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曉波
內容摘要:隨著社會內卷化趨勢的越演越烈,近年來大學生的心理亞健康問題越來越突顯,但是傳統顯性心理課程對此表現乏力,而文學類課程作為隱性課程有著強大的心理調適功能,為了更好的發揮它的這一功能,必須施行文學類課程的教學改革舉措。
關鍵詞:文學類課程 心理亞健康 心理調適功能
近年來,隨著社會壓力的日益增大,青年一代為了反壓力,前幾年提出“佛系”人生觀,最近更是提倡“躺平”哲學,無論佛系還是躺平的背后,折射出來的都是年輕一代因為精神緊繃而進行心靈調適的自救舉措,從而折射出學校教育在這方面的明顯不足。
一.傳統顯性心理課程對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的乏力
心理亞健康是指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中間狀態,是一種持續的消極的心理狀況,近年來,心理亞健康作為無形殺手潛伏在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中,導致部分大學生神經衰弱、心理抑郁、偏執人格、情感偏差等,嚴重影響身心健康,據WHO近年來的統計,大學生已成為心理弱勢群體,精神行為的陽性檢出率約為16%,心理處于不健康或亞健康狀態的占50%。隨著科技、文化的發展,社會對個人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近年來中國內卷化趨勢明顯,人們尤其是大學生長期處于高腦力勞動和心理壓力的應激狀態,容易因心理過度疲勞形成心理亞健康狀態。
對于大學生的心理亞健康問題,各個高校也積極開展了心理療救模式,如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定時開展心理健康專題講座、成立心理咨詢室等等,雖然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很難有根本性成效。主要問題在:(一)這些心理課程的開展都是一時一地,一般在大一作為公共基礎課程開展,缺乏持續性效應。(二)這些心理教育的開展一般是針對已經有了心理疾病的學生進行診治,缺乏有效的預防功能。(三)心理亞健康一般是處于隱性狀況,一般常態化,表現不明顯,只有出現應激事件,才會露出尾巴,所以無論是學生自己還是身邊人很難察覺,就會導致學校的顯性心理課程無法有效發揮效能,因為藥并沒有真正吃進去。
針對這種乏力,就需要“隱性課程”的適時介入,“隱性課程”一詞是1968年由美國教育社會學家杰克遜首次提出,之后又有很多學者對這一概念進行了分析與界定。通常指的是高校進行的常規教育、教學活動之外的,通過無意識的熏陶、感染、同情等方式使學生的心理機能能得到潛移默化的改變、發揮學生個體潛能的一種課程形式。它可以幫助學生培養良好個性以及塑造良好心理品格,隱性課程更有益于實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避免實踐中疲于應對心理問題與障礙的被動狀態,在潛移默化的氛圍中推動心理教育對象的心理發生積極變化,形成持續性影響。心理問題往往源自情緒調適不當,顯性心理課程對于情緒改善相對滯后,無法實現受教育者情感價值觀念的預先深層改善,而文學類隱性心理課程完美的彌補了這一點。
二.文學類課程的心理調適功能
文學類課程都是文學經典的一統天下,文學經典是具有豐厚的人生意蘊和永恒的藝術價值的文學作品。文學經典這些內在質素表明它擁有良好的心理調適功能。
(一)文學經典是培養良好道德品格的溫床。文學經典對于生活和自然的由衷熱愛,對于人的生存狀態和命運遭際的深切關注,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假惡丑的鞭撻等等。都表明文學經典是塑造人類靈魂的教育,追求的是人性人格的健全發展。它關愛生命,對人類、對民族命運有較強的責任感和使命意識。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活在自我的情緒中,格局太小,眼界太低。文學經典讓他們有更高的道德精神品格,關注社會、關愛他人、關心自然,在社會擔當中迸發心理正能量,從而走出自我心理亞健康的陰霾。
(二)文學是一種與人生最密切相關的藝術。它以人為中心,始終關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等精神世界的根本性問題。文學經典是人認識自身和自身處境的最好方式。文學是一個形象的世界,給讀者提供各種想象性的人生情境,讓讀者去自我體驗與自我提升。這樣文學經典就能給我們提供各種生活智慧,探討不同的人生價值觀帶來的不同人生態度,了解不同人生困境的處理方式,文學強大的認知和介入功能,能讓即便涉世未深的大學生都能擁有豐富的人生智慧,而擁有豐富的人生智慧的人能更有經驗更從容的面對人際困境和生活挫折,自然就能有效消解心理壓力。
(三)文學經典可以錘煉人的意志力。文學經典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作家奮斗的心路歷程的精神呈現,蘊含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為了生存和發展,所表現出來的堅韌不拔的戰斗意志,表現了作家本人在遭遇困難挫折時所表現出來的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的主因之一就是意志薄弱,缺乏良好的行為調控能力和情緒調控能力,文學經典表現出的昂揚奮發的戰斗的價值姿態能很好召喚出人性中的向上的勢能,特別是對于正處于黃金年華的大學生們,成就自我的向上本能就會更強烈,文學以激動人心的情感力量,能很好的引領他們進行自我錘煉,從而成為意志力強大的人,預先掃清心理障礙。
(四)文學經典是提供情感慰藉的安慰劑。文學是人的情感活動的產物,情感性是文學的本質特征之一,特別以情感抒發為特征的詩詞歌賦,讓人找到感情的認同,找到感情宣泄的渠道,找到情感升華的路徑,這樣生活中的焦慮、迷茫、痛苦都能得到很好的稀釋。文學特別是小說、戲劇等樣式具有很好的精神補償功能,在現實世界中,我們無力干涉很多生活,難免有很多的精神遺憾,但是在文學世界中,我們將我們的情感投射到主人公身上,在想象中介入生活,而這種介入實際上是自由的控制或支配生活,這時,我們的精神欲求會得到極大的滿足,在文學虛擬中獲得了精神補償,從而讓我們獲得了精神能量,能很好的反哺現實生活,消解生活的不如意。
(五)文學經典可以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文學活動是一場審美活動,文學擁有強碩的審美功能,人在文學閱讀中所獲得的審美愉悅不僅僅宣泄了情感,還培養了很好的審美力。而一個擁有高雅情趣的人必定是熱愛生活的人,因為如果我們以審美的態度對待生活,就發現生活的全部都是有趣的。必定養成從容、淡然、寧靜的精神涵養,而這能有效培植我們良好的心理彈性,幫我們處理生活的壓力與困境,大學生是知識群體,理應擁有良好的審美能力,但是消費和科技的雙重裹挾下,審美力日益鈍化,心理越來越焦慮,精神亞健康問題也越來越突顯。
三.文學類課程有效發揮心理調適功能的教學改革舉措
首先要盡量多開公共類文學課程,除了大學語文等必修類課程,還可以開展唐詩宋詞欣賞、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或世界名著鑒賞等選修類公共課程,公共文學類課程由于它的公共性,學生受眾群體廣,可以有效發揮它作為隱性心理課程的優勢,但相當一部分高校甚至沒有開設大學語文這樣的公共基礎類人文課程,更何論其他,有的話也主要是把它作為選修類邊緣課程,無法發揮其功能價值,文學課應該與思政課一樣并舉,同樣起著價值引領的作用,甚至更具有情感的動人力量,能更好的完成塑人。
其次高校的文學院要發揮它的全校性影響力。文學院在很多師范類院校,甚至是綜合類院校都是基礎大院,要發揮其強大的人文影響力,但是隨著文學的邊緣化,人文素養的被忽視,很多文學院無法發揮其全局性召引力,當然也有做的相當不錯的。以筆者所在的綜合性大學為例,近年來成效明顯,作為文科類的大院,我們有天空詩社、話劇團、清渠讀書會等文學社團,特別是話劇團在全校具有相當的口碑,排演的經典名著話劇反響熱烈。還有每年舉辦的中華經典詩文誦讀大賽吸引了眾多大學生,營造了良好的文學經典閱讀氛圍,由文傳老師開出的經典文學必讀書目在全校也獲得很好的反響,由文傳學院舉辦的讀書會也吸引了眾多專業的學生。這些活動在豐富學生生活的同時也有效發揮文學強大的鍛心功能,有效的成為治愈系活動,圓滿完成文學作為隱性心理課程的功能。
再次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轉向塑造心理健康能力的教學改革。首先教學目標設定的改變,以往公共類文學課程被定位為通識類人文課程,主要著力于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淪為文學常識的介紹和道德的訓誡),對心理調適功能認識缺乏。這是對人文素養的膚淺理解,培養良好的心理精神品格才是人文素養的核心。所以公共文學必修課程或各類公共文學選修課的教學目標應該改為塑造大學生的良好健康的精神品格。還有專業文學課程也應該不止于培養文學鑒賞力,相應的增加大學生的心理品格的培養,也是文學教育的要義。為此相應的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學設計都要應之而改,這樣才能有目標的發揮文學類課程的心理調節功能。而要有效發揮這一功能,更要體現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在課堂上要自覺的承擔這一使命,要加強自身心理學知識的貯備,要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現狀,將文學的講解與心理的調適自然的融合在一起,讓學生潛移默化的建立良好的精神氣質。教師還要布置文學閱讀的課外作業,寫讀書心得,摘抄讀書筆記,并把它作為平時成績來考量。不僅如此,教師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在課外看經典名著,在名著的持續熏染中加強自己的心理能量,這樣教學實踐環節才算做到位了。
大學生是一個國家的未來,而他們的心理健康是基礎,沒有良好的心理素養,其他一切都是浮云,因此做好全方位的心理建設是高校的教學重點,發揮文學類課程作為隱性心理課程的作用也是必要之義。
參考文獻
[1]李力生.大學生心理亞健康及心理癥狀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8).
[2]閆雪秋.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研究概況[J].中國療養醫學,2014,23(8).
[3]陳道明.現代社會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危機及干預策略探析[J].教育探索,2006,26(6).
[4]方忠.論文學的經典化與中國現代文學史的重構[J].江海學刊,2005,(3).
[5]童慶炳,陶東風.《文學經典的建構、解構和重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基金項目:宜春學院校教改課題《公共類文學課程對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狀況的調適功能研究》(編號:201/P320151809)
(作者單位:宜春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