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浩威
內容摘要:詞匯語法理論順應數據大時代的發展,能更好地服務語言研究,幫助人們探索語言的本質。本文采用BNC語料庫對目標詞項進行檢索,并用MI值對副詞詞組hand in hand的搭配進行檢測。研究發現:hand in hand慣常與“行動類”動詞和“社會類”名詞搭配,得到最終結構:“‘行動類動詞+hand in hand+(with)”表示“共同行進”之意。此研究證實了詞匯-語法理論的實操性,有助于詞典編纂時詞義的描述,有助于英語教學實踐活動時,教師對該詞的解釋和學生對該詞項的理解和掌握。
關鍵詞:詞匯語法 語料庫 副詞詞組
法國計算語言學家莫里斯·格羅斯基于美國語言學家Zellig Harris的語言學理論,創立了詞匯-語法理論。該理論主張語言是語法化了的詞匯集合體,以詞匯為中心,對傳統的理論發起了挑戰。為了適應計算機時代的需要,國際語言研究也越來越宣揚詞匯主義,主張句法結構研究務必落實到詞項。詞匯-語法理論已被應用到一些歐洲語言和非歐洲語言研究中。該理論應用于中文研究,能為對外漢語教學提供實用的教學資源,更好地教授中文,傳播中國文化。
詞匯-語法是系統地描寫特定語言的共時機制,并不涉及任何歷時的考察。詞匯-語法用組配系統的形式工具——特殊的代數形式對語言現象加以描寫(靳光瑾 2005:228)。因此,本文將基于詞匯-語法理論,對詞項hand in hand的意義及用法進行研究。
一.詞匯語法理論闡釋
詞匯語法(Lexicon-Grammar)是建基于詞匯與語法互助的句法研究模式,它以詞項的句法個性檢驗現有的語法規則的合法性,同時又以現有的語法規則鎖定詞項的句法個性。莫里斯·格羅斯(Maurice Gross)在他1957年發表的《句法方法論》中,提出了“詞匯語法”理論。該理論在處理句法和語義這一對關系時,堅持句法為主的操作原則,始終把句法放在首要位置,語義次之。這并不是排斥語義、貶低語義作用的做法,而是為了達到更好的語義解釋。
二.研究方法
本文將采用語料庫檢索的方法,運用“詞匯語法”理論,對詞組hand in hand的用法進行探究。本文的語料來源于BNC,該語料庫庫容大,覆蓋面廣,具有較強的代表性。本文選取詞組hand in hand為研究對象,該詞組具有不可拆分性,是檢驗“詞匯語法”理論最典型的例子,且方便檢索。
本文將采用辛格萊(Sinclair)對詞項多層意義關系的描述框架,對詞項hand in hand進行詞項共選關系與意義構建探究。
第一層關系是詞匯搭配(collocation),即目標詞項與附近詞的典型搭配形式,與目標詞的搭配距離一般采用該詞項前后4個詞以內的范圍,觀察其頻數并搭配T-score或MI值來測定兩者之間的顯著性。
第二層關系是語法搭配,即與目標詞項經常共現的語法結構,主要是與目標詞項頻繁共現的語法詞匯,包括所屬類語法詞匯、否定類語法詞匯等等。語法搭配凸顯的是目標詞項與語法詞類在語境中的共選關系。
第三層關系是語義偏好(semantic preference),即目標詞項與相伴距離內各詞的語義搭配傾向。它關注與目標詞項經常搭配的詞項具有什么樣的語義特征,屬于哪類詞。如see和visible雖不屬于同一詞性,但卻共享visibility這一語義。
第四層關系是語義韻(semantic prosody)。語義韻是一種意義,主要用于表達講話人或作者的態度(Louw 2000:58)。語義韻并不單純地由某個詞產生,而是存在于多個詞的范圍內,構成了形成整個詞項語義韻的關鍵因素。
本文將主要用MI(Mutual Information)值來確定目標詞項與其共現詞項是否為典型搭配。MI值通常用于測量詞匯間搭配強度、搭配緊密度、搭配連貫度和搭配合適度。如果MI值很接近0,那么就表示這兩個詞不搭配;如果兩個詞的MI值在3附近,說明這兩個詞,經常共現,并且MI的值越高,說明這兩個詞之間的搭配就越強。與之相對的T-score更傾向于表達功能詞之間的搭配強度,故不適合本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實義詞之間的搭配,雖涉及與功能詞之間的搭配強度,但并不是純粹的功能詞與功能詞之間的搭配研究,所以本研究主要采用MI值來判斷詞項之間的搭配強度。
三.數據分析與討論
語料庫檢索詞項hand in hand,得到274條索引行。根據辛格萊對詞項多層意義關系的描述框架,我首先對目標詞項hand in hand前后相伴距離為4的詞進行共現頻數統計,羅列出共現頻次最高的10個詞:with, the, go, and, of, went, to, goes, in, a。因為在前10個高頻搭配詞中,出現了同一類符the和The,所以其中第11個詞匯a替代了The。這10個共現頻次最高的詞是詞項hand in hand的典型詞匯搭配,根據詞性我們可以將詞分為冠詞類(a, the),介詞類(with, of, in, to),連詞類(and),動詞類(go, went, goes)。我發現其中只有唯一一個實義詞類,占前10個詞的30%,屬于第二大詞類,僅次于介詞類詞匯,且動詞類都屬于同一形符,具有“行動”的語義特征。通過觀察動詞類的三個動詞后發現,三個動詞的MI值從高到低,分別為goes(10.00)>go(8.75)>went(8.56),都遠遠大于3,與詞項hand in hand之間搭配強度很高,均為典型搭配,其中goes的MI值最高,為最典型搭配,得出結構“行動類動詞+hand in hand”,其中“goes + hand in hand”為詞匯典型搭配結構。
接下來看第二層關系,語法搭配。連詞類和冠詞類非常常見,且不能反映詞項的搭配,所以本文不對該兩類詞進行討論,只關注介詞類。介詞類的三個介詞根據MI值從高到低,分別為with(6.26)>of(2.67)>to(2.64)>in(2.52),of, to和in這三者的MI值均為達到3,與詞項hand in hand之間為弱搭配,非典型搭配;只有with和hand in hand之間為強搭配。由此可以確定with是該詞項的典型范式,得到結構hand in hand with。
通過觀察目標詞項的搭配以及索引行,我發現目標詞項在語義偏好上更傾向于和“行動類”動詞搭配,如walk,dance和enter等;還傾向于和“社會類”詞搭配,如economic,development和environmental等。
通過觀察與目標詞項前后相伴距離為4的搭配,我發現,目標詞項的搭配詞中沒有出現任何帶有明確消極意義的搭配詞,復觀索引行發現確是如此。此外在觀察索引行時,還發現目標詞項出現的句子中往往涉及兩個成分。為了弄清楚這些成分具有哪些共同的語義特征,我從274條總索引行中,用Sketch Engine中的“隨機抽取索引行”功能,設定隨機得到索引行數50,分析結果后發現其中17例與兩個有靈成分共現,其中33例均與無靈成分共現。到目前為止,我們能確定該詞項的語義韻為“與兩個無靈成分共現,表中性意義”。
復檢上述四層關系得到的結構,我發現,“goes + hand in hand”結構后一定和介詞“with”搭配,且句中的兩個成分均是平均地分布在結構兩側,即“A goes hand in hand with B”。而“hand in hand with”則可以與其他“行動類”動詞搭配,說明這兩層關系之間并不是完全雙向的。此外還發現,該結構還存在完成時形態,僅10例,詞項意思未發生改變,這是英語學習者不了解的用法。
詞匯-語法理論是適應計算機時代的語法理論,該理論能很好地將大量的電子語料用于語言學研究,幫助人類更好地探究語言的本質,推動各行各業的研究與發展。本研究發現詞項hand in hand易于和“行動類”詞匯搭配,這與語言學習者的預期相符;在語法搭配上,易與介詞with發生類聯結,且占比44%,這是出乎中國英語學習者預期的。在語義偏好層面,目標詞項所涉及的主語和賓語往往是“社會類”名詞,這與語言學習者初次接觸該目標詞項的場景也相符。在語義韻層面,目標詞項詞項并無明顯的積極或消極意義,故呈中性語義韻。最終得到結構:“‘行動類動詞+hand in hand+(with)”表示“共同行進”之意。通過本研究,進一步檢驗了詞匯-語法理論的實操性,并且有助于詞典編纂時詞義的描述,有助于英語教學實踐活動時,教師對該詞的解釋和學生對該詞項的掌握和理解。
參考文獻
[1]Louw, B. 1993. Irony in the text or insincerity in the writer? The diagnostic potential of semantic prosodies [A]. In M. Baker, G. Francis & E. Tognini-Bonelli (eds.). Text and Technology: In Honour of John Sinclair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57-176.
[2]Louw, B. 2000. Contextual prosodic theory: Bringing semantic prosodies to life [A]. In C. Heffer, H. Sauntson & G. Fox (eds). Words in Context: A Tribute to John Sinclair on His Retirement [C]. Birmingham: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3]陳保亞.20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4]何安平.辛格萊的詞匯語法理論應用解讀[J].外語研究, 2009(53).
[5]靳光瑾.詞匯-語法理論與對外漢語教學[J].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2005: 228.
[6]楊泉.現代漢語“把字句”“把”前成分的詞匯語法理論分析[D].黑龍江大學,2002.
[7]鄭定歐.詞匯語法理論與漢語句法研究[M].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