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朱振武教授的專著《非洲英語文學的源與流》,對非洲英語文學的緣起、發展與流變進行了清晰的梳理和歸納。這一學術成果于我國學界大有裨益,有利于我們重視非洲英語文學研究,從而重識英語文學的疆界與圖景;有利于我們重構英語文學的研究格局,并彰顯非洲英語文學研究的獨特價值;有利于我們重塑非洲英語文學的學術秩序,讓我們既關注文化價值論和社會功能論的認知范式,又重視文學審美論的批評模式,以此彌補非洲英語文學批評話語研究相對闕如的現實狀態,最終以非洲英語文學研究助推中非戰略交流與合作。
關鍵詞:非洲英語文學 地理圖景 研究格局 學術秩序
朱振武教授于2019年在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新著《非洲英語文學的源與流》(以下簡稱《源與流》),系其對“非主流英語文學”十余年關注和研究的新結晶,構筑起一道非洲英語文學研究的新景觀,也成為朱振武最新的代表性成果,其中閃現的思想和智慧,勢必有效推進我國非洲英語文學研究的新進展,勢必在重塑我國英語文學研究格局和學術秩序的努力中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重識英語文學的地理圖景
《源與流》指出,“英語文學擴容是英帝國殖民拓展與英語的世界化帶來的必然結果”。以英語為媒介的文學書寫,在地域分布上本來有著寬廣的范圍,不僅包括英國和美國,還廣泛涉及非洲、美洲、大洋洲、亞洲、歐洲的很多國家和地區。但長久以來,學界重視英美文學,以英美文學代指英語文學,縮小了英語文學的指稱范圍,窄化了英語文學的地理圖景,讓強勢的英美文學掩蓋和遮蔽了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英語文學成就,這明顯有礙于英語文學的整體觀照,很容易在無形中銷蝕掉非英美國家英語文學的獨特貢獻。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一方面是由于歷史上殖民心理的余波在作祟,另一方面則與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國別實力有關。英國曾經是“日不落帝國”,美國更是現今的超級大國,兩國的影響力奠定了其文學的國際地位。但是,一向被忽視、被冷落的非英美國家的英語文學書寫,并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相反,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新加坡、拉美國家開始勃興,非洲英語文學也異軍突起,備受矚目,其文學成就已經得到國際文學界認可,其文學作品連獲國際文學大獎,像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913)、沃萊·索因卡(1986)、納丁·戈迪默(1991)、維迪亞達·蘇萊普拉薩德·奈保爾(2001)、約翰·馬克斯韋爾·庫切(2003)等作家甚至將諾貝爾文學獎收入囊中,這無疑給英語文學界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震撼,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英美以外的英語文學作品,開始重新認識英語文學的地域構成,而《源與流》一書,對非洲英語文學的歷史嬗變和當下發展做出了清晰的勾勒和闡釋,在幫助我們重識英語文學的地理圖景方面頗具開創之功,極富啟示意義。
在《源與流》中,朱振武先后提及“非主流英語文學”和“非英美英語文學”的概念,兩者所指意涵大致相同,都是指英美以外的國家和地區用英語寫作的文學作品,其中,非洲英語文學逐漸蔚為大觀,已經成為“非主流”英語文學的重鎮,正在獲得學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也就是說,英語文學的地域空間得到拓展,非英美國家的英語文學正在從“非主流”向著“主流”遞延,這必將改變英語文學研究的面貌,因為“非英美國家英語文學創作的崛起拓展了文學研究的范圍,使得開展文學研究基于的文本跳出了歐美中心主義的藩籬”,各種文學理論和批評流派也在世界范圍找到了更大的操演舞臺。按照朱振武的判斷,英語文學從“一枝獨秀”的英國文學到“花開兩朵”的英美文學,然后在全球范圍內“開枝散葉”的發展演變,正是英語文學從英美本土向非英美國家擴散的過程,正是在這一發展過程中,非英美國家英語文學體量不斷增大,藝術境界不斷提升,創作特色日益彰顯,文學貢獻成就斐然。這就勢必要求英語文學研究做出適當的調整和變更,將這些文學書寫納入學術視野,進行深入研究,從而一新中外學界英語文學研究的面貌。細讀《源與流》,我們首先會形成三點深刻的印象:一是非洲英語文學分布范圍極為廣闊,它覆蓋了南非、西非、中非、東非等幾千萬平方公里的區域面積,涉及人口規模達十億以上,重要性不言而喻;二是非洲英語文學作品繁多,其中不乏精品佳構,在主題思想和藝術創新方面毫不遜色于英美文學,南非、尼日利亞、肯尼亞等國堪稱典型;三是特殊的地理景觀和歷史境遇造就了非洲英語文學的族裔特色和反殖民特征,這尤為學界看重。基于這樣的印象,我們會憬悟于非洲英語文學向來不被重視的弊端,會警醒地重新規劃英語文學的疆界,會重新調整英語文學研究的版圖,畢竟均衡吸納和借鑒世界各國文學和文化的精粹,“才能持續推動包括中非文學在內的中外文學文化間的交流,才能在‘中國路、中國夢與‘非洲路、非洲夢的交互中更好地弘揚中國文化,從而為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添磚加瓦”。在逆全球化暗流涌動的今天,在個別國家孤立主義、單邊主義和民粹主義盛行的今天,加強中非交流與合作對于我國有著特殊的戰略意義,而體認非洲英語文學的重要性并加以深入研究,自然是中非交流合作應有的題中之意。《源與流》啟示我們,在“主流”與“非主流”的演進變幻中,非洲英語文學正在發生位移,正在形成新的中心,正在受到中外學界更多的關注。重視非洲英語文學,重識英語文學的地理圖景,不光有益于學界與學人,更對我國的戰略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二、重構英語文學的研究格局
英語文學地域分布的新圖景,要求我們適時擴大學術研究的視域,適當調整學術研究的格局,對包括非洲英語文學在內的非英美國家英語文學給予足夠的重視。
在非英美/非主流英語文學的整體脈絡中,《源與流》聚焦非洲英語文學的發展流變,概括非洲英語文學的流散特征,按國別梳理非洲英語文學的肇始、勃興與影響,探討非洲英語文學的主題意蘊與藝術表征,以津巴布韋為中心揭示非洲殖民英語文學的創作傾向,并在界定流散文學的基礎上回顧相關研究,最后描繪出我國非主流英語文學研究的概貌,提示出非主流英語文學研究的走勢和趨向,為我們研究非洲英語文學提供了基本的學術框架。
《源與流》明確指出,非洲英語文學與傳統的英美文學判然有別,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這就決定了非洲英語文學研究的獨特價值。非洲獨特的地理風貌,獨特的人文景觀,獨特的歷史文化,都決定了非洲英語文學的鮮明特色。從描繪內容和表達主題上判斷,非洲英語文學著力刻畫地域生活,著力書寫民族歷史,著力接軌國際前沿,著力彰顯多元文化,著力揭示移民流散體驗,而這些異質性內容無一不帶有卓爾不群的質地,也一度吸引了英美多位作家,包括文學成就斐然的名家去進行文學表達,但他們的非洲書寫卻表現出了種種偏見。不管非洲本土作家是否流散到英美等發達國家,即便他們再努力歸附英美標準,也都會在作品中留下鮮明的非洲本土烙印,英語語言中難免混雜著本土方言,表達內容離不開非洲文化的根底,民間傳說、民間歌謠、民間神話常常在文本中出沒,而非洲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殖民史與族裔性更是文學書寫的客體對象,更是文學表達的天然主題。因此,以恰當的研究范式,揭示非洲英語文學的獨特價值,揭示非洲英語文學的審美意蘊,揭示非洲英文學區別于英美等其他國家文學的標識性特征,是學界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學界調整學術研究格局的新契機,只有將非洲英語文學“置于世界性的框架之下從而才能衡量出其本身具備的價值和意義”,對此我們一向有所忽視。
我國學界對非洲英語文學給予了一定的研究,并表現出“深厚的諾貝爾獎情結、重點作家研究一枝獨秀、對后殖民理論以及流散英語作家的厚愛、對作家作品主題思想的偏重、對中外作家比較研究的癡迷”的主要特征。比如庫切,他在我國受到格外的眷顧,特別是他獲得諾獎后,關于他的研究呈井噴之勢,積累了大量的論著。相比之下,其他作家卻少人問津,即便是重要作家也存在著研究上的盲點。我們對非洲英語文學的關注,有著相對固定的路向,對文學作品的批評模式也往往聚焦于殖民、族裔與流散,未能豐富多樣地對非洲英語文學展開深入的探究,這不能不說是頗為遺憾的事。“如何認識作為一個整體的非洲英語文學以及如何把握非洲英語文學呈現的總體特點并對之進行正確的評價和定位,一直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當然,把握非洲英語文學的整體風貌,離不開國別文學的研究,離不開重要作家的研究。但迄今為止,除南非之外,我們對非洲英語文學的國別研究尚顯稚弱,我們對諸多重要作家、詩人、批評家的關注仍然不足。比如《源與流》中提及的大名鼎鼎的諾獎作家內丁·戈迪默,我國還沒有一部研究其作品的專著問世。因此,構建研究團隊,引進優秀作品,借鑒研究方法,開拓研究視角,擴寬研究途徑,形成我國非洲英語文學的研究體系尤為迫切。首先,我們需要在英語文學研究的格局中,增添非洲英語文學的砝碼;其次,我們有必要更為均衡地關注非洲英語文學的國別構成,以往我們研究南非、尼日利亞、津巴布韋等國的英語文學較多,今后還需要關注肯尼亞等國,以切實改變國別關注不均衡、作家研究不平衡的狀態。唯有如此,我們才有可能在深入研究小說家、戲劇家、詩人、批評家的基礎上,更為準確地認知國別文學的特征,從而從整體上把握和定位非洲英語文學。
在調整英語文學研究格局、聚焦非洲英語文學時,突出中國視角和中國立場,不對歐美批評模式亦步亦趨,不對西方既有結論盲目推崇,是我國學界必須秉持的學術態度。同樣遭受過歐美列強的殖民壓榨,同為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與地區,同時面臨著發展的時代使命,這就使我們與非洲在諸多方面存在相似性,也使得以中國視角開展非洲英語文學研究尤為必要。在國外的研究中,歐美學界的學術探索有其特定的傾向,意識形態色彩成為許多研究的標志,把非洲異國情調化,捏造和塑造特定意義的“東方”,為殖民歷史辯護,為新的資源盤剝背書,這是我們必須加以警惕的。“當下的現實的確是新殖民主義依然盛行,第三世界心靈去殖民的進程也舉步維艱。在此情形下,我們更應清醒地知曉在這個脈脈相通的‘地球村里,沒有誰可以是自足的孤島。人類是相互依存的命運共同體,因此,任何形式的歧視、剝削、壓迫和爭奪最終都會是兩敗俱傷”。職是之故,中國和非洲諸國均須反思歷史、正視現實、面向未來,更要凝聚共識、加強交流、深化合作,在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愿景中譜寫新篇章,其中,文學文化事業自然擔當著不可推卸的職責,非洲英語文學研究自然占據著較為重要的地位。非洲很多國家先是殖民地,后屬英聯邦,現在獨立自主,其間文學的演進變化需要學術清理,濃重的種族主義色彩需要學理批判,深厚的殖民文學本質需要深刻揭橥,我們在這一過程中獲得的成果與經驗,將有助于中非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鑒的深度拓展。有鑒于此,站穩中國立場,突出中國視角,彰顯中國特色,應該成為我們非洲英語文學研究的基本質地,這樣的研究將精準辨識非洲文學精神和文化內涵,從而為中非交流與合作奠定基石。
必須指出的是,作為英語文學界的著名學者,朱振武先以英美文學的研究和譯介著稱于世,后對西方漢學家譯介中國文學作品加以探究,并積十余年之功,致力于非洲/非主流英語文學研究,于2013年主編《中國非英美國家英語文學研究導論》一書,于2019年主編《非洲英語文學研究》和《非洲國別英語文學研究》兩部皇皇巨著,加之同樣于2019年推出的專著《源與流》,構成了朱振武個人嶄新的學術面貌和研究格局,其背后蘊藉著一位中國學人的學術責任與擔當。
三、重塑非洲英語文學的研究秩序
《源與流》的重要價值還體現在,讓我們對非洲英語文學的研究秩序做出必要而合理的調整。首先,我們的研究秩序要盡量做到均衡和平衡。朱振武在指出我國學者研究非洲英語文學的重要特征時,也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精到的分析。這些問題突出地表現在我們對研究對象、研究角度和研究內容的選擇方面,特別是我們的研究在國別分布上還不均衡,在小說、詩歌、戲劇、批評的文類選取上存在偏頗,小說研究占據了絕對多數,其他文類的研究明顯不足,而對文學批評的觀照幾乎付之闕如。這是學術生態的失衡,也是學術秩序的缺失,如不調整,恐將影響我國對非洲英語文學的整體把握。
其次,我們要及時調整對非洲英語文學的認知范式。現有研究主要從價值論和功能論的視域展開,主要探討非洲英語文學的國族想象、族裔認同、共同體構建、移民流散、反殖民潮流等維度,從這些維度勾勒出非洲英語文學的社會價值和文化功能,并在學界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成果。仔細考量,其背后有著根深蒂固的合理性,與非洲文學的本土化特征及其對全球化的回響密切相關。但是,這些認知范式卻多屬文學的外部研究,還沒有深入到文學文本的內部肌理,還沒有從文學審美的向度深入掘進。“作為豐富人類心靈、哺育人類精神、深化人類思想、表達人類情感、培養人類悲憫情懷的重要手段”,文學必然有情感的審美維度,必然蘊含著小說家、劇作家和詩人匠心獨具的藝術創造,而這就需要我們從文本中去挖掘文學符號的美學價值,去闡發文學文本的審美意蘊。客觀地講,非洲英語文學存在著天然的優勢,讓學人自然而然地從外部切入,但隨著文學創作的積累,隨著精品力作的增多,非洲英語文學的內在價值逐漸成為寶藏,有待我們深入探究和開發。簡言之,面對非洲英語文學,我們在注重社會價值論和文化功能論認知范式的同時,還要在文學性和審美性的向度上精耕細作,從而把非洲英語文學納入更為全面合理的認知視域中。
再次,我們要更新非洲英語文學批評話語。非洲英語文學研究的認知范式存在現實功用化的傾向,而審美之維嚴重缺失不能不說是遺憾。與認知范式相適應,我們的非洲英語文學批評話語,多以文本之外為價值取向,族裔、種族、身份、殖民、女性、流散等批評話語各擅勝場,在文學研究實踐中占據要津,相關論著和言說不勝枚舉。這些批評話語固然有其合理性,固然有其獨到的存在價值,長時間以來也讓非洲英語文學研究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卻也有著明顯的不足,最為關鍵的一點便是“將作品的美學價值讓位于政治需要”,從而從根本上貶抑了非洲英語文學的文學性和審美意蘊。朱振武在《源與流》中對“異邦流散”“本土流散”“殖民流散”的論述詳備周至、發人深省;對身份等話語的分析也鞭辟入里,切中肯綮。其實這些批評話語在當下都面臨著刷新,身份政治話語目前在歐美遭到了認同危機,福山“反對身份政治”的立場就令人警醒。在這種情形下,我們的文學批評話語面臨著必要的更新和調整。英美新批評遺留下的文本分析策略,經典與后經典敘事學的學術積淀,認知詩學的可貴探索,“新審美主義”的再次勃興,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都可成為我們非洲英語文學研究的批評話語。更新后的非洲文學批評話語,既應該統攝文本之外的功能與價值,又必須抵達文本中文學性的內核,唯其如此,我們才可望以豐富多樣的批評話語推進非洲英語文學研究結出更多碩果。
當然,《源與流》一書尚有需要改進之處,比如若干段落重復、有的譯名前后不統一、個別文字出現錯漏等,但白璧微瑕,瑕不掩瑜,該著在重塑英語文學研究格局和秩序方面居功甚偉,必將在我國英語文學學術史上留下重重的印跡。
參考文獻:
[1] 朱振武. 非洲英語文學的源與流[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文中有關引文均出自此書,不再另注)
[2] Fukuyama, Francis. Identity: The Demand for Dignity and the Politics of Resentment[M]. London: Profile Books,2018.
基金項目: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項目“消費社會的審美資本化研究:西方鏡鑒與本土經驗”(項目編號:19YJAZH090)
作 者: 王敬民,文學博士,河北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研究方向:西方文論和英美文學。
編 輯: 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