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季
【關鍵詞】共同富裕 三次分配 稅收 【中圖分類號】F81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了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長期性和艱巨性。這其中,支持我國經濟跨越式發展的稅收力量發揮了重要職能作用,為推動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出堅實步伐。
稅收參與三次分配全過程,是影響三次分配關系的基礎性制度安排。推進共同富裕離不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要構建初次分配、再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而稅收參與了三次分配全過程,是影響三次分配關系的基礎性制度,但其功能定位在三次分配中有所不同。
一是在初次分配中,稅收以生產稅凈額的形式參與分配,體現了政府生產要素的提供者身份。初次分配是指因參與生產過程或因擁有生產活動所需要資產的所有權而獲得的收入在機構單位之間進行的分配,機構單位主要包括非金融公司部門、金融公司部門、一般政府部門、為住戶服務的非盈利機構和住戶部門。
機構單位按照各自擁有的生產要素類型、多寡以及質量進行分配,形成各機構單位的原始收入,要素收入形式包括雇員報酬、財產收入、生產稅和進口稅、生產和進口補貼、營業盈余、混合收入等。生產和進口稅是一般政府部門的收入,生產和進口補貼是一般政府部門的支出,二者之差稱為“生產稅凈額”,形成政府部門在初次分配收入中獲取的凈收入。其中,生產稅包括產品稅和其他生產稅。生產稅的重要標志是“其應該發生在生產者營業利潤之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附加于產品價格之上,通過生產產品的出售轉嫁給購買者”。其中,產品稅是基于產品(包括貨物和服務)生產、銷售、轉移、出租或交付使用而發生的稅收。按照《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2008)》(以下簡稱“SNA(2008)”)的規定,產品稅具體包括增值類稅、進口稅和進口關稅(但不包括進口增值稅)、出口稅以及其他產品稅(如一般銷售稅或流轉稅、消費稅、特定服務稅、金融和資本交易稅、財政專營利潤等)。其他生產稅是針對生產過程中擁有或使用土地、建筑、其他資產以及勞動力雇傭等發生的稅收。按照SNA(2008)的規定,其他生產稅具體包括工薪勞力稅、土地房屋或其他建筑物定期稅、營業/執業執照稅以及固定資產使用或其他活動稅、污染稅以及跨國交易稅等。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初次分配中,政府部門與其他機構部門以同等的身份參與分配,收入獲取形式表現為生產稅凈額,體現了政府與其他機構部門的平等交易地位,生產稅多寡反映了政府擁有管理要素的價格。
二是在再分配中,稅收以轉移稅形式參與分配,體現了政府管理者身份。再分配是指初次分配創造的收入通過經常轉移的方式在機構單位之間進行的分配。所謂經常轉移,是指一個機構單位向另一個機構單位提供貨物、服務或資產,但不向后者索取任何貨物、服務或資產作為回報,并且交易的一方或雙方無需獲得或處置資產。經常轉移具體形式表現為所得稅、財產稅等經常稅、社會繳款、社會福利以及其他經常轉移。而與初次分配中“生產稅(Produce Tax)”相呼應,再分配中涉及的稅收被統稱為“轉移稅(Transfer Tax)”,轉移稅凈額形成再分配中政府部門的收入凈額。
從中可以看出,在再分配過程中,政府部門以分配主體身份參與分配,以財政收支為分配工具,稅收是其調節收入分配的主要工具之一,通過征收轉移稅凈額(所得稅和財產稅),發揮稅收在調節收入中的積極作用,體現了政府作為社會管理者的政治地位。
三是在第三次分配中,稅收主要以稅式支出形式參與分配,體現了政府對公益事業發展的導向。第三次分配是指收入和財富通過捐贈等方式在機構單位之間、機構與個人之間進行的分配。相較于再分配而言,第三次分配不但具有轉移特點,也具有自愿性和小范圍性的特點。稅收參與第三次分配的形式主要表現為稅式支出,即稅收優惠,以稅收優惠形式引導和激勵社會資源流向第三次分配領域,具體表現為給予捐贈者各類稅收優惠,對公益慈善機構的捐贈收入免征各類稅收,對公益項目受益者獲取的收入和財富給予稅收優惠等。
從分配層次來看,國民收入和財富分配包括三個層次,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其中,初次分配是基礎,是對當年新創造價值(收入流量)的分配,既決定了當年可分配收入的規模,也奠定了一國宏觀收入分配格局,既是政府、企業和個人三者分配關系的基礎,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確定了微觀主體之間分配差距。再分配主要是對當年新創造價值的分配,但也會涉及到財富存量的分配,通常是對初次分配格局的優化改善,促進分配格局更加公平合理,是一種調整性分配。第三次分配既涉及到當年收入流量的分配,也涉及財富存量的分配,是一種改善性分配,在三次分配中發揮著補充性作用。總之,在三次分配中,初次分配是基礎,再分配是優化改善,第三次分配是補充。初次分配強調效率,重在做大蛋糕,再分配強調公平,重在切好蛋糕,第三次分配強調補充作用,重在分配結構局部的邊際改善。
稅收是政府配置資源的重要經濟工具,但不同層次分配涉及的稅種不同,背后的理論支撐、政府參與身份和定位不同,相應稅收在其中的功能作用也有所不同。
一是稅收在三次分配中發揮功能,需要有效市場、有為政府和善治社會共同作用。初次分配是要素性分配或交換性分配,是依據各要素對生產的貢獻所進行的分配,是價格機制發揮作用的市場分配,即根據市場供求關系決定價格,進而將資源配置到最有效率的領域。初次分配要求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實現效率最大化,從而需要確保市場有效。再分配是轉移性分配,是按照一定的規則再次進行分配,其分配機制為政府制定的各種規則,主要體現為財政收支制度,保持經濟社會均衡發展,維持社會公平。政府為政策制定者,從而需要有為政府。第三次分配仍然體現為轉移性分配,是按照一定群體(個人)的自愿意愿進行分配,其分配機制為社會治理,以對再分配形成的分配結構進行補充性改善。第三次分配的主體為社會組織機構,從而需要善治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