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棋
內容摘要:古詩詞教學是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高中新課改的情況之下,古詩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從《詩經》到《唐詩三百首》再到“元曲”,在詩歌浸潤下的孩子通常是“溫柔敦厚”、“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近年來,隨著“中國詩詞大會”等熱門文化綜藝節目的熱播,人們對古詩詞的興趣越來越大,在全民閱讀中甚至掀起了一股“詩詞熱”。的確,在古詩詞的鑒賞和學習中,中學生能夠通過文字和詩句體會到古人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偉大的政治抱負,這能夠更好地幫助他們確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關鍵詞:古詩文閱讀 文言文學習 語文核心素養 高中新課標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古詩詞教學作出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古詩詞的學習應該達到:誦讀、積累、感悟、運用、欣賞和鑒賞。高考中的古詩詞考點主要是課內外古詩詞賞析和默寫。賞析對象主要是古詩詞的意境、語言、情感等方面。
一.學會賞析——掌握基本的鑒賞方法
古詩詞學習中,除了基本的文學常識必須了解外,首先最重要的是學會基本的古詩詞鑒賞方法。
由于古人和今人的生活環境、受教育程度有很大的出入,所以很多人初讀古詩詞會覺得文意晦澀難懂,對古詩文學習產生了一種抗拒的消極心態。因為古人所處的封建社會里強調的三綱五常,四書五經,所以在這種禮教的約束下,“官本位”就成了主流思想,所以在古代的山水田園詩、送別詩、邊塞詩當中都會普遍地流露出這種主流思想觀點和政治情懷。
其次,在古詩當中,意境的感悟和意象的體會十分重要。由于古詩往往只有幾個字,言簡意賅,所以詩人往往寄情于景,通過具體的事物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情:或激動喜悅,或苦悶煩惱,或懷才不遇,或滿腔豪情。在古詩中常有“知人論世”一詞,也就是說了解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和家庭背景很重要。
律詩和絕句興起的朝代里最繁榮的要數唐朝,然而唐朝的平仄逐漸規范的時期確是中唐。中學課本里收錄了唐朝最早的一首律詩,也是初唐山水詩的代表作——王績的《野望》,教師可以以此詩作為學生學習的突破口。
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初步朗讀這首詩進行一個文意上的大致疏通,這首詩講的主要是作者王績在被罷官回到田園時候所看到的一個場景,大概是秋天的黃昏時分。總體感情基調初步判斷可以概括為惆悵,有一種田園牧歌式的感覺在里面。這首詩在用韻上算為講究,對仗方面也較為工整。
一般說來,詩歌也是一種表達的藝術。在《紅樓夢》中曾有一個關于香菱學詩的情節,林黛玉的一番話說得極有道理。其實詩歌確實是關于語言情感表達的藝術:實的對虛的、平聲對仄聲且講究寫文章的起承轉合。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古人用韻的講究,教師應該在語文課堂上補充古詩詞閱讀寫作的基本常識,引導學生閱讀《聲律啟蒙》類似的書籍。學生可以由此進行發散性思維,具體思考:什么叫平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指的是什么?如果覺得這些對剛剛接觸古詩詞寫作的學生來講較為困難,教師應該從最簡單的對聯入手。
所謂對聯尾字的“仄起平收”,應該是最基本的知識點進行了解。除了這些之外,其實,在古詩文中經常會不經意間出現古人的禮儀文化等這些最基本的文學常識。例如:秦觀的《鵲橋仙·纖云弄巧》中,作者說:“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這里教師可以提問:金風指的是什么,能否換作“和風”“清風”“東風”?這里的用字好在哪?這一系列的問題能夠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回到《野望》這首詩的敘述順序,作者可以說是由遠到近,由景及情。教師可以提問:如果這里的頷聯和頸聯換個位置,表達藝術效果有何不同?學生自然會考慮到古詩詞中的“起承轉合”“點面結合”這一系列的知識點,再加上教師的有效引導,從“品字”“煉字”“析句”“造境”入手,整個古詩文的學習就變得其樂無窮了。
撇開最基礎的“字”,再說說這首詩中流露的“情”。細閱詩人的生平我們可以知道,詩人王績當時正在人生的低谷期,所以他寫秋景并不是單純地為了游玩,而是為了排遣內心的苦悶。在詩歌的首聯處作者就發出了“欲何依”的疑問,其實這也是他當時內心的真實寫照。在尾聯處,為了加深這一感情基調,作者用了“長歌”二字極力渲染,以及恰到好處地運用了伯夷、叔齊二人的“采薇”典故。
就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采用蘇格拉底的“產婆術”以及“提問、探討、回答”這樣的教學模式。為了增加課堂的生動有趣性,還可以在教學當中穿插音樂作品——《采薇》等古典音樂的播放,讓學生了解到“采薇”其實代表的就是一種隱居生活,和陶淵明的“采菊”“東籬”“桃花源”有異曲同工之妙,由此聯系到古詩文中代表隱居生活的一系列意象的擴充,并對古人的隱居文化產生探討的興趣和文化情感上的認同,甚至可以再擴充到其他山水田園詩的學習。如此看來,這首詩的初步鑒賞學習才算結束。
二.學會改寫——現代古代詩歌的情景轉換
古詩詞學習例屬于詩歌學習范疇,教師為了提高教學效果,除了引導學生對古詩畫面美、意境美的賞析,還可以讓學生將現代詩歌改寫成律詩或者絕句,加深自己的文學修養。
例如,在布置作業中,有教師提到鄭愁予的《錯誤》的律詩(絕句)改寫。從文學賞析上來講,這是一首很優美的抒情散文詩,但是改寫成五言或者七言絕句卻很費思量。
為了現代詩和古詩文中的情感保持一致,在改寫過程中教師應當提醒學生注意意象的保留。比如具體的:三月的柳絮、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小小的窗扉、達達的馬蹄……除此之外,還要提醒他們不要忽略平仄的正確、用詞的精煉。
有學生構思很快,寫了一首《七言絕句》:
江晚春庭芳滿樹,輕絲未至日微斜。
綺窗半掩訴無淚,又見東風三月花。
在這部作品中,詩的首聯和尾聯的意象是有所重合的,雖然讀者可以很自然地聯想到“暗飛花”“落日斜”這樣常用的意向和韻腳,但是意境的錘煉卻可以再作斟酌。而且“馬蹄聲”在這里也沒有體現。
經過思考,學生很快得出了一首新的作品:
江晚春庭芳滿目(木),蹄音輕至日微斜。
夜來獨伴綺窗影,錯寄相思后院花。
雖然不算完美,但是相比較前首,在用字造境方面都更勝一籌。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將優秀古代文學作品改編成現代劇本搬上舞臺,古詩中的一些作品如《古詩十九首》、《氓》等反映古代女子愛情故事都涉及到了藝術時空上的轉換,能夠引起學生學習研究探討的興趣。漢樂府本來就是作為歌曲存在的,感興趣的學生還可以將詞配上曲,這又是一大創新。
三.學會仿寫——增加同類詩歌比較閱讀
由于詩人所抒發的情感、所處的社會環境有類似之處,所以在古詩文學習中教師可以增加比較閱讀,幫助學生把握同題材類型的作品,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比如,寫同一事物:
同樣是寫月亮,在不同時期,李白的“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答:前者寧靜祥和后者寄托鄉思。
同樣是寫美女,《陌上桑》中的“但坐觀羅敷”和《孔雀東南飛》中的“精妙世無雙。”有何不同?答:一個側面描寫,一個正面描寫。
朱光潛先生曾說:“要養成純真的文學趣味,我們最好從詩歌入手。”其實,撇開詩歌不談,教師甚至可以在課堂引入宋詞和元曲的賞析,把高中的相關文學作品提前帶到初中語文課堂。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提問:不同作者寫秋天,劉禹錫的《秋詞》和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有什么不同的思想感情,在表現手法上又有什么不同之處?寫愛情,同樣是堅貞不渝,《長恨歌》中的和《孔雀東南飛》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有何不同之處?這和他們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有關系嗎?為什么結局還是一樣呢?同樣是寫冬天,《湖心亭看雪》里的雪景和柳宗元的《江雪》中的又有什么不一樣呢?
由此可見,古詩詞的學習不能一蹴而就,而要日積月累,慢慢研讀。
四.學會創作——提高古典文化素養
教師在課后為了及時鞏固課堂知識點、幫助學生提高他們的傳統文化素養,可以布置相關的古詩詞創作及鑒賞的作業,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
筆者發現:在這些教學情境的引導下,學生寫詩讀詩的熱情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有人寫出了很好的山水田園詩、詠春詩、感遇詩。
同時,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還應當結合當今社會實際,對學生進行思政課的相關教育,提高學生的政治站位,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
例如,恰逢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就扶貧攻堅這一題材,有學生寫出了很好的政治報國詩:
紅船風雨百年共,一顆忠心始向東。
攻難克堅不怕累,報恩祖國莫問功。
限于篇幅,在此僅列舉一部分供廣大教師朋友參考,在實際教學中還有待進一步豐富和完善。總而言之,古詩詞的教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學習息息相關,由于語文學科具有獨特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以及“育人”的特點,廣大教師朋友應當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滲透古詩詞的積累和誦讀,加深古典文學的修養,提高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語文教師可以定期組織類似《紅樓夢品讀》、《弟子規》、《笠翁對韻》、《千字文》、《人間詞話品讀》這樣的文化沙龍和讀書分享會;布置古詩文寫作和古詩文誦讀默寫知識競賽;從優秀綜藝作品《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等中汲取養分;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探討中加深對文學的興趣,提高古詩文的鑒賞和學習水平——“會讀、會寫、會評”才是古詩文教學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張躍江.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融入[J].課外語文(上),2020(06):42.
[2]金百艷.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創新策略分析[J].財富時代,2020(09).
[3]劉飛.“語文核心素養”意涵解構與培養路徑重構——基于名師課堂的思考闡釋[J].語文知識,2017(01).
(作者單位:湖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