930年2月,紅七軍主力外出游擊,國民黨桂軍乘機占領右江兩岸各縣。敵人瘋狂“圍剿”林鳳革命根據地,滕德甫把縣委和縣蘇維埃政府遷往臨近山區的那滿屯,帶領政府工作人員和赤衛軍堅持斗爭。在3月的一次戰斗中,他本已率赤衛軍撤出陣地,但因還有部分群眾和紅軍赤衛隊家屬沒有離開村莊,他不顧個人安危,率領兩名戰士用機槍掃射,引開敵人的火力,群眾得以安全轉移,他自己卻不幸中彈壯烈犧牲,時年30歲。滕德甫的父親、女兒、養女、大弟及大弟的女兒先后為革命捐軀。
關崇和(?—1930)是右江地區15個縣蘇維埃政府主席中唯一的漢族主席,生于貴州省,因家境貧寒,自幼被賣到百色。養父把他帶回廣東新會縣老家寄養,關崇和成親后,從廣東遷徙到廣西百色落戶,在煙鋪打工。他富有正義感,樂于助人,在工人中頗有威信。1929年秋,關崇和按中共地下黨要求,秘密建立90多人的工人赤衛隊。煙絲行業第一個成立赤色工會組織,他當選為主席,工會組織向當時百色唯一的印書社借了一臺印刷機,在部隊同志的具體指導下,于1929年11月5日印出《右江日報》。他領導全縣工人為準備武裝起義奔忙,動員工人搬運糧食,制作新軍裝、軍旗,發動印書社工人與士兵日夜加班,趕印中共六大決議文件和起義宣傳材料,保證這些文件資料及時送到廣大工農兵手中。12月10日,他率領工人赤衛隊和警備第四大隊一部,秘密包圍百色警察局,繳獲槍械。百色起義大會時,他作為工人代表向紅七軍獻印章。百色起義不久,2000余名土匪進攻百色城,他迅速與紅七軍軍部聯系,指揮工人赤衛隊配合留城的500余名官兵英勇反擊,將敵人趕出城。1930年1月,軍長張云逸指示紅七軍政治部正式吸收關崇和為中共黨員。1930年3月中旬至4月初,關崇和率領小分隊護送鄧小平通過桂軍封鎖線,到達思林縣蘭芳村停留半個月。5月底,紅七軍回師右江,張云逸交代關崇和動員300名農民青年參加紅軍,關崇和不僅動員自己身邊的工人武裝加入部隊,而且率縣農民赤衛軍1個中隊護送315名青年小伙子到百色城,超額完成任務。11月初,關崇和隨主力北上,河池整編時任紅十九師五十六團一營營長,轉戰途中,轉任軍教導隊隊長。在一次戰斗中,隊伍被打散,關崇和于平樂縣被敵人殺害。
李漢生(1905—1929),壯族,奉議縣侖圩鄉人,家境較富裕,在本縣及恩陽縣開展農運工作。1927年8月任“二都暴動”行動總指揮。1929年12月參加百色起義,被指定為奉議縣委第一任書記,當月即不幸犧牲。
陳金平(?—1930),具體出生年月和籍貫不詳,百色起義前打入思林縣政府做地下工作,參加百色起義,1929年12月15日中共思林縣委建立時,陳金平擔任第一任書記;1930年2月,陳金平調到部隊工作,11月,隨紅七軍主力北上,在戰斗中犧牲。
隨主力北上的英烈
紅七軍離開右江時,右江特委委員黃治峰、黃永達,縣蘇維埃政府主席阮殿煊、李干等隨軍行動,在以后的革命斗爭中犧牲。
黃治峰(1891—1934),壯族,奉議縣人,早年在省立第五中學、廣西軍官學校讀書,在國民黨桂軍已被授予少校軍銜;1924年棄職還鄉,投身農民運動,先后擔任奉議縣農民協會主任和右江農民自衛軍第二路總指揮。1928年,黃治峰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百色起義時,當選為奉議縣蘇維埃政府主席。因赤衛軍編入紅七軍,他任紅七軍第二縱隊營長,右江赤衛軍總指揮,奉議縣蘇維埃主席;1930年河池整編時,任紅七軍第二十師副師長,是紅七軍廣西籍干部中職務最高者,北上江西中央蘇區后,任軍部參謀處長等職。1934年,黃治峰奉命從中央蘇區轉回右江工作,途中被國民黨殺害。
黃永達(1901—1931),壯族,思林縣人,是百色農軍中很能打仗的一名指揮員。在省立第五中學讀書時,他就以愛寫文章抨擊時局出名,是進步學生中的骨干分子。因將進步刊物在同學中傳閱,他被迫于1926年夏輟學回鄉,在縣立第一小學當教師,由余少杰介紹入黨,成為思林縣的首位共產黨員。1927年,黃永達任縣農會執委,組建2000余人的農民自衛軍,任總指揮兼第三中隊長,9月,率領思林、恩隆、果德、向都四縣農軍300余人,先后攻占鎮結、思林縣城;11月,和黃紹謙率領思林、向都兩縣農軍第二次攻打思林縣城。1929年,黃永達當選廣西省農協籌備處委員,出席廣西省黨代表大會;同年10月,黃永達率領農軍700余人第三次攻占思林縣城,配合廣西警備第四大隊三營在平馬全殲反動的警備第三大隊1個營,為百色起義掃除障礙;12月,百色起義爆發次日,當選為中共右江特委委員。1930年2月初,國民黨桂軍襲擊駐隆安縣城的紅七軍,黃永達率思林赤衛軍配合紅七軍展開戰斗,激戰三晝夜,后率隊參加平馬、鷓鴣坳伏擊滇軍等戰斗。3月18日,鄧小平路經當地,黃永達和愛人李嫣為鄧小平帶路。鄧小平住在真良村的半個月里,黃永達率赤衛軍負責安全保衛工作。紅七軍北上,在河池整編時,黃永達任紅十九師五十八團一營營長,后任軍部教導隊隊長;北上途中,參加歷次戰斗,作戰英勇,屢立戰功;曾被誤解為北上途中率1個營跑回右江根據地,實際上,當逃兵的是一同率縣農民赤衛軍加入紅軍北上江西、途中跑回的黃金鏡。1931年1月,黃永達在廣東乳源縣梅花嶺激戰中不幸犧牲。
阮殿煊(1903—1935),壯族,思林縣人。阮殿煊從省立第五中學畢業后,回鄉任小學校長,1926年投身農民運動,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經常組織學生上街和深入附近農村宣傳發動群眾,曾舉辦思林縣農民運動骨干訓練班,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后,同黃永達帶領思林農軍堅持武裝斗爭。1928年冬,阮殿煊任中共思林縣黨支部書記;1929年冬,當選為思林縣蘇維埃政府主席。1930年2月,紅七軍主力到滇桂邊游擊,右江沿岸各縣蘇維埃政府撤出縣城,阮殿煊率領政府機關干部和兩連赤衛軍退到養秀山區,敵人尾隨至養村,他指揮赤衛軍奮起迎擊,敵傷亡800人,狼狽潰逃。1930年夏,紅七軍在鷓鴣坳與滇軍激戰,阮殿煊發動群眾支前和參戰,持續五晝夜,戰后又協助紅軍建立臨時戰地醫院,動員一批婦女看護傷病員。同年秋,紅七軍主力奉命北上,阮殿煊調到軍政治部任宣傳科科長,離別慈母愛妻幼兒,參加中央蘇區的反“圍剿”斗爭。紅軍主力突圍長征后,他留下堅持斗爭,1935年在江西犧牲。1945年,在延安召開的紅七軍干部座談會上,雷經天深情回憶說阮殿煊積極開展土地革命,帶頭焚燒自己家里的田地契約,帶頭成立共耕社,將自家的20畝地交給群眾耕種。1959年,張云逸大將在回憶錄中提到,紅七軍第二縱隊是由原第四大隊機關槍營、特務營以及黃治峰同志和阮殿煊同志領導的思林、奉議、恩隆等縣地方武裝合編而成。
李干(1902—1935),壯族,隆安縣人,原籍邕寧縣石埠村。1920年,李干考進隆安縣立一小讀書,1925年底到梧州宣傳員養成所學習,結業后回隆安縣搞農運工作,任縣農民協會辦事處委員;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8月,參加省農民代表大會,當選為省農協籌備處委員,會后,李干到果德縣利圩組織有30多人槍的農民赤衛隊;同年12月參加百色起義,任隆安縣蘇維埃政府主席。1930年2月隆安之戰,他帶領赤衛隊員與紅軍并肩戰斗。部隊撤離隆安,他隨軍上東蘭、鳳山,后加入紅軍,歷任紅七軍第一縱隊政治部宣傳科科長、軍政治部宣傳科科長;參加紅七軍長征、中央蘇區第二至第五次反“圍剿”斗爭。1935年9月隨紅軍走出草地后,李干在四川省巴西病逝。
農夫(1904—1934),壯族,恩陽縣人。1926年,他考取省立第三師范學校,在校期間品學兼優,思想進步,是學校共青團支部發展對象。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農夫被國民黨軍警列入“行為不軌”黑名單,被兵警搜捕,在同學好友的幫助下連夜逃離虎口,返回家鄉百峰小學任教。國民黨省政府電令恩陽縣政府緝捕,他又逃到養利(今天等)縣,仍做小學教師,不久被捕入獄。1929年夏,俞作柏、李明瑞主政廣西,釋放在押“政治犯”,9月,農夫獲釋回鄉,在中共黨員李漢生指導下組織農民協會,組建一支100余人的農民自衛軍,進行抗糧抗捐抗稅斗爭,沒收大惡霸財產,分給農民群眾。12月,農夫指揮赤衛軍攻打國民黨縣政府,擒獲縣長兼民團司令莫昌葵。1930年1月,恩陽縣蘇維埃政府成立,農夫擔任主席,2月調到紅七軍政治部宣傳科。農夫隨紅軍到黔桂邊打游擊時,負責籌集糧食;10月,紅七軍主力集中在河池整編,農夫任紅十九師政治部宣傳科長。在北上途中,他書寫標語口號,散發傳單,播下革命的火種。1934年,農夫在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戰斗中犧牲。
流盡最后一滴血的留守骨干
留守右江革命根據地的紅七軍二十一師和地方黨政主要干部,展開近兩年之久艱苦卓絕的反“圍剿”斗爭。
陳鼓濤(1906—1932),壯族,東蘭縣人,他出生于貧苦農民家庭,1923年考入省立第三師范就讀。1925年夏,正值滇桂軍閥混戰,學校停課,韋拔群邀請陳鼓濤回東蘭開展農民運動。1926年3月,還在第三師范學習的陳鼓濤考入廣州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結業后回廣西省農民部報到,受派遣返原籍東蘭縣從事農民運動。1930年1月,中共向都縣委成立,陳鼓濤任縣委書記,3月兼任果德縣委書記,是兩個縣主要的革命負責人之一;曾從靖西紅八軍一縱處給鄧小平帶路到向都。1932年2月,陳鼓濤在戰斗中犧牲。
陳伯民(1904—1930),壯族,東蘭縣人,是韋拔群的表弟,右江農民運動最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陳伯民早年就讀于省立第五中學,1922年參加韋拔群在北帝巖成立的革命同盟會,1923年參加組織農軍3次攻打東蘭縣城的戰斗,趕走縣知事蒙元良。1925年春,陳伯民赴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9月,東蘭縣農民協會成立,陳伯民任主任,韋拔群任軍事部長,同年,陳伯民任東蘭縣農民運動講習所教務主任。1927年,陳伯民參加中國共產黨,后到河池、都安一帶領導農運,任河池縣農民協會主任,1929年由中共黨組織推薦任河池縣縣長。1930年2月,陳伯民率農軍2000余人攻占都安縣城,在撤出戰斗中遭敵伏擊被捕,4月,在都安縣城就義。
林柏(1907—1931),壯族,恩隆縣人。林柏從田南師范畢業后,在小學任教,1926年辭去教師職務,組織農民運動,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8月,林柏參加恩奉農軍暴動,之后受廣西臨時軍事委員會指派,到向都縣開展農運,1928年初參與領導向都暴動、攻占向都縣城;1929年8月,出席廣西省農民代表大會,由俞作柏委派任向都縣縣長,11月任縣革命委員會主席;百色起義后,林柏當選為向都縣蘇維埃政府主席,兼任農民赤衛軍總指揮。1931年9月,林柏在向都縣漢洞村活動時,被叛徒槍殺,時年24歲。林柏的父親被國民黨反動派以“共匪”家屬為由殺害,胞弟林拔祖追隨林柏干革命,隨紅七軍主力北上,在江西反“圍剿”戰斗中犧牲。
潘憲甫(1900—1932),壯族,奉議縣人,省立第五中學畢業后,被奉議縣公署錄用為辦事員。目睹官場腐敗,1925年冬,他憤然辭去公職,回鄉參加黃治峰組織的同盟會,領導農民運動。次年,潘憲甫任奉議縣農民運動講習所教員,縣農民協會委員,參與領導討伐國民黨縣知事中飽私囊貪污的斗爭,到恩隆、思林、東蘭等縣聯絡各地農民協會,互相支持。1927年7月,中共廣西臨時軍政委員會成立,潘憲甫任組織委員,8月,同黃治峰等發動舉行“二都”武裝暴動。受委派到香港向黨組織匯報工作期間,潘憲甫的妻子和弟弟被敵人殺害,房屋被燒毀。1928年秋,潘憲甫任中共奉議縣特支書記、田南臨時特委委員;1929年,經廣西特委推薦,被俞作柏委任為奉議縣縣長,百色起義爆發后當選為縣蘇維埃政府主席;1930年2月,和縣蘇維埃政府宣傳員韋素鸞結婚時動用了公款,被免去主席職務,在縣蘇維埃政府協助黃治峰工作。紅七軍主力北上后,他率領赤衛軍100多人槍留在本地,在革命最低潮時仍堅持戰斗,1932年9月在深山老林因病去世。臨終前,他曾對身邊的警衛員說:“火要空心,人要忠心。”
覃道平(1894—1932),瑤族,都安縣百馬鄉丹桂村(今屬大化瑤族自治縣)人。1918年,從南寧政法學堂畢業時,正值俄國十月革命勝利,覃道平回到家鄉宣傳“三民主義”“社會主義”,講解俄國革命道理,不久受聘為小學教師;1923年秋,覃道平參加組織西區勞農會,當選為主席,參加韋拔群創辦的首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1926年,覃道平任鄉農會主席,兼任農民自衛隊長,1927年任縣農協會主任,被敵人燒毀房屋家產;1929年12月,覃道平加入中國共產黨,當選都安縣蘇維埃政府主席,兼任右江赤衛營營長。1930年初,覃道平率領赤衛營,與恩隆縣七里區赤衛隊等,打敗都陽團局武裝,解放都陽,接著根據韋拔群的部署,揮師東進,與花聯蕉農軍一道首次解放都安縣城。1930年3月,所部受編為紅七軍三縱隊獨立十三連,覃道平任連長,在達墨戰斗中重創敵人;10月,隊伍擴編為都安獨立營,覃道平升任營長,率領隊伍在東蘭、鳳山根據地與強敵展開殊死戰斗。他托人把妻子與兩個幼兒接來,隨隊生活;妻子在行軍途中不幸病死,他把父親及兩個孩子轉交堂弟,自己一直堅持率隊戰斗,任副團長、團長等職。1932年,覃道平接任右江革命委員會主席,堅守西山革命根據地,12月,因叛徒出賣,覃道平不幸被捕,在東蘭武篆就義。
黃雄(1899—1932),鎮結縣馱堪鄉(今屬天等縣)人。黃雄1924年從省立第三師范學校畢業,1926年在右江農民革命運動的影響下,組織鎮結縣立師范講習所的學生開展革命宣傳活動。1927年6月,鎮結縣農民協會成立,黃雄任委員;1930年2月,鎮結縣蘇維埃政府成立,當選為蘇維埃政府主席。同年3月下旬,國民黨桂軍派兵“進剿”,7月,縣蘇維埃政府根據工作需要,對領導成員進行調整,黃雄不再任主席,轉入東區領導農民進行反土豪劣紳斗爭。同年11月,因敵人殘酷鎮壓,縣蘇維埃政府解體,黃雄轉移到思林、果德、恩隆活動。1931年秋,黃雄任紅二十一師改編的紅軍獨立第三師六十二團三營副營長,1932年在恩隆縣平馬鎮犧牲。
黃書祥(1899—1933),壯族,東蘭縣人。1921年,黃書祥參加韋拔群組織的改造東蘭同志會;1923年,參加三打東蘭城的戰斗,擔任副總指揮。1925年11月,韋拔群在北帝巖開辦農民運動講習所,黃書祥任教員。1926年秋,經韋拔群推薦,黃書祥任省農民部農民運動特派員,領導果德農民運動;1927年3月,黃書祥領導成立果德縣農民協會,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廣西臨時軍政委員會委員兼右江農民自衛軍第三路副總指揮,帶領農軍在思林、果德兩縣一帶活動。同年秋,他領導農軍和群眾1000余人舉行暴動,攻占果德縣城;1928年秋,黃書祥任中共果德縣特支書記,田南臨時特委委員;1929年7月,領導那馬(后與隆山縣合并為馬山縣)、果德農軍攻占那馬縣城周鹿鎮,成立那馬縣革命委員會,9月,黃書祥任果德縣縣長;12月,黃書祥參加百色起義,歷任果德縣蘇維埃政府主席、中共果德縣委書記、中共右江特委委員、果德縣赤衛軍總指揮等職。1930年2月初,黃書祥率果德赤衛軍4個營1000余人配合紅七軍參加隆安戰斗,率領果德赤衛軍600余人槍,配合紅七軍在鷓鴣坳參加伏擊滇軍戰斗。同年10月初,黃書祥率果德赤衛軍400余人到河池參加紅七軍整編,一部分編入紅七軍北上,其余編入果德赤衛軍,跟隨他在地方堅持斗爭。1931年1月,黃書祥任紅軍二十一師獨立團團長。7月,黃書祥等調集果德、思林、向都3個縣赤衛軍2000余人,攻占向都縣城。黃書祥后來擔任團政委、中共右江下游臨委委員、中共右江下游黨委委員、右江下游革命委員會委員等職,成為右江革命根據地的領導人之一。1933年5月,黃書祥在思林縣竹梅鄉那徐屯戰斗中被敵人圍捕,突圍時犧牲。他的大哥黃煥章、二哥黃煥珍、妹黃美倫,都參加韋拔群領導的東蘭農民革命運動。
李鳳彰(1887—1938),那馬(今馬山)縣人。1927年在黃書祥的直接領導下,在州圩、永州、貢川等地建立秘密農會,發動農民起來斗爭。1928年冬,李鳳彰任那馬農民協會主席和縣農民自衛軍總指揮。1929年7月9日,李鳳彰與韋成篇等指揮那馬農軍500余人槍向周鹿進軍,攻打國民黨那馬縣府,次日建立那馬縣臨時革命工作委員會,李鳳彰任主任。1929年冬,李鳳彰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5月,那馬縣臨時革委會改為那馬縣蘇維埃政府,當選為主席,后歷任中共那馬縣特支書記、軍事委員、右江下游革命委員會軍事委員、紅軍右江下游第一聯隊隊長、右江下游赤色游擊隊第一聯隊聯隊長、中共那馬中心縣委軍事委員會書記等職。1938年8月,李鳳彰被國民黨桂軍誘殺。
黃伯堯(1896—1944),壯族,凌云縣平樂力那村坡(今屬鳳山縣)人。田南道師范講習所畢業后,他先是任小學教師,參加韋拔群舉辦的第一屆農講所后,回鄉發動群眾,組織農會農軍,攻打土豪劣紳;1927年任凌云縣農會主席。1928年,黃伯堯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凌云建立黨小組和黨支部;1929年12月初,為策應百色起義,凌云縣農軍分成兩路,在縣境內攻打土豪劣紳和桂系駐軍,黃伯堯帶領農軍到百色參加起義,當時,凌云農軍共有4批500余人參加紅七軍;次年2月,凌云縣蘇維埃政府成立,黃伯堯任主席,中共凌云縣特支成立,黃伯堯任書記;3月,黃伯堯協助韋拔群胞弟韋菁在凌云平樂、金牙等地進行土地革命試點,之前兩人曾共同開辦農運骨干學習班。紅七軍主力北上后,凌云縣赤衛隊編為紅二十一師六十一團第三營,黃伯堯任政治指導員,與營長李天心指揮該營奮勇殺敵,利用國民黨黔軍和桂軍之間的矛盾,假國民黨廣西省政府命令,使黔、桂兩軍互相殘殺。1932年,黃伯堯與黃舉平到黔桂邊開辟革命新區,建立中共黔桂邊委,黃伯堯任委員,成功開展對國民黨黔軍的統戰工作,達成紅軍在其轄區駐軍、對外使用黔軍部番號、部隊自主、軍餉由黔軍供應的協議;1935年6月,黃伯堯任中共凌鳳邊委書記,凌鳳邊區革命委員會主席;全面抗日戰爭期間,黃伯堯任鳳山縣議員,組織起凌云、鳳山、萬岡(今巴馬瑤族自治縣)三縣200多人的抗日武裝自衛隊。1944年,黃伯堯被國民黨廣西省保安司令部殺害。
堅持到勝利的幸存者
初步統計,右江特委兩屆委員會中,7名委員就有韋拔群、陳洪濤、黃治峰、滕國棟、陸浩仁、黃永達6人犧牲;9個縣委、縣特支第一任書記,有6位書記犧牲。右江蘇維埃政府兩屆委員會的13位壯、瑤族委員中,有11人犧牲;16位縣級蘇維埃政權第一任主席,有9人犧牲(有的縣委、縣特支第一任書記兼任縣蘇維埃政府第一任主席)。
右江地區各縣蘇維埃政府第一屆主席中,僅有兩人活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一位是鳳山縣蘇維埃政府主席黃松堅。黃松堅(1902—1986),壯族,鳳山縣盤陽福厚街(今屬巴馬瑤族自治縣)人。他出生于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4年考入省立第五中學,成為學生運動骨干,同年底,在韋拔群領導下從事革命工作,任縣農運特派員,領導盤陽武裝起義。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黃松堅繼續堅持武裝斗爭,在鳳山、百色兩縣邊境建立農軍總隊,任總隊長。1928年,韋拔群派黃松堅赴江西革命根據地朱毛紅軍部隊,學習土地革命和紅軍游擊戰術。回來后,黃松堅率領農軍300余人到南寧領槍,發展了東(蘭)鳳(山)凌(云)(百)色的農村武裝斗爭,經韋拔群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后任鳳山特別支部書記、縣蘇維埃政府主席和鳳山縣委書記、中共右江特委委員、紅七軍第三縱隊政治部主任、紅二十一師副師長兼六十一團政治指導員、右江革命委員會常委、中共右江下游黨委書記、滇黔桂邊區委員會書記等職。韋拔群、陳洪濤犧牲后,黃松堅和陸浩仁等擔負起領導右江和滇桂黔邊革命斗爭的重任。1935年5月,黃松堅奉命赴上海向中央局匯報工作,被敵人逮捕;出獄后,到延安中央黨校學習,1938年被派往廣東,先后任中共廣東省委組織部總干事、北江特委書記、廣州市委書記、粵贛邊區特委書記、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副司令員。1949年后,黃松堅任中共華南分局組織部副部長、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等職。1986年,黃松堅在南寧逝世。革命年代,黃松堅家人屢遭不幸,1928年,其父親因參加農民運動,被國民黨逮捕,在獄中逝世,母親及姐妹3人因國民黨“圍剿”,困死在山上。
另一位是那地縣(今屬南丹縣那地鄉)蘇維埃主席韋國英。韋國英(1901—1982),壯族,天峨縣岜暮區(今板么鄉)人,高小尚未畢業,便回鄉從事農民革命活動。1923年夏秋,韋國英率岜暮農軍參加韋拔群領導的三打東蘭縣城戰斗;1925年,參加東蘭農講所學習,結業后到鳳山、南丹、岜暮和那地一帶組織農民武裝和農民協會;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1月,韋國英帶領那地農民武裝,配合紅七軍第三縱隊1個連,消滅那地羅品、羅松反動武裝。那地縣蘇維埃政府成立,韋國英當選為主席;岜暮赤衛軍編為紅二十一師獨立營時,任營長,后任團長;1932年,隨黃舉平到黔桂邊開辟新區,任中共黔桂邊委員會和黔桂邊革命委員會委員,黔桂邊獨立團團長;1935年5月,負責中共黔桂邊委工作,后任重組后的中共黔桂邊委和特支委員。1941年特支解體,韋國英秘密回到家鄉,繼續從事革命活動,1947年在岜暮地區組織游擊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韋國英歷任天峨縣第三區副區長、副縣長等職;1966年退休回鄉,1969年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1982年,黨組織為他平反昭雪。
紅七軍離開右江時,除了黨政主要負責人,也有一部分縣黨政骨干奉令北上,并見證了新中國的誕生,如思林縣委委員張震球。
張震球(1907—1974),漢族,玉林人,1924年考入廣東甲種工業學校,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省港大罷工。1929年,他當選為廣西省農民協會籌備處委員,出席中共廣西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參加百色起義,任軍政治部宣傳隊隊長、連黨代表、軍政治部俱樂部主任;后隨紅軍第七軍北上中央蘇區,歷任紅十四軍政治部秘書長,團政治委員,紅一方面軍衛生部第一兵站醫院政治委員,中央軍委縱隊干部團營政治委員,中國工農紅軍大學主任教員。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張震球任八路軍前敵總政治部宣傳部宣傳科科長,八路軍通訊學校政治委員兼中央軍委第三局政治處主任,新四軍旅政治部主任、副旅長,淮北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華中軍區第七軍分區司令員,第三十三軍第一副軍長,第二十軍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張震球先后任蘇北軍區副政治委員,華東軍政委員會衛生部副部長兼黨委書記,國家勞動人事部教育司司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書記處書記等職;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74年病逝。
夫妻、父子、兄弟、親屬一同獻身革命,流血犧牲,這種現象在右江地區不時涌現,而且多處于他們人生青壯的大好年華。韋拔群曾為紀念黃榜巍烈士寫過一副挽聯:“致公心致忠心此心不死;為國死為民死雖死猶生。”這也是右江紅色英烈真實生動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