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小芳
內容摘要:《漢語大詞典》是一部相當重要的工具書,收詞廣泛,釋義精細,例證豐富,其功勞巨大,但其編纂過程可謂艱辛,人員多,耗時長,亦不免有小小瑕疵。本文也挑選了筆者在使用《漢語大詞典》的過程中所現的若干詞條在釋義或例證方面的幾處細節問題,疏理成文,并提出修改建議。
關鍵詞:《漢語大詞典》 釋義 例證 補議
《漢語大詞典》[1](以下簡稱《大詞典》)嘉惠學林,厥功甚偉,其深遠意義自不待言。因其編纂工作工程巨大,難免有所疏漏。自其誕生以來,已有不少學者陸續發現一些問題,并誠懇地提出了很多修改或補充意見。本文針對使用過程中發現的幾處白玉微瑕提出補充意見,請教方家。
一.釋義欠允
1.斂藏
《大詞典》第5卷524頁:
【斂藏】①猶殮葬。斂,通“殮”。《釋名·釋喪制》:“衣尸棺曰斂,斂藏不復見也。”《新唐書·崔彥曾傳》:“既遇害,賂守卒,斂藏其尸。”
按,《釋名》是東漢劉熙編寫的探求詞語來源的經典著作,該書往往先舉一詞作為解釋對象,再用音訓方法解釋其語源。《釋喪制》“衣尸棺曰斂”,“斂”字通“斂”,無誤,是這一條的解釋對象。至于“斂藏不復見”,則是用“斂藏”解釋“斂(殮)”之語源,“斂藏”一詞就是字面的意思,即是收藏之義,不是殮葬之義。所以,《釋名》這條例證不應在第①個義項之下,應屬第③個義項“收藏”之下。
至于第①義項所舉的北宋《新唐書》的例證,“斂藏其尸”的“斂藏”明顯是殮葬之義。其實,有比《新唐書》時代更早的例證。西晉張華《博物志·卷二·異俗》:“俚子弓長數尺,箭長尺余,以燋銅為鏑,涂毒藥于鏑鋒,中人即死,不時斂藏,即膨脹沸爛,須臾肌肉燋煎都盡,唯骨耳。”[2]這是說俚子的箭鏑有毒,被射中的人立刻喪命,如若不及時殮葬,一會兒就爛得只剩骨頭。所以,《博物志》這一例證可以替代《新唐書》例證。
2.危臬
《大詞典》第2卷523頁:
【危臬】高聳的枯木。《古文苑·王延壽〈王孫賦〉》:“扶嵚崟以樄 ,躡危臬而騰舞。”章樵注:“臬,五結反。門橜也。此謂枯木之無枝節者……言圍山馳逐,冀以捕之;乃登高木,舞躍自喜。”
按,《王孫賦》是東漢辭賦家王延壽的名作,“王孫”即猴的別稱。此賦寫猴,形神兼備。其中“危臬”一詞,南宋章樵解釋“臬”字為“枯木之無枝節者”,而“危”有高義,故《大詞典》據以解釋“危臬”為“高聳的枯木”。
其實,章樵是誤解了文意。“危臬”是雙聲聯綿詞,又作“兀臬”“兀臲”“阢臬”“危槷”“屼嵲”“杌棿”等,亦可倒言“臬兀”“嵲屼”,有險峻、傾危不安之義。
從讀音上說,古音“危”屬疑紐支部,“臬”屬疑紐月部,“兀”屬疑紐物部,“危臬”“兀臬”自是一詞。《釋名·釋言語》:“危,阢也,阢阢不固之言也。”[3]《釋名》用“阢”作為“危”的語源,說明“危”“阢”古音相近。所以,“危臬”即“兀臬”,這個判斷在讀音上是沒有問題的。
再從文意上說,《王孫賦》“扶嵚崟以樄 ,躡危臬而騰舞”,上下兩句相對為文,“扶”對“躡”,“嵚崟”對“危臬”,“樄 ”對“騰舞”。“嵚崟”是疊韻聯綿詞,為高大、險峻義。所以,“危臬”也是聯綿詞,也是險峻義。二詞都描繪的是猴子所攀登穿梭之崇山峻嶺,以表現猴子身姿之敏捷矯健。聯綿詞、對偶句富有音韻和節奏的美感,是辭賦習用的遣詞造句手法,若“危臬”是高聳的枯木,則失去與“嵚崟”相對的修辭效果,大失文句之美。
第三,從常理來說,猴子在山林活動,常常是抓住鮮活樹木的柔韌枝條,從這棵樹蕩到那棵樹,而高聳的枯木枝又硬,葉又少,攀援起來還不免有折斷的危險,既不便于猴子來回活動,又不足以蔽身,更乏果實可食,猴子怎會不擇繁茂之樹而就衰敗之木?
3.發案
《大詞典》第8卷557頁:
【發案】①案件判定后予以宣布。《玉嬌梨》第四回:“吳翰林道:‘正是,宗師的案也好發了。家人道:‘學里齋夫說,發案只在三五日了。”②發生案件。
按,此條第①義項所引例清代《玉嬌梨》例,上文說的是蘇友白去年冬末參加了歲考,現在還沒有等到考試的結果。“宗師”是明、清時期對提督學道、提督學政的尊稱,并非審判案件之官。下文是:“吳翰林道:‘你再去打聽,一出案,即查他等數來報我。”可知“發案”與“出案”同義。《大詞典》第2卷493頁“出案”條:“猶張榜。”《玉嬌梨》下文接著講:“過了十數日,吳翰林正放心不下,忽見家人在學中討了全案來。吳翰林打開一看,蘇友白恰恰是府學第一名!”[4]事情的前前后后與審判案件全無關系。
《近代漢語詞典》“發案”條:“科舉童生試發榜。明畢自嚴《順天府尹霞城吳公墓志銘》:‘府試品題,多出先生手,已取余第三,尚未發案,外無從知。”[5]因此,《大詞典》“發案”詞條應增立“張榜”之義項,而已有的“案件判定后予以宣布”“發生案件”兩義項,則需另覓例證。
二.例證晚出
1.味道
《大詞典》第3卷252頁:
【味道】③滋味。沈從文《燈》:“〔老兵〕知道了女客不吃辣子,平素最喜歡用辣子的煎魚,也做成甜醋的味道。”
“味道”最早是指體味道的哲理、體察道理,“味”和“道”是動賓關系,“味”是體味之義,“道”是哲學意義上的道或者世間道理。現代漢語的“味道”是一個名詞,可以表示滋味的意思,也就是《大詞典》所收的第③義項。不過,“味道”的“滋味”義項并非直到現代才出現。明代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十八卷·李道人獨步云門》:“豈知神仙窟宅,每遇三千年才一開底里,迸出泥來,叫做‘青泥,專是把與仙人做飯吃的,盡也有些味道,可解饑渴。”[6]明代吳承恩《西游記·第二十四回·萬壽山大仙留故友 五莊觀行者竊人參》:“〔八戒〕向行者、沙僧道:‘你兩個吃的是甚么?沙僧道:‘人參果。八戒道:‘什么味道?……八戒道:‘哥哥,吃的忙了些,不像你們細嚼細咽,嘗出些滋味。……”[7]《大詞典》的例證較晚。
2.卓落
《大詞典》第1卷851頁:
【卓落】卓犖,高超不凡。明唐寅《與文征明書》:“賈生流放,文詞卓落。”明周履靖《野人清嘯》卷上:“據梧吟好句,卓落遠塵心。”
同卷第852頁:
【卓犖】超絕出眾。《后漢書·班固傳》:“卓犖乎方州,羨溢乎要荒。”李賢注:“卓犖,殊絕也。”
按,南朝梁釋僧祐《弘明集》卷第十四之釋寶林《破魔露布文》:“衛以八住體虛之士,侍以四果卓落通仙。”李小榮校箋:“八住:即十住之第八住。竺法護譯《漸備一切智德經》卷五:‘第八住名阿遮羅,晉曰無動。《光讚般若經》卷七:‘菩薩摩訶薩行第八住者,以為具足四法。何謂為四?入眾生心,神通自樂;現諸佛土,隨所觀察;具成己土,稽首諸佛;以真謗觀諸佛之身。是為四法。”“四果:四種修行果位,即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8]所謂“十住”,也稱“十地”,是佛家所說的菩薩修行所經歷的十個境界。“果位”是佛教名詞,即修行得道已證正果之位。“通仙”,即眾仙之義。疏理句義可知,《破魔露布文》之“卓落”正是超絕出眾的意思,這一例證比明唐寅《與文征明書》的例證要早得多。
至于“卓犖”條,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二十二·陳矯傳》:“博聞強記,奇逸卓犖,吾敬孔文舉。”[9]也比《大詞典》所引的《后漢書·班固傳》例證要早。
3.破除
《大詞典》第7卷1031頁:
【破除】②花費;用盡。《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九:“公子道:‘我們客邊的人,但得元物不失罷了,還要尋那賊人怎的?就將出千錢,送與懶龍等一伙報事的人,眾人收受,俱到酒店里破除了。”
按,唐初詩僧王梵志《借貸不交通》詩:“有錢怕人知,眷屬相輕薄。身入黃泉下,他喫他人著。破除不由你,用盡遮他莫。”[10]周一良《王梵志詩的幾條補注》引該詩并指出,“破除”是唐人習語,義為花費、支付。[11]這一例證比明末凌濛初的《二刻拍案驚奇》要早得多。
三.例證誤引
《大詞典》第11卷732頁:
【霸軌】霸道。《后漢書·張敏傳》:“漢承周秦,兼覽殷夏,祖德師經,參雜霸軌。”李賢注:“宣帝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理之。”
按,所謂《張敏傳》這一段文字,前文有“時尚書令左雄議改察舉之制,限年四十以上,儒者試經學,文吏試章奏。廣復與敞、虔上書駮之,曰……”一段文字[12],實是胡廣等人上書反駁左雄的內容,屬于《胡廣傳》,與張敏無涉。只因《胡廣傳》緊隨《張敏傳》之后,編者搜集文獻時誤引。
參考文獻
[1]羅竹鳳.漢語大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
[2]張華.博物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4.
[3]任繼昉.釋名匯校[M].濟南:齊魯書社,2006:195.
[4]荑秋散人.玉嬌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30.
[5]白維國.近代漢語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442.
[6]馮夢龍.醒世恒言[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598.
[7]吳承恩.西游記[M].2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296.
[8]釋僧祐.弘明集校箋[M].李小榮,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785-786.
[9]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59:643.
[10]王梵志.王梵志詩校注[M].項楚,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74.
[11]周一良.王梵志詩的幾條補注[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4):14.
[12]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1506.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語言文字專項課題(tzky-2020年-ywzx06)。
(作者單位: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國際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