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煌明 梁華泓
內容摘要:語言不僅是一種交際工具,還承載了源遠厚重的文化底蘊,同時具有豐富的藝術魅力,能根據不同的身份、情景和場合,表現出其特定的語言特色。自中共十八大以來,國家領導人在重要外交場合中以高度凝練的話語和富有中國特色的語言風格發表致辭,不僅有力地傳播中國聲音,也提升了我國的外交形象。本文以2020年中展現中國話語特點的10篇外交演講詞作為語料,從詞匯、辭格的角度出發,對中國外交演講詞特點進行淺析。
關鍵詞:外交演講詞 中國話語 語言特點
當今國際形勢正發生著前所未有之大變局,“一帶一路”戰略秉承“共商、共享、共建”原則,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等潮流,致力于維護全球自由型貿易體系,這有益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外交演講詞以不同詞匯的選用以及辭格的巧妙運用等語言手段展現了中國外交特有的魅力和特點。
一.詞匯的運用
詞匯作為語言的三要素之一,是語言的建筑材料。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不同詞匯的靈活運用也能更加準確、生動地表達思想和情感。
(一)行業語
行業語是由于社會分工不同而應用于各種行業的詞語。在外交演講詞中,以政治領域和經濟領域的行業語最為常見。
如在科技領域中,(1)歷史昭示我們,恪守多邊主義,追求公平正義,戰亂沖突可以避免;搞單邊主義、強權政治,紛爭對抗將愈演愈烈。(《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二次會晤講話》),“多邊主義”“單邊主義”都是政治領域中的行業語,在外交政論語言中多次出現類似詞語,表達了其謀求多邊發展、倡導合作共贏的愿景。在經濟領域中,(2)為此,我們將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同國際社會一道,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第三屆巴黎和平論壇致辭》),“深化改革”“對外發展”作為經濟領域中的行業語,體現了中國經濟發展政策。同時,“產業鏈”和“供應鏈”兩個詞語的運用也體現了中國對自身乃至全球經濟發展的關注維度。在科技領域中,(3)中方愿同東盟各國攜手合作,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發揮互補優勢,聚焦合作共贏,在智慧城市、5G、人工智能、電子商務、大數據、區塊鏈、遠程醫療等領域打造更多新的合作亮點。(《第十七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和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開幕式致辭》),其中的“智慧城市”“5G”“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詞語皆是當今信息化時代下產生的詞語,屬于科技領域的行業語。在醫藥領域中,(4)中方愿同東盟開展公共衛生領域政策對話,完善合作機制,攜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加強信息分享和疫苗生產、研發、使用合作。(同(3)),“疫苗研發”“新冠肺炎”則是有關醫藥領域的行業語。由此可見,外交演講詞中充分體現了中國話語時代性和豐富性的特點。
(二)熟語
熟語是一種特殊的詞匯單位,是人們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語。熟語一般分為成語、諺語、歇后語和慣用語。縱觀該10篇外交演講詞,其特點為結構穩定,以簡短的結構表達豐富的含義。
1.成語及四字格的使用
成語具有結構凝固的特征,具有豐富內涵,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四字格,也叫四字結構,由四個音節組成的詞或短語,成語也是四字格的其中一種。
其中部分成語有:吉祥如意、歡聚一堂、熱情洋溢、華彩盛事、山水相連、綿延不斷、互通有無、患難與共、始終如一、舉世聞名,部分四字格有:跨越千年、歌舞藝術、心意相通、深厚底蘊、寶貴傳統、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緣相通、文明互鑒、人文交流。
通過語料發現,外交演講詞中的成語多源自詩文著作,譬如“繼往開來”出自《朱子全書·周子書》,意為繼承前人的事業,開辟未來的道路。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嚴峻形勢下,“同舟共濟”是外交演講詞中使用頻率較高的成語,其作用是呼吁全球各國應當團結一致抗擊疫情,共同建構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除了成語,其中還包含了大篇幅的四字格。如“聯防聯控”“團結合作”等四字格的使用可以使語言更加簡潔生動,富有表現力。
2.諺語及慣用語的使用
諺語是指流傳于民間的言簡意賅的短語,慣用語是指口語中短小定型的短語,特點是口語色彩較濃。這兩種詞語都可以使語言表達通俗易通,在外交演講詞中也得到有效運用。
在包含諺語的句子中,例如(5)風雨過后是彩虹。經歷一次又一次考驗,聯合國仍然充滿生機,寄托著70多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聯合國成立75周年紀念峰會講話》),其中“風雨過后是彩虹”表明了不能一味盲目地實踐,要以結果為導向進行調整,只要堅定信心,齊心協力,就一定能打贏疫情防衛戰。在含有慣用語的句子中,有(6)各國要加強服務貿易發展對接,創新合作方式,深化合作領域,積極尋求發展利益最大公約數,不斷做大“蛋糕”。(《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全球服務貿易峰會致辭》),其中的“做大‘蛋糕”為慣用語,用了比喻的手法使語言更加形象生動。
二.辭格的運用
辭格也稱“修辭格”、“修辭方式”和“修辭格式”,是為提高語言表達效果而形成的各種修飾、加工語言的特定格式。下面,主要從比喻、引用、排比等角度對語料進行分析,探討辭格在語言中特定的表達作用。
(一)巧用比喻
根據比喻的組成要素即本體、喻體和喻詞的不同,可將比喻分為明喻、暗喻、借喻三種類型。
結合語料中出現的比喻辭格分布及主要類型可得,包含明喻的有(7)中緬友好交往和合作發展的歷史潮流,一定會像同宗同源的中國瀾滄江和緬甸伊洛瓦底江一樣,跨過崇山峻嶺,越過激流險灘,始終奔騰向前。(《中緬建交70周年慶祝活動致辭》),(7)的本體為中緬兩國間的合作與交往這一發展趨勢,喻體為中國的瀾滄江和緬甸伊洛瓦底江。(8)面對經濟全球化大勢,像鴕鳥一樣把頭埋在沙里假裝視而不見,或像堂吉訶德一樣揮舞長矛加以抵制,都違背了歷史規律。(《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講話》),(8)的本體為世界各國,喻體為“鴕鳥”、“唐吉訶德”。包含暗喻的有(9)我們要樹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意識,讓世界多樣性成為人類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人類文明多姿多彩的天然形態。(同(8)),其中的本體為“世界多樣性”,喻體為“天然形態”。包含借喻的有(10)反對干涉內政,反對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共同營造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同(1)),(10)的喻體為“長臂”,暗喻將流行語中的“長臂”(意為手伸得太長,多管閑事)概念融入到了外交辭令之中,可見喻體的出現對句子中所要概括的事物對象更加具體化、形象化,形成具有一定的感染力的中國話語。
(二)善于引用
引用多來源于典籍章句,如(12)“察勢者明,趨勢者智。”(《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次會議講話》),該句出自《鬼谷子》,意為能看清歷史局勢的發展是精明的,能順應歷史趨勢的發展是明智的。(13)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同(2))出自《禮記·禮運篇》,體現了建立“大同”社會的理想價值。(11)“胞波感情重,江水溯源長。”(同(8))采用陳毅將軍的賦詩,具體闡述了中緬之間睦鄰友好的關系,可見獨具匠心的引用不僅啟迪人心,也有利于增添文章的風采,使得中國話語意義深遠。
(三)適當排比
排比是指將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語義相近、互相關聯的句子排列起來的修辭方式,給聽話者以深刻的印象。其中所蘊含的節奏感與韻律感生成更強烈的語勢,進而增加文章的說服力。
(14)……密切人文交流,使兩國人民永做好鄰居、好朋友、好胞波、好伙伴。(同(8)),(14)是句子的句法成分排比,由“好鄰居”、“好朋友”、“好胞波”、“好伙伴”四個賓語排列而成,充分彰顯了中緬兩國親切友好的邦交情誼。(15)……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堅定維護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堅定維護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核心作用。(同(5)),(15)是三個分句的排比,用堅定的語氣肯定和維護了聯合國在國際組織中的主導作用。
通過對外交演講詞的分析,可以發現中國外交演講詞融合了大量的語言特色,進一步感受到中國話語的語言魅力及修辭藝術,其中根據交際場合的不同自成一套深邃典雅、運用自如的語言風格,為“一帶一路”戰略下以東西方文化為主的跨文化交際中傳播中國話語、提高中國文化國際感召力提供一定的語用參考。
參考文獻
[1]黃伯榮,廖旭東.《現代漢語》(增訂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符淮青.《現代漢語詞匯》(增訂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劉振前,邢梅萍.四字格成語的音韻對稱與認知[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3(03).
基金項目:2020年度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一帶一路戰略下‘講好中國故事語言研究——基于文化自信視域下習近平政論語言分析”(項目編號:S202012620021)
(作者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