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摘? 要】隨著學前教育改革的深入,課程游戲化已經逐漸融入幼兒園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此時富有班級特色的班本活動在許多幼兒園開展起來,它是建構在教師與幼兒的互動中、在教師之間理念的溝通中、教師不斷地學習和嘗試中進行的。教師則需通過細致的觀察、適時的指導幼兒進行相應的操作活動,慢慢培養幼兒主動學習和探索的意識。
【關鍵詞】班本化課程;環境;幼兒視角
中圖分類號:G610?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29-0067-02
Class-based Curriculum: from Teacher-led to Children's Autonomy
——Exploring the Path of Children's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Class-based Activities
(Ganyu Experimental Kindergarten, Lianyungang City, Jiangsu Province,China) ZHANG Jian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preschool education reform, curriculum gamification has gradually integrated into all aspects of the kindergarten's day activities. At this time, class-specific class-based activities were carried out in many kindergartens. It was constructed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children, in 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 between teachers, and teachers' continuous learning and experimenting. Teachers need to carefully observe and promptly guide children to carry out corresponding operation activities, so as to slowly cultivate children's awareness of active learning and exploration.
【Keywords】Class-based curriculum; Environment; Children's perspective
“班本課程”是指以班級為基地,教師和幼兒共同開發的富有班級特色的課程。所以對于教師來說,如何根據實際選擇班本內容,以及如何有效開展活動課程就顯得至關重要,既要考慮兒童的需要,又得考慮兒童能得到什么。在課程游戲化精神的引領下,如何從兒童的視角出發,創設班本化課程并使其更好地支持與促進幼兒的發展,成為當前教師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探尋
訪談結果顯示,教師認為在選擇適合幼兒主題的班本課程上,常常是眾口難調。幼兒的興趣往往轉變得很快,預設好的主題活動還沒有實施完成,幼兒的興趣點已轉移別處,課程很難再進行下去。對于課程的選擇,教師往往敗在觀察上,對于捕捉幼兒興趣點方面的欠缺,導致許多可生成的課程流失。
任何新經驗的學習都是基于兒童已有經驗的主動建構,教師在開展班本課程活動時往往忽略幼兒已有的經驗,造成幼兒對課程興趣點低。心理學者認為,當成人蹲下來跟孩子差不多高度時,孩子心中的擔心、驚恐情緒會有所緩解,雙方的距離才會拉近,這樣幼兒也更容易把心里話說出來。然而,在形成班本課程中,教師難以蹲下來與幼兒平等對話,導致幼兒對以教師主導的班本課程沒興趣。
二、挖掘
(一)捕捉幼兒的興趣
俗語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幼兒對學習的內容感興趣了,他們才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并且保持持久的學習熱情。一次早晨入園時間,幾個幼兒圍在教師剛泡好的茶水旁,七嘴八舌地討論開來,舒舒幼兒說:“這是鐵觀音嗎?爸爸經常喝。”茜茜幼兒說:“我看是綠茶吧,你看它是綠色的葉子。”藝藝幼兒說:“我爸都是用一點點的小杯子喝這個的,還有個小茶壺。”教師忙詢問他們:“你們喝過茶嗎?是什么味道的?”有的說喝過,是苦的,有的說沒喝過,因為媽媽說喝了要睡不著覺的……教師發現,幼兒對這個話題充滿興趣,且“茶”這個話題在班級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教師便從平時與幼兒的對話中了解到他們受家庭和社會的影響,對于“茶”有粗淺的接觸和認識。教師覺得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教育活動,以此引申為班本活動。
(二)幼兒自主商量班本活動
班級開展了一次“茶,你想知道的故事”的討論會,讓幼兒們說一說自己想知道關于茶的哪些秘密,等大家說完了,教師開始根據大家提出的問題幫助大家設定活動課程的內容,并由小組之間討論來確定活動進行的先后順序,給予幼兒自主選擇的權利,著眼于他們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探索和學習,這樣幼兒當然會以高昂的熱情投入活動中去。
(三)巧用資源,讓幼兒在真實情景中學習
教師發起了親子活動,讓家長帶孩子們到茶園實地觀察茶的生長。回來后,幼兒們帶來了許多新鮮的茶葉、茶花、茶籽。細心的家長拍攝了視頻短片,介紹了炒茶的過程。在這次的活動中,教師深刻感受到了班本課程得到了家長的高度重視。帶回來的茶籽,有幼兒提出要種茶籽,并得到了全班幼兒的支持。于是大家開始收集關于種茶的資料,了解種茶的步驟。幼兒開始在幼兒園里尋找合適的種植地點,積極地了解種植的要求并設計出種茶的計劃表,看得出幼兒對這次種茶的重視。
(四)提供材料,讓幼兒在自主探究中學習
自從有了“茶葉博物館”,茶葉就常常掛在幼兒的嘴邊。一天,不知是誰在書架里找到一本書“這里面有茶的故事!”大家一起圍上去看,上面畫了普洱茶,原來是普洱茶的故事。每個人都爭著看,自此之后,幼兒在圖書里又找到了《茶的歷史》《茶樹》,還有的幼兒主動從家里帶來了關于茶的圖書。我們將相關的書放在一起建立了“茶的圖書館”,有時間幼兒們就圍著教師,讓教師說里面的故事。
三、聚焦
(一)支持幼兒,了解需求
首先,教師通過談話活動了解到幼兒想去茶園的愿望,于是在班級開展了親子游茶園的活動,幼兒們在真實的環境中觀察茶葉、傾聽茶園主人的介紹、體驗采茶的樂趣。教師將茶園變成了幼兒學習的大環境,通過參觀茶園,幼兒有了直接的經驗,通過直接接觸與觀察提出新的問題,如“茶樹是怎么長出來的?”“摘完茶葉后茶樹會死嗎?”。幼兒們將自己的發現以及困惑記錄下來,形成茶園記錄單。記錄單使幼兒們又有了種茶的想法,對于幼兒的想法,教師是支持的。教師開始與幼兒們討論如何種茶,環境如何創設。聊天記錄如下:涵涵:“老師,我們可以把茶籽種在瓶子里,放在班里。”萌萌:“不可以,要長大了,瓶子就放不下了。教師:“那我們應該怎么辦呢?”涵涵:“就把它種在小菜地里吧。”瑞瑞:“對呀,種菜地里,還可以寫觀察記錄呢。”
(二)注重個性,巧設區域
幼兒的語言發展與認知發展是互為支撐的。幼兒通過記錄單,開始主動了解不同的茶葉,開始提出泡茶,創設關于泡茶的環境。于是在班級里,教師創設了小小茶舍,幼兒們在里面泡茶、買茶、賣茶。通過區域里的游戲,幼兒們的語言發展促進了社會性的發展,形成了主動探索的意識。幼兒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教師應注重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來進行學習。幼兒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較強,教師應當有意識地運用生活中合適的環境、新鮮的刺激物來引發幼兒探究的興趣,因此在班級活動環境的創設中,教師需要花更多心思。
(三)巧設環節,激發興趣
通過小小茶舍的創立,教師在班級進行了一次談話活動,記錄如下:教師:“你們喜歡小小茶舍嗎?”幼兒們:“喜歡”。教師:“你們覺得班級還需要添加些什么關于主題茶的材料呢?”西西:“可以給茶分類。”雯雯:“做茶包,還可以畫茶壺呢。”琪琪:“老師,可不可以自己設計記錄單呀”。通過談話活動,教師發現幼兒們的興趣越來越濃厚。教師開始讓幼兒自己收集材料,重新填充區域,放手讓幼兒自己嘗試創設區域環境,讓幼兒之間相互討論形成學習的共同體,培養集體感。回顧整個班本環境實施的過程,開始教師只是以自己的思路指導幼兒參與,幼兒的興趣點不高,后來調整讓幼兒以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去表達、去和同伴們分享生活經驗,充分尊重幼兒的意愿。
綜上,教師要創設良好的心理和物質環境,重視區域活動的開展,真正做到以幼兒為主體,并每時每刻關注好他們的成長!同時教師自身也要不斷地努力學習、細致觀察,及時反思,從而提高自己駕馭班本活動的能力,使這個特別的活動形式在幼兒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王小飛)