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健
5月22日,我在辦公室撰寫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出版圖書《沿著民族復興的足跡》,其中收入《記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文。14時許,多家中央媒體發布新聞:“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5月22日13時07分在湖南長沙逝世,享年91歲。
袁隆平(1930—2021)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直到今年年初,他還堅持在海南三亞南繁基地開展科研工作。回憶我與袁隆平院士的3次交往,謹致沉痛的哀悼與紀念,特撰本文,致敬這位讓中國人“端牢飯碗”的英雄。
初識袁隆平
初識袁隆平是20世紀80年代,我在廣西農學院(今廣西大學農學院)工作,當時正值國家開發海南島,還未建立海南省,時任廣西農學院農學系主任張先程教授應聘到海南大學任副校長,主管科研和教學工作。臨行前,我到張教授家,問及他海南的優勢。張教授說,海南是我國的國家級水稻栽培基地,20世紀70年代,袁隆平在湖南發現了“野敗”,現在海南研究雜交水稻,為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打開了突破口,在海南搞水稻研究,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科研條件。
1988年,我調到出版社工作后,開始關注袁隆平的成就。同年,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農業編輯室主任熊穆閣送我一部由他編輯的袁隆平學術著作《雜交水稻育種栽培學》,該書榮獲首屆國家圖書獎,并已翻譯成英文對外出版發行。1989年,熊先生邀請我到長沙一同拜訪袁隆平。在湖南農科院水稻研究所,我第一次見到了袁隆平。袁隆平談到在他36歲那年,也就是1966年2月28日,他在《科學通報》上發表了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1973年發表的《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論文,標志著我國秈型水稻三系已經配套成功,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他的第一本學術著作《雜交水稻育種栽培學》,有眼光、有魄力。袁隆平的這一番話對我從事編輯工作的影響很大。
同年,我到中國科學院組織編寫《當代中華科學英才》叢書,并擔任《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傳》一書的策劃和編輯。由于交通和通訊落后,編輯書稿的過程中,我與袁隆平和他的秘書通過書信聯系。我記得當時他說得最多的一句是“我們過去只不過是洞庭湖邊的麻雀,現在卻要做太平洋上的海鷗了!”1990年底,《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傳》由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召撰寫序言。該書獲中央宣傳部首屆“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和第六屆中國圖書獎一等獎。
2009年10月,袁隆平來廣西南寧參加會議,他的秘書戴牛松給我電話,邀請我到廣西農業科學院見面一敘。我驚喜萬分。午餐期間,我送給袁隆平我的新著作《走近科學家》,請袁隆平簽名題詞。2009年11月,袁隆平等13位院士被聘為自治區主席農業院士顧問。2010年,廣西種子管理站與袁隆平院士合作。當年7月,袁隆平出席廣西第七屆“看禾選種、助農增收”活動,我再次見到袁隆平。2020年以前,袁隆平每年都來廣西三四次,赴各市縣了解超級稻的種植情況,袁隆平與廣西人民結下深厚情緣。
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前夕,在古城長沙的馬坡嶺農業高科技園國家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向新聞界披露,兩年內,由他主持研究的“超級雜交水稻”計劃將有重大突破。
這樣一位舉世矚目的科學家是怎么成長起來的?是如何走向國際大舞臺的?這些問題一直都為世人所關注。
20世紀60年代,在地球的東方一個文明古國的廣闊土地上,爆發了震撼世界的第二次“綠色革命”。在這場“綠色革命”中,袁隆平摘下了“綠色王國”中“雜交水稻”這顆瑰麗的綠寶石。此時的袁隆平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教師,他從湘西偏遠荒涼的黔陽安江農校校園里走來。因他在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杰出成就,國際同行譽之為“雜交水稻之父”,有人甚至將他的雜交水稻發明譽為中國繼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之后的第五大發明,袁隆平因此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國家頒發的第一個“特等發明獎”。
在中國這樣一個有14億人口的大國,在耕地面積不斷縮小的情況下,能用占全世界7%的耕地,養活占全世界約18.6%的人口,而且人民還能夠豐衣足食,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袁隆平。近年來,袁隆平院士及其創新團隊先后實現中國超級稻百畝連片平均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4期育種目標之后,于2015年開展超級雜交稻超高產攻關研究,并于2017年10月在河北省的百畝超級稻攻關試驗田創下畝產超1149公斤的世界紀錄。水稻產量從畝產500多公斤增長到1000多公斤是世界性的難題,世界上有成千上萬的科學家在孜孜不倦地奮斗,這被人們譽為又一次新的“綠色革命”。這場“綠色革命”的旗手,從攻關到成名,走過的是一條艱辛而曲折的道路。
光榮與夢想
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榮獲共和國勛章。頒獎詞這樣描述袁隆平:他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做出杰出貢獻。
袁隆平是一位終身追夢的夢想家。經過20世紀60年代的饑荒,他體會到,沒有糧食吃,什么事也干不出來,所以他決定終身從事水稻的研究。年近九旬時的袁隆平常說他有兩個夢——“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
每一次挑戰,都是對初心的堅守;每一次攀登,都是對意志的考驗。袁隆平不畏艱辛,執著追求,大膽創新,勇攀高峰,帶領團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國在雜交水稻研究及應用領域領先世界水平,不僅解決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杰出貢獻。70年來,他已然初圓了這兩個美夢。
沉甸甸的勛章,注定是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冊的一天。嶄新的勛章穿越時光,浸透汗水。勛章背后,是袁隆平院士50多載對雜交水稻研究的執著,對國家糧食安全的守護,對“愿天下人都有飽飯吃”初心的堅守。
關于夢想,袁隆平曾說:“我一直有個‘禾下乘涼夢,高產、更高產是我們永恒的追求。”當年目睹饑餓的折磨,一直令袁隆平對吃飯問題看得比天高。雜交水稻育種從“三系法”發展到“兩系法”,再推進到第三代雜交水稻,一次次不斷創造高產紀錄。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的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水稻單產不斷創出新高。2018年,云南個舊超級稻百畝示范片平均畝產達到1152.3公斤,再次刷新水稻大面積種植單產世界紀錄。
如今,從“三系法”雜交水稻到“兩系法”雜交水稻,再到第三代雜交水稻的研究,我國繼續走在世界前列。兼具“三系法”和“兩系法”優點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另辟蹊徑,通過遺傳工程不育系研究,為水稻大幅度增產提供了巨大潛力空間。數據顯示,雜交稻比常規稻增產20%左右。
讓雜交水稻造福世界,是袁隆平院士的另一個夢想。雜交水稻技術輸出幾乎同步跟上了中國對外開放的腳步。1979年,農業部向美國西方石油公司贈送1.5公斤雜交水稻種子。這些種子在美國種植后,比當地良種增產33%以上。接下來,中美間的雜交水稻技術合作持續至今。
袁隆平曾經5次應邀赴美國傳授技術。由于雜交水稻在美國增產明顯,美國西方石油公司曾在1981年專程來中國拍攝紀錄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花園里——中國雜交水稻的故事》,除在美國放映,日本電視臺也在全國范圍內播放,引起轟動。40年來,雜交水稻技術的傳授范圍不斷擴展。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與隆平高科共為亞非拉約80個發展中國家培育了1萬余名技術人員,雜交水稻技術在許多國家“生根開花”。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袁隆平更加忙碌,接待了越來越多前來“求道(稻)”的外國嘉賓。
馬達加斯加在非洲的雜交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產量也最高,平均單產比當地品種高出1倍以上。馬達加斯加的幾位官員到中國長沙拜見袁隆平時,特意帶來印有水稻圖案的新版貨幣,表達馬達加斯加人民的謝意。
1979年,中方首次對外提供了雜交水稻種子。40年間,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研究人員還先后赴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美國等國為水稻研究人員提供建議和咨詢,并通過國際培訓班為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超過1.4萬名雜交水稻專業技術人才,為全球雜交水稻的發展與推廣打下堅實基礎。目前,全球已經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雜交水稻試驗試種和推廣,印度、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越南、菲律賓、美國、巴西、馬達加斯加等國大面積種植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達800萬公頃,產量普遍比當地品種増產20%以上。
苦難的少年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出生在北京(平)協和醫院。袁隆平的父親袁興烈當時任平漢鐵路局秘書。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袁隆平一家和全國千千萬萬個家庭一樣,向后方逃難。1938年底,8歲的袁隆平隨父母從漢口動身,逆江而上至湖南,逃難途中,歷盡艱難,時刻擔心敵機轟炸,饑餓和死亡在威脅著全家。
1939年春,在滾滾的長江上經過長途顛簸之后,袁隆平一家到達重慶。一天,袁隆平和弟弟來到重慶朝天門的壩灘上,只見沙灘上擺滿幾百具被敵機炸得血肉模糊的尸體。在動蕩年代這些殘酷而痛苦的現實面前,袁隆平學到了許多和平年代學不到的知識,他逐漸成熟起來,立志長大要做一個使中國富強、不再受外國列強欺侮的人。
求學時期
1942年秋,袁隆平從重慶市龍門浩中心小學畢業,進入復興中學。學校的規模大了,老師、同學多了,開設的課程也增加了,這一切都使袁隆平感到十分的新奇,他的視野一下子開闊很多。袁隆平在學習中最大的特點是喜歡思考,善于提問,刨根問底,尤其是在學習基本原理時。他不僅學業成績十分優異,而且興趣廣泛,求知欲強,學到了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1946年,袁隆平隨父親回到漢口,在漢口博學中學讀高中,后因父親工作變動搬到南京,進入中央大學附屬中學,學完高中的全部課程。高中畢業,報考大學成為袁隆平一家十分關心的焦點問題。袁隆平有他自己獨到的見解,一是赴重慶求學,因為重慶的文化積淀對他有強烈的吸引力;二是要研究農學,他對大自然尤其是植物生長規律有極大的興趣。這樣,袁隆平報考了重慶相輝學院的農學系。
1949年8月,袁隆平來到位于重慶北碚夏壩的相輝學院。盡管學生來自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科學救國。
1950年11月,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相輝學院農學系并入新成立的西南農業大學。4年的大學生活,使袁隆平張開了智慧的翅膀,在知識的太空中翱翔。袁隆平的英語和俄語基礎十分扎實,在圖書館,他閱讀國內外各種學術雜志和著作,開始接觸當時世界上著名的生物學家如米丘林、李森科、孟德爾、摩爾根等不同的學術觀點和科學思想。通過閱讀大量的學術資料,袁隆平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對研究生物學領域一些重大問題的興趣日益增加。
走向社會
1953年夏天,袁隆平從西南農業大學畢業,分配到湖南省西部山區雪峰山麓的黔陽安江農校教書。從重慶出發,袁隆平風塵仆仆地來到黔陽縣(今洪江市),開始他新的社會生活。在黔陽,他度過了19個春秋的教學生涯。
起初,因缺少俄語教師,袁隆平被分配到文史教研室教俄語,他把教俄語看成多次學習的好機會。第二年,他調到遺傳育種教研組,講授植物學、作物栽培、遺傳育種等基礎課和專業課。在此期間,他深入地研究了植物生物學、遺傳學。
20世紀50年代,教育體制、教學內容幾乎全盤照抄蘇聯,生物學中主要講授米丘林、李森科的遺傳學說。袁隆平按照這些理論進行無性雜交、環境影響等方面的試驗,如把月光花嫁接在紅薯上、西紅柿嫁接在馬鈴薯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謀求經濟性狀優良的無性雜種,但都未能獲得成功。60年代,他從閱讀外文雜志中獲悉,歐美學派的孟德爾、摩爾根創立的染色體、基因遺傳學對良種繁育有重大指導作用。他開始大膽地向學生傳授染色體、基因學說,講雜種優勢利用在作物育種中的廣闊前景,同時開始向水稻的雜種優勢利用方向探索,一邊從事教學,一邊從事科研工作。
一晃幾年過去,已成為大齡青年的袁隆平仍然是孑然一身,同事和朋友紛紛熱心地給袁隆平張羅對象,但總是介紹一個吹一個,姑娘們對袁隆平敬而遠之。有一次,一位男同事陪袁隆平去相親,袁隆平與女方見面后,女方沒有相中袁隆平,反而相中了介紹人,讓人啼笑皆非。為什么呢?因為年輕時的袁隆平生活不太講究,他不僅衣著樸素,而且不修邊幅,襯衣穿臟了,把衣領翻個邊又繼續穿;上課時找不到黑板刷子,他就用衣袖擦黑板,所以他穿的衣服總是臟兮兮的。
此后,朋友和同事又給他介紹了好幾個對象,也都沒有結果。
正當袁隆平為婚姻問題而苦惱的時候,愛神悄無聲息地向他走來。1956年,袁隆平被派到鄰近一所中學去代課,一位年輕女教師為袁隆平的才華和抱負所傾倒,他們很快就墜入愛河。多次受挫的袁隆平終于找到了知音,令他感動不已。那位女教師不僅才貌出眾,而且心地善良寬厚,對袁隆平體貼入微。他們經常在一起切磋教案,促膝談心。花前月下,沅水河畔,留下了許多相知相愛的歡聲笑語。
同事和朋友們都為袁隆平感到高興,都催他趁熱打鐵,快點結婚。
不料,一場意想不到的政治運動打斷了他的好夢。在反“右”斗爭中,袁隆平由于平時不太關心政治,說了一些不合時宜的話,安江農校出現了批判袁隆平的大字報,他險些被劃為“中右”。
消息傳開,學校領導找那位女教師談話了,“要愛情還是要進步”?在強大的政治壓力面前,這位姑娘終于退卻了。30歲的袁隆平陷入失戀的痛苦之中。
經過這次打擊,袁隆平對愛情和婚姻有點心灰意冷,但他很快就讓自己從痛苦中解脫出來,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教學和科研中去。1960年7月,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一塊實驗田里發現一株天然雜交稻,便萌生了要搞雜交水稻研究的大膽設想。當時雜交水稻研究屬于世界性難題,因為傳統理論認為,水稻為自花授粉植物,沒有雜交優勢,袁隆平立志要攻克這道世界難題。
一心撲在教學和科研事業上的袁隆平,終于感動了一位賢淑的姑娘,這就是后來成為他妻子的鄧則。
鄧則本來是袁隆平的學生,1957年從安江農校畢業之后,分配在黔陽縣農業局當技術員,由于特殊的家庭原因,鄧則到25歲還沒有結婚,經老師和同學牽線,本來就對袁隆平滿懷敬意的鄧則滿口答應。他們沒有過多的花前月下,也沒有置辦任何結婚物品,兩個相愛恨晚的大齡青年,利用鄧則來安江農校參加職工運動會的機會(鄧則是業余籃球運動員),僅用50元錢的喜糖舉行了一場很簡樸的婚禮。結婚時,袁隆平33歲,鄧則25歲。
綠色革命
1960年,袁隆平從《參考消息》上看到一條新聞:英、美遺傳學家克里克和沃森根據孟德爾、摩爾根學說,已于1953年研制出遺傳物質的分子結構模型,使遺傳學研究進入分子水平,此項研究獲得諾貝爾獎。遺傳學不僅在理論上取得重大突破,在實踐上也廣泛應用于種植雜交高粱、雜交玉米、無籽西瓜等。這些事實表明,孟德爾、摩爾根的遺傳學對作物育種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如果說20世紀50年代,袁隆平是米丘林、李森科學說的虔誠信徒,那么60年代,他已完全轉變成為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學說的忠實宣傳者和自覺實踐者。袁隆平下決心盡快培育出畝產過400公斤、500公斤的水稻新品種,讓糧食產量大幅增長,用農業科學技術戰勝饑餓。
1960年7月,下課之后,袁隆平匆匆來到校園外的早稻試驗田,他那敏銳的目光停留在一蔸“鶴立雞群”的水稻植株上。他仔細數了數穗數和粒數,足有10余穗,每穗有壯谷160至170粒,比其他稻穗要多。對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學有了較深研究的袁隆平,對這一無意的發現興奮異常,他來不及多想,立即進行研究,從理論上進一步論證了“鶴立雞群”水稻植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雜交稻,且雜交稻存在明顯的優勢。他由此預見,搞雜交水稻研究有十分光明的前景,并開始了研究雜交水稻的探索之路。
袁隆平設想利用水稻雄性不育性,通過培育不育系、保持系三系配套方法,來代替人工去雄雜交,生產雜交種子的路子,在中國科學院出版的《科學通報》上發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正是這篇對雜交水稻而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章,在動蕩環境中,使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受到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和湖南省有關部門的“特殊保護”。
1968年,為加快育種的步伐,袁隆平把雜交水稻科研的戰線向南延長到云南和海南。每年10月,當寒風席卷洞庭湖畔時,他帶領助手到南國育種。在那里,他們經歷了地震的考驗,經受了酷熱的煎熬。烈日下,他們帶上干糧來到田間,常常在水田中一泡就是幾小時,顧不上中暑的危險,耐心地觀察,忘我地工作,渴了,坐在田埂上喝幾口水;餓了,啃幾口饅頭……1970年的一天,他們在海南一片沼澤地的小池塘邊發現了雄性敗育的野生水稻——“野敗”,為雜交水稻科研打開突破口,成為雜交水稻材料探索中的一個重要轉折。1973年,第一個具有較強優勢的雜交組合“南優2號”獲得成功。
雜交水稻在實踐中立刻展現了它的增產效應,單產一般比常規稻增產20%左右。1975年,全國多點示范雜交水稻5600多畝,1976年迅速擴大到208萬畝,在全國范圍開始大面積應用于生產。現我國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超過2.4億畝,占水稻總種植面積的57%,產量約占水稻總產量的65%。
為把理想變為現實,袁隆平又繼續奮斗12個春秋,1977年,他在《中國農業科學》上發表《雜交水稻培養的實踐和理論》。這篇重要的論文,總結了他10余年來雜交水稻育種的豐富實踐經驗,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深刻闡述雜交水稻育種中的幾個重大的實踐和理論問題,同時,再一次預言雜交水稻“具有廣闊的發展前途,蘊藏著巨大的增產潛力”。這篇論文的發表,對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擴大三系雜交水稻的成果,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先驅科學家
雜交水稻的成功帶來了巨大效益,為解決中國的糧食需求問題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這項成果于1981年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1981年6月6日,國家科委、國家農委在北京隆重召開秈型雜交水稻特別發明獎授獎大會,黨和國家領導人王震、方毅、萬里出席授獎大會。方毅在講話中說:“秈型雜交水稻的培育成功,豐富了水稻遺傳育種的理論和實踐,在國際上遙遙領先,為中國爭得了榮譽。美國、日本、印度、意大利、蘇聯等十幾個國家的科學家,開展雜交水稻的研究已有十幾年的歷史,但都還處在實驗階段,而我們是走在前面了。”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次授予“國家特等發明獎”的大會。6月7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報道這一消息,當天還同時發表題為《爭當攀登科學技術高峰的勇士》的社論。
雜交水稻受到全世界的關注,袁隆平作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先后獲得聯合國知識產權組織“杰出發明家”金質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英國讓克基金會“讓克獎”、美國費因斯特基金會“拯救世界饑餓獎”、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保障獎”等多項國際大獎。
走向世界
1979年4月,在菲律賓椰林熱雨中的國際水稻研究所召開了一次重要的水稻科研會議,共有來自20多個國家的200多名科學家參加會議。袁隆平因在雜交水稻研究方面有突出貢獻,是被應邀在會上宣讀論文的科學家之一。
1980年5月,袁隆平應邀到美國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農業實驗站講學。
1986年4月,袁隆平在意大利米蘭出席“利用無融合生殖進行作物改良的潛力”討論會。
1986年10月,袁隆平參加在湖南長沙召開的世界首屆雜交水稻國際學術會議。
新的起點
成功與光環并沒有使這位科學家止步。1986年,他站在更高的起點上,提出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將雜交水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3個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序朝著由繁至簡而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3個發展階段,即優勢利用朝著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根據這一設想,雜交水稻每進入一個新階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將把水稻產量推向更高的水平。
1987年,國家“863”計劃將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立為專題,袁隆平掛帥成立“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協作組。
1995年8月,在湖南懷化召開的“863”計劃“兩系法”雜交水稻現場會上,袁隆平鄭重宣布,我國歷經9年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可以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
正如袁隆平在育種戰略中所設想的,“兩系法”雜交稻確實表現出更好的增產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系法”雜交稻每公頃增產750公斤至1500公斤,且米質有了較大的提高。2000年,在生產示范中,全國已累計種植“兩系法”雜交水稻1800余萬畝,比1996年擴大近5倍。后來,國家“863”計劃將培矮64S系列組合作為“兩系法”雜交水稻先鋒組合,加大力度在全國推廣。
據說在湖南農民中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吃飯靠‘兩平,一靠搞責任制的鄧小平,二靠培養出雜交稻的袁隆平。”這是一靠改革、二靠科學的形象說法。
再攀高峰
1998年8月,袁隆平向總理打報告請求支援。他要向新的目標、新的高峰——選育超級雜交水稻發起沖擊。
這在當時是一個世界級難題。培育超高產水稻品種一直是國內外水稻研究的重點、難點和熱點。日本率先在1980年制訂水稻超高育種計劃,目標是15年內育成比原有品種增產50%的超高產品種,這項計劃截至1998年尚未實現;1989年,國際水稻研究所提出培育“超級稻”,目標是到2000年育成單產潛力比當時純系品種高20%至25%的品種,但因技術原因宣布推遲5年完成。
超級雜交水稻課題是由袁隆平在1997年正式提出來的。
2000年,袁隆平的超級雜交稻獲得小面積試種成功,畝產達到800公斤,國務院總理朱镕基聞訊非常高興,立即從總理基金中劃撥1000萬元予以支持,并請人轉告袁隆平,國務院將全力支持他的研究。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大廳內,有一幅袁隆平的親筆題詞: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為了讓雜交水稻造福人類,袁隆平立下心愿,要讓雜交水稻走向世界。正如他所說的,雜交水稻這一科研成果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衷心希望這項成果不但能增強我國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吃飯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為解決人類仍然面臨的饑餓問題做出更大的貢獻。
十余年前,國外曾有人公開撰文說,到21世紀20年代,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那時,誰來養活中國?誰來拯救由此引發的全球性糧食短缺和動蕩危機?當時,袁隆平就站了起來,他揮動著長滿繭的雙手向全世界宣布:“中國完全能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中國還能幫助世界人民解決吃飯問題!”
中國大地有一半的水稻面積種上了由這位科學家培育出來的雜交水稻。20余年來,他帶領團隊開展超級雜交稻攻關,分別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實現了大面積示范每公頃10.5噸、12噸、13.5噸、15噸的目標。最新育成的第三代雜交稻叁優一號,2020年作雙季晚稻種植,平均畝產達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雜交早稻畝產619.06公斤,全年畝產達1530.76公斤,實現了周年畝產稻谷1500公斤的攻關目標。
目前,世界上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正在研究雜交水稻,聯合國糧農組織也把在全球范圍內推廣雜交水稻技術作為該組織的一項戰略計劃。受聯合國糧農組織之聘,袁隆平擔任首席顧問,多次赴印度、越南、緬甸、孟加拉國等國家指導雜交水稻育種和繁殖制種技術;同時,還為這些國家培訓雜交水稻技術骨干。
雜交水稻在解決世界的饑餓問題上正日益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正如美國著名的農業經濟學家唐·帕爾伯格所說的:“隨著農業科學的發展,饑餓的威脅在退出。袁(隆平)正引導我們走向一個營養充足的世界。”
由于袁隆平對科學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黨和政府給予他許多榮譽:他先后被推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先進科研工作者、全國勞動模范、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組長。袁隆平沒有在榮譽和鮮花面前陶醉,仍然潛心于他的雜交水稻研究,仍在孜孜不倦地獻身于科學。
最后,我用袁隆平的一件往事和一句寓意深刻的話作為本文的結語:
20世紀70年代初期,雜交水稻處于攻關階段,每逢春節,袁隆平都堅持在海南島育種基地。1974年新春佳節,袁隆平的夫人鄧則趕到廣東出席生物防治會議,趁此機會順道到海南看望丈夫。大年初一那天,袁隆平帶著妻子來到三亞的天涯海角。只見茫茫的大海上,一只只海鷗張開強勁的翅膀,搏擊狂風巨浪,向前奮飛。袁隆平觸景生情,對身旁的妻子說:“我們過去只不過是洞庭湖邊的麻雀,現在卻要做太平洋上的海鷗了!”
現在,這句富于激情和詩意的話已經變成現實,袁隆平和雜交水稻,展開騰飛的翅膀,飛過黃海、東海、渤海和南海,橫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從中國飛向全世界。
袁隆平常說他有兩個夢——“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
袁隆平,這個閃耀星空的名字,將永載共和國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