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寅
內容摘要: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國際中文教育的重要內容。來華留學生茶文化教學包括漢語課中的茶文化教學和文化課中的茶文化教學。前者以《HSK標準教程》中的茶文化為指導,在教學中應強化教學內容的交際性,注重教學的科學性與層次性;后者以《中國概況》中的茶文化為指導,教學上應凸顯茶文化的審美功能,強調雙向交流與茶文化互動,實現“理解中國”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國際中文教育 茶文化 漢語教學 文化教學 文化交流
2019年12月,連續舉辦13年的全球孔子學院大會首次更名為“國際中文教育大會”,標志著“國際漢語教學”時代向“國際中文教學”時代的轉型。大會開幕式上,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強調要“深化國際中文教育,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構建更加開放包容、規范的現代國際中文教育體系”[1]。同時,全國27家高校、企業及社會組織聯合發起成立中國國際中文教育基金會[2],全面負責運行孔子學院品牌,旨在通過支持中文教育項目,促進人文交流,增進國際理解。國際中文教育界“交流”、“對話”、“理解”等關鍵詞的頻繁出現,表明我國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的重點已從2005年以來的“漢語國際推廣”轉向“服務世界語言文化多樣性發展需求,增進國際理解”的功能,充分投射出“國際理解教育”的理念。因此,將國際理解教育理念貫穿于國際中文教育,尤其是來華留學生的國際中文教育,深化留學生對中國、中國人,以及中國文化的理解成為國際中文教育界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茶文化教學的必要性
(一)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
茶文化是以飲茶活動為中心的綜合性文化,較好地保留了中華文化的基本人文要素,是一種雅俗共賞的單項文化。從文化學角度出發,茶文化可分為物質文化(茶葉、茶具、茶室等)、制度文化(茶馬交易、榷茶制等)、行為文化(婚喪嫁娶中的茶俗、禮儀等)、精神文化(飲茶中的審美取向和價值追求等)。可見,茶文化雖然是中國文化體系中的一種單項文化,卻并非單一文化。它由表及里,從物質到精神都體現了中國文化豐富多彩的內涵,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是中華文化的縮影。2014年中華文化促進會名譽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提出了著名的“一體兩翼”[3]觀點,認為中華文化走出去要以中華文化的理念為體,以“中醫”和“茶文化”為翼。他認為“茶”對于中華文化理念的彰顯是全息式的,從表層到深層,由身至心,較為完整。新時期國際中文教育背景下,以文化教學中的茶文化教學為載體,進行文化的國際理解教育,是促進中外語言文化交流、對話、互鑒,使世界深入理解真實立體、全面中國的重要途徑。
(二)茶文化是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載體
1.茶文化是我國對外彰顯“和平”、“友好”形象的媒介
“以茶侍使臣”、“以茶贈使者”向來是我國睦鄰友好的外交傳統,而這種傳統在當代持續煥發著新的生機。新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奉行的“茶敘外交”使中國茶文化以更加鮮明的色彩頻頻亮相于國際舞臺,進一步成為中外交往的“潤滑劑”和情感的“加濕器”。2017年11月舉行的“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通過“共飲一泓水”與“美美與共,和而不同”的茶文化海報,形象地傳達了大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建設美好世界:政黨的責任”的主題[4]。2019年11月,中國倡導設立“國際茶日”的提案經第74屆聯合國大會順利通過。2020年5月21日,首個國際茶日迎來世界各國的“大聯歡”、“云慶祝”,茶進一步成為世界文化交流的橋梁和紐帶。
2.茶文化是國際廣泛認可的中國文化符號
2015年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研究工程院對美、英、法、日、韓、澳六國的普通民眾進行了中國文化的認知程度調查。結果顯示,在設定的18個文化符號中,“綠茶”的認知程度排名第二,在五點量表中平均得分3.14,僅次于“熊貓”[5],可見茶文化已發展為世界公認的典型的中國文化符號。
二.國際中文教育中的茶文化教學現狀
(一)漢語課中的茶文化教學
1.茶文化廣泛出現于漢語教材中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共有57本對外漢語教材涉及到茶,其中有12本教材將茶文化融入課文標題。如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HSK標準教程》第四冊第13課《喝著茶看京劇》、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新概念漢語高級課本》第4課《品茶》等,茶文化已滲透于漢語語言教學的各個方面。統計結果顯示,無論對于綜合課教材還是以強化單項技能為主的教材、初級教材還是中高級教材、普通教材還是華文教材,茶文化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學內容之一。并且,進入課文標題的茶文化內容與其它中華文化形成了良好的結合,如茶文化與戲曲、歷史、鄉愁、地域文化等,充分展現了茶文化的綜合性和立體性,在文化導入中發揮著獨特作用。
2.《HSK標準教程》中的茶文化
據《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范(試行)》(2018),以外語為專業教學語言的來華留學本科生畢業時漢語須達到HSK四級水平,研究生畢業時須達到HSK三級水平,因此以《HSK標準教程》(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姜麗萍主編)為例,分析漢語綜合課中的茶文化教學編排,發現茶文化是《HSK標準教程》中貫穿始終的重要文化內容。
在形式上,《HSK標準教程》中的茶文化主要以課文對話、文化點、課后俗語、課文短文、課后練習、拓展詞匯等方式呈現,與全書的各個教學板塊得到了較好融和。教材編寫以交際法和任務型語言教學為核心理念,在保證詞語和語法點不超綱的前提下,采取變換情境的方式讓學習者體會不同情境下語言的真實運用[6]。在情境上,教材創設了餐飲、休閑、茶館、饋贈禮品等茶文化情境,凸顯了茶文化的交際功能。
(二)文化課中的茶文化教學
國際漢語教學界對文化教學內容的界定至今仍見仁見智。本文借鑒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化院院長許嘉璐對國際漢語教學中文化內容的分類,即表層文化(蘊含在衣食住行中的文化)、中層文化(風俗習慣、制度禮儀、法律宗教等)和深層文化(貫穿和滲透在表層、中層中的世界觀、價值觀、倫理觀、審美觀等),這與美國《21世紀外語學習標準》(1999,以下簡稱“《標準》”)中對目的語文化的分類不謀而合。《標準》將其分為文化觀念(perspectives,包括含義、態度、價值觀等)、文化活動(practices,包括社會交往方式)與文化產品(products,包括書籍、食品、工具、法律)。
2017年教育部出臺的《學校招收和培養國際學生管理辦法》明確要求《中國概況》課程應作為高等學歷教育的必修課,因此《中國概況》課程無疑成為了茶文化教學的主要陣地。本文以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兩本《中國概況》教材為例,對教材涉及的茶文化內容進行分析。兩本教材一是寧繼鳴主編、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概況A Survey of China》(以下簡稱“北語版”),該教材同時也是中國政府獎學金生專用教材;二是王順洪編著、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概況 China: Country Profile》(以下簡稱“北大版”),目前已更新至第四版,屬于博雅對外漢語精品教材。本文以《標準》為分類依據,綜合許嘉璐對文化分類的解讀,對兩本《中國概況》教材中茶文化內容進行梳理。
1.“北語版”中的茶文化
北語版《中國概況》共分為十五章,分別介紹了中國的國旗·國徽·國歌,行政區劃,地理與資源,人口、民族與漢字,歷史,政治制度,經濟,外交,科技,教育,傳統思想,文學,藝術,習俗和體育健身。其中,茶文化作為《中國習俗》一章中第二節“飲食文化”中的第二項內容出現。教材以400字左右的短文形式對中國茶文化進行了大致的介紹,涉及的內容以茶文化中所投射的文化觀念和文化產品為主。在文化觀念方面,該教材強調了中國茶文化悠久的歷史、茶在中國國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與中國人喝茶講究禮節的傳統;在文化產品方面,教材簡要介紹了陸羽《茶經》、中國名茶、紫砂壺等茶文化遺產;在文化活動方面,教材文本中僅提到以茶待客的習俗,而對中國傳統婚喪嫁娶、祭祀中的茶俗則只字未提,缺乏對茶文化活動的介紹,這與其所在章節的主要方向“習俗”存在一定出入。課文中還提到“茶文化的內涵非常豐富,不僅有茶藝、茶道、茶傳說,還包含了諸多人生修養和民俗風情”,該文本指向了茶文化與“雅”的藝術及中國人精神世界與人格追求的互通性,但并未展開敘述。
2.“北大版”中的茶文化
北大版《中國概況》共分為14章,分別介紹了中國的國土、歷史、人口、民族、政治制度、經濟、科技、教育、傳統思想、文學、藝術、習俗、旅游和國際交往。“茶”與“酒”在同一篇文章中共同以中國習俗的身份出現,茶文化部分約600字。雖然篇幅較北語版《中國概況》有所增加,但卻完全舍棄了對于文化活動的介紹,強調了“中國是茶的故鄉”、“茶葉可作為禮品饋贈”、“中國人喝熱茶,不喝涼茶”等觀念。文化產品主要著眼于經典茶文化著作《茶經》、中國十大名茶與特色茶具(景德鎮瓷器與宜興紫砂壺)等。
3.存在的問題
對以上兩本經典《中國概況》教材中茶文化教學內容進行梳理,文化課中的茶文化教學暴露出以下幾個問題:第一,茶文化是中華文化中雅俗共賞的文化形態,而《中國概況》僅強調了茶作為日常飲品的民俗文化而忽略了茶文化中“雅”的部分,且篇幅極少,這主要是受到該課程“中國習俗”章節歸類的導向作用;第二,茶文化教學材料強調傳遞文化觀念與文化產品,缺乏對茶藝、茶會、茶俗等茶文化活動的介紹與體驗,而茶文化活動是加強茶文化教學雙向交流、互動,促進文化國際理解的重要紐帶;第三,茶文化揭示不足,浮于表面。在文化觀念的傳遞中尚未體現出中國文化的世界觀、審美觀、價值觀,使留學生對于中國茶文化的理解無法達到“知其所以然”的程度。
三.茶文化教學建議
(一)漢語課中的茶文化教學建議
1.強化教學內容的交際性
漢語課中的茶文化教學應以實用為主,對留學生在中國日常交際活動的順利進行有所幫助。因此建議將教學重點落在中國人的飲茶習慣、以茶待客中的禮儀、饋贈茶葉的講究等內容中,對《HSK標準教程》中的茶文化內容進行適當補充。
2.注重教學的科學性與層次性
茶文化教學應嚴格按照各漢語水平層次階段的教學目標進行,切忌喧賓奪主。各階段的茶文化教學應當遵循對文化認識的客觀規律,從表層的物質文化到中層的行為文化再到精神文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二)文化課中的茶文化教學建議
1.教學內容上凸顯茶文化的審美功能
茶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同樣也是中國人精致生活的代表。以審美為主要功能的茗飲藝術歷來與琴棋書畫等各類中國傳統藝術相結合,象征著中國人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彰顯了中國人優雅的體態與風度。茶文化教學不可僅停留在民俗文化層面,漢語教師要為留學生呈現出完整的、雅俗共賞的中國茶文化。并且,結合教材中對中國傳統思想的教學,對茶文化所展現出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精神追求進行合理、適度的揭示。
2.教學理念上強調教學的雙向交流
國際理解教育理念下的茶文化教學,不是單方面的茶文化揭示,而是要與留學生一道,將中國茶文化放置于世界茶文化的語境中去看待,此時帶有深刻中華文化烙印的茶文化才更容易被感知與理解。這要求漢語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對于中外茶文化的異同進行充分掌握,并針對中外茶文化之間“異”的部分與留學生進行討論與交流,在傾聽他們對本國茶文化的認知的基礎上深化其對中國茶文化的理解。
3.教學形式上注重茶文化活動的開展
茶文化本質上是飲茶文化,留學生只有多喝茶、經常參與茶事活動才能真正理解中國茶文化,茶文化的交流才得以實現,因此僅進行茶文化的理論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漢語教師可以充分發揮社團、協會等組織的力量,面向學習者開展豐富的茶事活動,如國際茶會、茶文化節、茶席設計大賽等,創造更強烈的茶文化體驗。位于茶區的高校有必要充分利用茶園、茶廠、茶館、茶旅、博物館等茶文化資源,開展以茶為中心的各類實踐活動。
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茶作為一種和平之飲也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容易被接受的顯性文化符號。在教育對外開放如火如荼的當代中國,國際中文教育視域下的茶文化教學不但能夠增進來華留學生對于中國文化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推動中國民俗經濟的發展,為茶文化旅游業、茶葉市場的進一步繁榮助力。
參考文獻
[1]新華網.孫春蘭出席國際中文教育大會時強調 深化國際中文教育 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EB/OL].[2021-07-09]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 2019-12/09/c_1125326832.htm
[2]新華網.適應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發展:教育部設立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EB/OL].[2021-07-0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1380247713958459&wf r=spider&for=pc
[3]許嘉璐,馮俊.喚醒和培育13億人心里的中華文化基因[N].文匯報,2014-05-19(009).
[4]央視網.中國共產黨邀請全球政黨開大會 共同建設美好世界[EB/OL].[2021-07-09].http://news.cctv.com/2017/ 11/30/ARTIMuFA6XwCRdvVQy4i8rzI171130.shtml
[5]于丹,楊越明.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核心命題“供給”與“需求”雙輪驅動——基于六國民眾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度調查[J].人民論壇,2015,(24):72-75.
[6]姜麗萍主編;王芳,王楓,劉麗萍編者.HSK標準教程 1[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4.
(作者單位:江蘇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